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瑞典X2000高速旅客列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瑞典研制成功的X2000高速旅客列车组成,基本结构和参数及及长向自导向转向架,有源车体摆动装置,三相交一直一交牵引技术,不锈钢车体等四大关健技术。这种列车的开发,开辟了在稍加改造的既有线路上开行高速旅客列车的新途径,给了我们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介绍了瑞典已研制成功的X2000可倾车体式高速列车的基本组成、动力车及拖车的基本结构和参数。对采用的四大关键技术:径向自导向转向架、有源倾摆系统及控制、三相牵引传动系统及不锈钢车体也作了介绍。此外,由于X2000在既有线上高速运行,因此,对垂向及横向轮轨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相似文献   

3.
李伟  黄小钢 《中国铁路》1997,(11):24-27
分析了采用X2000高速电动车组后高速双线和第三线的线路通过能力,提出能力提高措施;介绍了开行2000km/h列车需达到的主要运营指标及其需要采取的相应措施,并作了经济效益评估。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既有线提速、既有线引进摆式列车、修建专线开行传统列车和修建专线开行磁浮列车等4种提速铁路技术模式,在技术、经济和运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京沪高速铁路宜采用轮轨高速技术及应在“十五”期间动工修建的建议,并说明磁浮列车技术目前还不适宜在繁忙干线发展高速客运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广西铁道》2010,(2):48-48
高速列车种类较少.一站直到列车少。停站方案较规律。在欧洲,由于既有线上开行列车种类较多,为了保证高速列车运行的稳定性,高速铁路上开行的列车种类通常较少,同时段运行的列车速差较小。  相似文献   

6.
论京沪高速铁路客流及其组织方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对京沪沿线社会经济状况,客运市场规模,客流结构及特点调研后表明:京高速铁路建成时,吸引客流的范围将是长,中,短全方位的。2010年京沪铁路通道承担5496.1万人次本线客流。这些客流有三种旅行方式:绝大多数选择高速列车,部分旅客对“夕发朝至”列车十分青睐,小部分旅客会选择便宜的中速列车;该通道承担跨线客流4598.5万人次,可分为四种类型:必然和自愿换乘高速列车的客流,占10.2%;直接过线上高速线的中速客流,占57.9%,直接过线在既有线间旅行的常速客流,占31.9%,京沪高速铁路在运营初期采用高,中速混跑的运输组织模式,开行高速列车,中速列车,夕发朝至列车,中速列车比例控制在20%-30%为宜,既有线开行输送地区客流的常速列车,京沪高速铁路在2010年全线贯通时,开行列车总数195对,其中,高速列车149对,中速列车36对,“夕发朝至”列车10对。  相似文献   

7.
在借鉴广深线开行准高速、提速列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速铁路运营拟在初、中期采用高、中速列车混行方式,对高速列车既在高速线又在既有线上运行的方案与中速列车上、下高速线运行的方案进行了比较,认为后一方案较为经济,从而探讨了中速列车上、下高速线的条件和运输组织措施,并提出了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2007年4月18日早晨5时38分,由上海站开出的上海至苏州D460次动车组列车,成为了中国首列正式开出时速200公里的旅客列车,它的开行同时也揭开了中国铁路高速时代的序幕。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于18日零时起正式实施。在主要干线开行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大面积开行5000吨级货物列车和一大批先进技术装备投入运用,标志着中国铁路既有线提速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据初步统计,中国铁路本次提速共有8方面26项中国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其中包括既有线时速200公里提速成套技术、动车组设计制造技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技术、通信技术、调度集中系统、工务工程技术、牵引供电技术和列车交会技术。特别是中国铁路目前掌握的既有线时速200公里提速成套技术,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27t及以下轴重混编列车纵向车钩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掌握既有线开行27t及以下轴重混编列车的技术性能,中国铁路总公司在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组织了"既有线开行27t及以下轴重混编列车综合试验"。通过分析试验列车在紧急制动、常用全制动以及长大下坡道调速制动工况下的纵向车钩力及其变化规律,研究混编列车的车钩力特性,为既有线开行27t轴重混编列车提供技术支持。分析认为:在各种装载和编组条件下,试验中混编列车最大拉钩力913kN,最大压钩力1194kN,超过1 000kN的车钩力只出现过一次。由于参试的27t轴重货车制动率明显小于既有通用货车,使得混编列车紧急制动时可能出现较大的拉钩力。  相似文献   

10.
就开行组合列车对既有线桥涵动力性能的影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桥涵进行动载试验,用实测数据进行试验分析评估,研究既有线桥设备对运行组合列车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对不满足安全运行条件的桥涵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动市域(郊)铁路建设,除新建市域(郊)铁路外,鼓励优先利用既有线铁路,通过优化运输组织等创造条件开行市域(郊)列车。针对市域(郊)铁路运营需求特点和既有线铁路CTCS-0级列控系统存在的不足,在CTCS技术体系框架下,提出基于地面应答器的市域(郊)铁路列控系统总体技术方案,重点对主要技术设计原则、系统总体方案、功能实现、典型运营场景,以及车门/站台门联动控制和自动折返作业等ATO功能扩展方案进行论述。经过多项试验验证,表明该总体方案具有技术可行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利用既有线开行市域(郊)列车的运营需求,提高了现有CTCS-0级列控系统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为确保沪杭客运专线铁路开通运营后,合理安排本线高速动车组和跨线动车组列车开行,在分析既有线沪昆、笕杭、宣杭、萧甬线以及杭州站能力、客流情况和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动车组列车开行情况。合理安排杭州和杭州南两站客运办理业务分工,对既有相关通道旅客列车和行包以及货物列车作出相应调整,提出沪杭客运专线铁路动车组列车具体的开行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在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列车方面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运输组织方面也尚在摸索之中.在分析市域铁路内涵以及国内外运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利用铁路既有线开行市域列车的条件以及运营组织与管理的关键问题,结合长三角地区3条铁路既有线几年来市域列车的开行情况以及拟运行的1条线的准备情况,总结相关运营管理经验,为我国既有线开行...  相似文献   

14.
收集了国外调整列车发展的研究资料,并了我国近年来进行的广深线准高速、既有线提速以及高速列车试验的历程,提出了应继续进行提速试验,尤其是货物列车的提速,这将会给我国铁路带来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对寿命周期成本思想和维修理论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考察瑞典X2000摆式列车技术的基础上,探讨了寿命周期成本思想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理论,对中国高速列车维修体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常益长高速铁路为研究对象,为提升沿线旅客服务质量需对列车开行模式进行设计。针对沿线既有线列车存在的开行频率低、通达范围小、运行时间长等问题,提出常益长高速铁路适合采用本线及跨线列车结合的列车开行模式,采用多要素分析法,对拟开行的本线及跨线列车起讫点、列车等级、列车编组、列车开行频率等要素进行设计,确保列车开行模式能够适应旅客出行需求,为列车开行方案和运行图的合理编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2003年起铁道部研究引进采用电控空气制动技术(ECP技术)和机车无线同步操纵技术(Locotrol技术),经研究决定采纳GE公司Locotrol列车无线同步遥控操作技术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开展相关试验研究。机车改造和第一次列车运行试验于2004年10月-12月在大同和大秦线进行。然后在2005年-2006年初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又进行了6次相关试验研究,2006年3月大秦线正式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运营管理模式是实现既有铁路开行公交化列车应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结合既有线开行公交化市域列车的特点,深入分析既有铁路开行公交化列车运营管理模式的影响因素,对不同的运营管理模式类型进行研究,并以成都枢纽开行公交化市域列车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对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公交化列车的运营管理模式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研究结论:(1)为促进既有线开行公交化市域列车的可持续发展,应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理顺开行公交化列车的既有线所有权人的权责,按照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明确运营管理模式;(2)对于不受干线列车影响的线路宜采用网运分离模式,有利于路网运输能力、效率、效益最大化;(3)对于受干线列车影响的线路,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适宜的运营管理模式;(4)该研究成果可为既有铁路开行公交化市域列车运营管理模式的合理选择提供指导及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提速列车与准高速旅客列车的开行,列车电空制动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已成大势所趋。文章通过对DK-1列车电空制动系统的介绍,帮助读者了解我国列车电空制动技术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列车高速通过曲线时的横向轨道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nder.  E 万芳 《国外铁道车辆》1998,35(1):27-32,35
介绍径向自导向转向架的主要特点及其在X2000型高速列车、市效列车以及其他列车上的应用。采用这种转向架可降低列车高速通过曲线时的横向轨道力。还介绍了横向动力学模型、仿真技术的应用情况及其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