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前用于发动机液力悬置系统建模的常用方法是解振动微分方程和列流体平衡关系式 ,本文针对惯性通道 -解耦式液力悬置 ,提出应用键合图理论进行系统建模和仿真分析。同时对两种常用方法的不足加以改进 ,并着重从系统结构的简化、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等方面对这三种建模方法加以分析比较 ,讨论了键合图方法与其他建模方法各自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电动汽车电机悬置系统的固有特性进行分析,利用ADAMS建立电机悬置系统六自由度仿真模型,计算电机总成悬置系统的固有频率和能量解耦率,得出悬置系统各阶固有频率均大于内燃机汽车,且绕电机轴线方向振动的固有频率远大于内燃机汽车,整车竖直方向和俯仰方向存在严重的振动耦合。通过改变电机的悬置位置和刚度对电机悬置系统进行仿真优化。优化结果表明:通过改变电机的悬置位置和刚度,可以使悬置系统的固有频率分布更加合理,能量解耦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基于Matlab GUI平台设计了振动测试信号处理与分析软件,其可以快速地处理分析数据。通过某发动机悬置系统振动信号实例验证了软件的信号预处理、信号时域分析、信号频域分析功能,其可视化输出得出悬置振动信号能量在X方向主要集中在频率50Hz、75Hz和160Hz左右,Y方向主要集中在频率50Hz和160Hz左右,Z方向主要集中在频率50Hz和160Hz左右。相干分析结果基本都大于0.8,判定频响分析可靠,进而通过判断悬置上下所测信号幅值大小,判定该发动机悬置减震效果。该软件能有效快速地处理分析振动信号。  相似文献   

4.
对双钢轮振动压路机行走系统自身结构及相关参数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行走系统速度刚度与液压系统传动比、减速器速比呈平方关系,并受发动机刚度的影响,通过样机试验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行走系统速度刚度受液压系统、发动机共同作用影响,低速挡时发动机刚度影响明显,高速挡时液压系统影响显著,该结果为压实中速度稳定性的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对整车NVH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某车型选用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建立了15自由度模型,并借助ADAMS仿真软件对该悬置系统进行了解耦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悬置系统在第1、6阶解耦程度不高,需要进行优化设计;以发动机4个悬置点的衬套刚度和弹性中心点作为设计变量,以第1、6阶解耦度为目标函数进行了仿真优化。优化后结果显示:系统前6阶解耦度均有改善,其中第1、6阶分别提高了21.87%和4.56%。  相似文献   

6.
提出对重型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固有频率的要求,应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微分方程,导出简化的弹性解耦方程,分析在四点悬置的基础上增加辅助悬置的必要性,并根据弹性解耦方程计算辅助悬置的刚度。在ADAMS软件中应用能量解耦法对某重型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弹性解耦方程计算的悬置刚度可实现系统良好解耦。  相似文献   

7.
双钢轮振动压路机振动功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分析、ADAMS仿真分析和试验结果对比表明,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前后振动轮单振时振动系统负荷波动始终存在,振动液压系统实际功率消耗大于理论计算功耗。前后振动轮双振时,改变前后轮振动相位差可以使振动系统负荷波动发生改变,降低振动系统实际功率消耗。当前后轮振动相位差为180°时,前后轮振动系统负荷波动相互抵消,振动液压系统实际消耗功率最小,应尽可能使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在该状态下工作。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某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六自由度数学模型和ADAMS仿真模型,对系统进行了模态分析和振动响应分析,研究了系统的振动特性。选择动力总成悬置支承处动反力最小为优化目标,各个悬置的轴向静刚度为设计变量,动力总成固有频率合理分布以及各个悬置和总成位移等为约束条件,利用ADAMS/Insight对悬置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悬置刚度参数后,驾驶员耳旁测点平均声压级有明显的降低,降低了13%,特别是在声压值较高点降低尤其明显,降低了21%,很好地达到了隔振降噪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HyperWorks的汽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车实验分析了某轻型客车的动力总成振动加剧的原因,应用HyperWorks与Abaqus建立了悬置系统支架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确认了悬置系统支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相关分析结论制定了悬置系统支架结构修改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三轮运输车行驶平顺性较差的问题,根据试验样车的结构特点,提出悬浮式发动机悬置系统设计方案,系统介绍了该悬置系统的结构特点,并对发动机悬置系统设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发动机悬置系统具有良好的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11.
小型航空汽油发动机供油量的模糊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精确控制小型航空发动机各工况所需的供油量,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研究并设计了小型航空汽油机电控喷油系统,采用局部分层模糊逻辑结构的MISO喷油控制规律,以减少模糊规则数目,简化推理计算过程。在用模糊推理合成法获取电控喷油系统的模糊控制规则时,利用化油器式发动机的试验数据作为输入输出数据,使模糊控制规则合理地反映了发动机的供油规律要求。地面台架试验表明,基于局部分层模糊逻辑结构的模糊运算产生的喷油控制量是精确的,发动机的最大功率提高了6.8%,耗油率降低了11.3%。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铁谱分析技术和振动监测技术在发动机状态监测上的综合应用,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方法,建立了监测诊断模型,并给出了一个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3.
针对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运行特点,提出了PHEV最优模糊控制策略.模糊控制器将发动机的工作点控制在发动机最小燃油消耗的高效率区间内,使发动机具有较好的燃油经济性.根据路况功率需求和蓄电池SOC,调节发动机给定功率,并对能量回收不足SOC下降的情况进行改进,实现电池SOC平衡控制.将建立的模糊控制模型嵌入A...  相似文献   

14.
发动机曲轴多级混联式扭振减振器的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汽车发动机曲轴多级混联式扭振减振器的设计构想,设计了2种三级混联式扭振减振器的结构,建立了评价多级混联式扭振减振器减振特性的计算模型,提出了选取各级扭振减振器设计参数的优化方法,通过计算对比分析了多级混联式扭振减振器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汽车电控发动机故障多,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的事实,结合模糊逻辑、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各自的特点,建立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的发动机的故障诊断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Visual Basic 6.0、MATLAB 7.0和Ac-cess数据库等软件来实现系统结构,对系统的整个流程,尤其是关键点和重难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诊断系统能对电控发动机故障进行快速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以普通直列四缸发动机为基础,设计了发动机台架试验的控制系统。通过试验分析了乙醇与汽油按不同比例混合时对汽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保持汽油机参数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乙醇的体积分数的增大,汽油机的动力性提高,燃油消耗量增加,CO和NOx的排放量降低,但乙醇的体积分数大于40%时HC的排放量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针对船舶主机缸套冷却水温度控制系统的大惯性、纯滞后和时变性特点,提出了将等维新息灰色预测控制与模糊自调节PID控制相结合的新型控制策略,这种控制器可根据系统预测误差和变化率自动调整控制器参数,使控制器对系统响应具有适应性。仿真结果表明:灰色预测模糊PID控制比常规的PID控制与模糊PID控制有更多的优越性,自适应能力强,超调适中,具有更好的动、静态特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在电辅控制策略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基于模糊逻辑推理的动力分配控制策略。将其模型嵌入仿真软件ADVISOR中,在CYC_EUDC循环道路工况下进行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与电辅控制策略相比,采用模糊逻辑控制策略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具有较好的经济性、排放性、鲁棒性,能够使发动机尽量集中工作在优化工作曲线附近,并保证电池SOC在较小的范围内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四自由度的变刚度和阻尼半主动悬架模型。根据模糊控制理论,设计了两种适用于此模型的模糊控制器:常规模糊控制器和变论域模糊控制器。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中建模,以积分白噪声随机路面输入作为激励,对被动悬架模型、常规模糊控制和变论域模糊控制的半主动悬架模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与被动悬架相比,变刚度和阻尼半主动悬架能够有效降低车身垂直加速度和车身俯仰角加速度,有效地提高了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同时还表明,悬架的变论域模糊控制的减振效果优于常规模糊控制的。  相似文献   

20.
针对船舶主机缸套冷却水温度控制系统的大惯性、纯滞后和时变性特点,提出了将等维新息灰色预测控制与模糊自调节PID控制相结合的新型控制策略,这种控制器可根据系统预测误差和变化率自动调整控制器参数,使控制器对系统响应具有适应性.仿真结果表明:灰色预测模糊PID控制比常规的PID控制与模糊PID控制有更多的优越性,自适应能力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