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纵梁平板点焊线是目前国内首创的中厚板点焊生产线,采用先进的数控及自动编程系统,实现了上下料、进出料、定位及焊接完全自动化。采用创新的焊接工艺和焊接技术,提高了板材的焊接质量,消除了汽车纵梁压形过程两层板材流动不均匀而造成内、外板腹面孔出现边孔错位等缺陷。  相似文献   

2.
将精益生产的哲理应用于纵梁钻模板的工艺改善之中,利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钻模板本体制造工艺.利用山积表平衡纵梁钻孔工作量为切入点设计钻模板.从品质保证和作业性角度出发对结构件进行设计.从而降低钻模板的孔位偏差.从根本上提高车架纵梁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采用托梁根部与车架纵梁外侧面留合闭间隙,后加副板的结构及工艺,实现车身与底盘简易,准确的合装。  相似文献   

4.
蒋严波  文剑锋 《中外公路》2012,32(4):156-160
瓜亚斯河大桥主桥为208+416+416+208m三塔四索面钢混组合梁斜拉桥。索塔设计为独特的Y形空间刚性结构,采用49根2.5m钻孔支承摩擦群桩基础;由工字钢形纵梁及横梁与现浇混凝土桥面通过剪力钉连接而成钢混组合梁,具有较大的横向刚度和抗风稳定性;斜拉索采用了索梁拉板锚固和索塔耳板销接的锚固技术,并带有调节套筒,便于主桥几何线形的调整。其设计主要特点是桥型美观新颖,便于施工和维护。  相似文献   

5.
非对称截面纵梁压形时板料向有料的一侧偏移,导致成形后纵梁腹面孔距下翼面的尺寸超差。为解决该问题,尝试改变现有先切料后压形的流程,参考纵梁辊压工艺,采用先压形后切料的流程。通过工艺优化,完全可以将纵梁压形尺寸偏差控制在0.5 mm以内,解决了非对称截面纵梁压形偏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姚毅 《汽车科技》2014,(2):29-32
在白车身开发过程中,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水箱框架上横梁延伸板结构,它通过紧固件螺接的方式安装在白车身前端的水箱框架总成上。和传统的焊接固定方式相比,这种新型的螺接结构具有可拆卸的特点。在总装造车和售后服务时,操作工通过拆卸该板,便能获得更大的工作空间去方便地拆装和维修发动机舱内的零部件,减小了操作难度。以发动机舱内的蓄电池拆装过程为例,证明了螺接水箱框架上横梁延伸板结构的设计有效且实用。钣金零件使用螺接的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适用但不限于水箱框架上横梁延伸板,可根据实际需求,应用于白车身其他零件的开发。  相似文献   

7.
基于CAE的后纵梁加强板轻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DYNAFORM软件,对采用材料B250P1(厚2 mm)和新材料DP780(厚1.4 mm)的某汽车后纵梁加强板弯曲成型工艺进行了CAE分析,对比了凸凹模间隙、压边力和凹模圆角半径等因素对2种材料回弹性能的影响.基于CAE技术并结合工艺及模具参数优化结果,通过修改产品结构即增加台阶面控制了DP780钢后纵梁加强板的回弹,实现了将材料厚度减小0.6 mm、质量减轻30%的轻量化目标.  相似文献   

8.
商用车车架生产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车架的主要构成部件中,左右纵梁与加强板是整个车架的主体,由于纵梁材料较厚,尺寸较长,同时存在大量不同规格的孔,所以纵梁的制造工艺就显得极为复杂,而且其制造成本也相对较高.针对车架总成中的重要部件--左右纵梁的生产工艺及产品特性,结合解放公司现生产实际情况进行了论述分析.  相似文献   

9.
某乘用车地板后纵梁零件在生产中分别采用了深拉延与浅拉延两种工艺方案,通过对两种工艺方案拉延深度及压料面设计的对比分析,说明乘用车地板后纵梁零件应用浅拉延工艺可获得更优异的质量和更高的材料利用率,同时模具磨损更小,生产更稳定。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车身前纵梁帽形结构拼焊板的安全性设计方法。该方法拼焊板前纵梁的材料和厚度为离散变量,定义了考虑约束的目标特征函数。灵活运用正交试验设计,在迭代过程中并不断更新三水平正交表,进行拼焊板前纵梁离散变量的优化。设计过程中迭代调用有限元模型的次数明显减少,降低了计算成本并提高了计算效率,设计结果提升了拼焊板前纵梁的安全性能。与传统方法相比,该离散设计方法计算成本较低,且适用于多变量多水平的拼焊板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1.
正根据车身上纵梁外板件的功能需求提出新的结构设计方案,在满足结构轻量化的同时,对冲压成形工艺和板料工艺进行优化,降低零件制造成本。在车身轻量化需求日益迫切,汽车的制造成本急需降低的今天,对车身结构和制造工艺的深入优化变得更加重要。在已经量产的车型上面进行设计优化,以期望在小改款时实现减重和降本需求,或者在车型设计之初选择合适的轻量化结构和制造工艺,是进行车身设计的重要方向。把结构轻量化和  相似文献   

12.
汽车前纵梁薄壁结构碰撞吸能特性及其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汽车前纵梁薄壁结构碰撞吸能特性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总结了板厚、材料性能、截面形状、结构形态和连接方式等因素对其碰撞吸能特性的影响。探讨了前纵梁激光拼焊板各部位板厚的多目标优化设计,并给出设计算例。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汽车发生后撞时车身的耐撞性和轻量化效果,采用真空高压铸造铝合金后纵梁替代某电动车型传统钢制钣金焊接总成。从后撞耐撞性出发,通过拓扑优化,考虑压铸成形和连接工艺等要求,设计了压铸铝合金后纵梁,实现了后纵梁结构的模块化和轻量化。结果表明,铝液填充平稳,没有明显的冷隔、缩孔等缺陷,产品性能满足后撞和各安装点刚度要求。  相似文献   

14.
根据拉伸试验结果,考虑应变率效应及温度效应,确定了B420LA及HC420/780DP材料的J-C型动态拉伸本构方程,并将这2种材料用于某款新能源汽车的前纵梁结构设计。基于LS-DYNA程序,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考虑整车正面碰撞工况前纵梁结构的变形模式及压溃吸能效果,对前纵梁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前纵梁压溃变形模式更好、吸能效果更优,左、右侧整车加速度峰值由58.1g与56.2g分别降为38.0g与39.2g,前围板过程最大侵入量由208.7 mm降低为182.2 mm,符合汽车正面碰撞工况研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凌欣南  徐本柱 《客车技术》2013,(5):17-19,24
通过对线束图纸建立语义模型,开发基于语义的汽车线束工艺分析系统。该系统能够协助工艺设计人员进行内联设计、预装设计,并能自动生成下线、压接、内联、预装、BOM等各种工艺文件。该系统的应用,使工艺设计人员能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工艺设计,有效提高了线束生产效率和准确率,其他人员也可以通过软件的信息检索功能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的历史BOM和对应零部件的基本信息。  相似文献   

16.
某车型在64 km/h正面40%偏置碰撞试验中,出现踏板和转向管柱的侵入量超标问题。其原因是:更换动力后,前机舱变形空间减小,车体纵梁变形模式不合理,及前围板附近位置的强度较低。为此,该文提出了优化方案:调整纵梁的材料及修改纵梁内加强板的结构,来提高纵梁总成整体结构强度,增加加强件,来提高前围的总体强度。运用Hyperworks及LS-DYNA软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改善了纵梁的变形模式,前围板侵入量减小了42 mm;乘员的伤害也得到改善,整体得分提高1分。因此,该优化方案合理,车身结构的加强对乘员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钢-混凝土组合桥面系在大跨度桥梁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其结构及形式多借鉴于建筑结构。以某大跨悬索桥钢-混组合桥面系为例,结合ANSYS有限元程序的Workbench平台Design-Exploration模块进行实验设计,对组成钢混组合桥面系的混凝土板、钢纵梁及钢桁架等结构参数对组合截面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相应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板厚度的变化对钢-混组合桥面系力学性能影响较为明显,钢纵梁厚度和钢桁架高度变化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混凝土板的高度和钢纵梁厚度变化时产生的效应基本相同,组合桥面系竖向挠度和钢纵梁应力极值随着混凝土板厚度或者钢纵梁厚度增加而增加;钢桁架高度在从低到高的变化过程中,组合桥面系竖向挠度逐渐减小,钢纵梁极值压应力和极值拉应力分别出现先增大后减小和先减小后增大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合104国道曲阜北段混凝土路面改建工程,介绍了借鉴后张法预应力构件的孔道压浆原理,采用钻孔压浆工艺处理路面面极板底脱空病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主要介绍包边机及油压机上的压合模,通过对四门两盖压合产品特性的分析,研究该种装备获得合格压合产品的相关核心技术,包括压合对单品件冲压工艺的要求、压合工艺方法、压合模结构的设计要点及压合模的调试。  相似文献   

20.
以某车型的前纵梁为研究对象,应用CATIA软件建立该车型前纵梁的三维几何模型。利用有限元理论与方法,建立该纵梁基于HyperMesh/LS-DYNA环境下的有限元模型,LS-DYNA求解器对该纵梁进行轴向碰撞性能的仿真分析。分别从梁的截面形状、诱导槽的位置、深度、形状、梁的厚度、加强板、蜂窝铝填充材料几个方面来研究其对薄壁直梁轴向碰撞性能的影响,为汽车前纵梁的设计与研发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