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85年3月起用氰基丙烯酸酯,经腹行肝动脉支铸型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28例(Ⅰ甲期10例、Ⅱ乙期12例、Ⅲ期6例)。AFP降至正常6例,8例肿瘤难以显示。1例生存已逾32个月、健在。1年存活率52.9%(9/17),2年存活率20%(2/10)。为进一步延长生存期或达治愈目的:1.栓塞后早期肝切除,2.门静脉支内瘤栓的诊断和消灭,需采用综合治疗措施。肝癌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可联合脾动脉结扎、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3例平均生存期已愈16个月。  相似文献   

2.
D-山梨醇清除率法评估肝储备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山梨醇肝脏清除率(CLh-s)法补充吲哚箐绿15min潴留率(ICGR15)和Child-Pugh分级相结合评估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肝储备功能的可行性。方法41名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分别给予Child-Pugh分级、ICGR15、CLh-s检测评估肝储备功能,对前两种评估方法出现交叉重叠的患者,进一步分析其CLh-s值与手术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Child-Pugh分级与ICGR15值(以40%为界)交错重叠主要集中在B级和C级之间。在Child-Pugh分级B级的18例患者中,>40%的患者有5例,术后3例出现明显并发症(CLh-s分别为629.52、509.79、450.71 mL/min),2例未出现明显并发症(CLh-s分别为784.49、779.36 mL/min);在Child-Pugh分级C级的13例患者中,有4例ICGR15<40%的患者,2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出现并发症(CLh-s为484.57 mL/min)。1例未出现明显并发症(CLh-s为723.36 mL/min)。概括之,CLh-s>700 mL/min者,手术并发症少;CLh-s<700 mL/min,者手术并发症多。结论CLh-s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手术并发症有关。该法可对ICGR15和Child-Pugh分级联合评估肝储备功能时出现交叉重叠者进一步分类,使肝储备功能评估更为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评估门静脉脾动脉化对门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对丝线栓塞性门脉高压模型犬进行脾动脉门静脉吻合联合完全门体分流(PACS术),并观察治疗效果。方法对门脉高压犬采用脾切除、门静脉(入肝段)-脾动脉吻合、门静脉(远肝段)-腔静脉吻合。测定入肝门脉、入下腔门脉血流、压力;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内径、最大血流速度、血流方向;观察手术前后肝功能变化,肝脏蛋白质合成变化。结果术后向肝门脉流量(PVF)上升至原来的180%,向肝门静脉压(PVP)上升至原来的196%,门静脉入下腔门脉血流量增至原先的130%,而压力降至原来的45.5%,均具有极为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周末肝功能指标和蛋白合成与术前比较,改变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ACS手术成功率较高,术后死亡率低,可同时提高入肝血流和降低侧支压力,是一种值得尝试和进一步研究的新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评价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RUP-100穿刺导管系统对10例门脉高压患者经右颈内静脉宽刺,建立静脉脉和肝静脉之间肝内通道后置入血管同人支架。  相似文献   

5.
<正> 近两年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了3例胆总管囊肿病人,报告如下: 例1,女,32岁.以复发性右上腹痛9年主诉入院.查体温37.8℃,巩膜及皮肤明显黄染,右上腹压痛,可扪及一界线不清约鸭蛋大小之囊性包块.黄疸指数60u,麝浊10u,GPT32u(赖氏法)胆红素直接阴性,间接阳性.尿胆素阳性,尿胆原阴性.B超检查提示:肝门部巨大椭圆形囊性包块,胆总管囊肿声像图.术中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了解肝硬化形成过程中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雄性健康SD大鼠100只随机等分为5组:4个实验组(80只,每组20只)采用腹腔及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Cl4),同时饮用酒精溶液进行诱导;对照组(20只)给予普通饮水和饲料.分别于2、4、7、10周后观察肝脏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肝硬化过程中肝细胞经历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及假小叶的形成;血流动力学检测指标发生相应变化,平均动脉压(MAP)表现为逐渐下降,门静脉压力(PVP)、下腔静脉压(IVCP)及门静脉阻力(PVR)表现为逐渐升高,门静脉血流量(PVF)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内脏血管阻力(SVR)表现为先下降后升高.结论本方法可建立稳定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模型,且适于大批量制作;在大鼠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及肝组织病理学均发生了变化,可用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方面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对机体液递物质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40例,分为TIPS组和内科组,每组20例。另选健康成人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放免法及生化分析法测定各组各时段血清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浆丙二醛(MDA)的水平,观察临床表现及肝功能的变化。结果TIPS术后所有患者出血停止,一般状况改善明显,TIPS术后1 d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较术前升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7 d有所降低,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两治疗组40例患者血清NOI、L-6及血浆MDA水平治疗前后均高于健康正常人(P<0.01)。TIPS组术后NO水平与内科组治疗一周后相比明显升高(P<0.01)。TIPS组术后NO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近期疗效显著,术后肝功能无明显损害;术后血清NO水平升高,其机制可能与TIPS引起门脉及全身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MDA无明显变化,表明肝脏总的血流灌注减少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正> 我科1986~1990年、采用自拟中药生血丸及黄芪丹参淫羊藿汤并康力隆、左旋咪唑,654-2等联合投药,治疗慢性再障27例,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27例,均符合1981年廓坊会议诊断标准.年龄13岁~67岁(平均30.1岁);男17例,女10例。  相似文献   

9.
<正> 骨肉瘤常原发在骨骼系统,腹膜后腔极罕见,我院诊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50岁,以右上腹包块1年之主诉入院。查体:右上腹可触及18cm×10cm肿块,质硬、表面不平,不活动,与肝下缘分界不清。腹部平片及胃肠钡餐示:肝下方有18cm×10cm×11cm钙化块影,胃、十二指肠降段受挤左移,结肠肝曲受压下移。B超示:肝肾隐窝有19cm×10cm强回声肿块,肝内大小不等之  相似文献   

10.
慈菇消脂丸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药慈菇消脂丸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防治作用.方法 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慈菇消脂丸高剂量组、慈菇消脂丸低剂量组、东宝肝泰阳性药物对照组,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的含量.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环氧合酶-2(COX-2)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肝脏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脂肪变性及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镜下可见肝细胞内大量脂滴.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内SOD活性显著降低,MDA、NO含量显著提高,COX-2、iNOS蛋白表达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较,中药治疗组大鼠肝组织内SOD活性显著提高,MDA、 NO含量显著降低,COX-2、 iNOS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慈菇消脂丸高剂量组作用亦较阳性药物对照组显著.结论 慈菇消脂丸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改善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抑制脂质过氧化、抗炎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门脉高压犬小肠微循环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 行缩窄门静脉主干1/2 加丝线慢性栓塞术建立犬肝前性门脉高压症模型,观察小肠黏膜上皮和黏膜及黏膜下层微循环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肝前性门脉高压犬小肠黏膜及黏膜下微循环超微结构改变的特征为:血管数量增多,直径增大;微动脉腔小、壁厚,胶原纤维增生、紊乱,内皮细胞受损;微静脉腔大、壁薄,基膜及内皮细胞受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白细胞浸润;肠黏膜上皮细胞、基底膜受损,回肠平滑肌细胞核畸形。结论 门脉高压犬小肠黏膜及黏膜下微循环超微结构出现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2.
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导致以意识改变和昏迷为主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者,称为“肝昏迷”或“肝性脑病”。这一征候群多与门静脉阻塞及门-体循环短路有关,故亦有“门脉系脑病”或“门-体性脑病”之称。肝昏迷病人有血氨增高和不增高两类,前者称为“氮性昏迷”,多见于慢性肝衰,如门脉性肝硬化等;后者称为“非氮性昏迷”主要见于急性肝衰,如暴发性肝炎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道1例罕见双原发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合并胆囊癌)病例以指导临床。方法与结果报道1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胆囊癌病例,54岁男性患者以"右上腹间断性疼痛4d"之主诉入院。于当地县医院行上腹部CT示:胆囊结石、胆囊癌肝浸润后,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实验室检查示:HBsAg(+),HBcAb(+),甲胎蛋白(AFP)>60 500ng/mL,癌胚抗原(CEA)5.25ng/mL。CT检查提示:肝门部稍强回声光团,肝癌待定,胆囊癌待定,胆囊结石,胆囊炎;肝动脉、门静脉血管CT成像(CTA+CTV)检查示肝左内侧叶巨大恶性肿块影,胆囊壁不均匀增厚,疑肝脏病变侵犯胆囊或/及胆囊病变侵犯肝脏。术前初步考虑为原发性肝癌伴胆囊浸润,行肝脏Ⅳb、Ⅴ段切除+胆囊切除+T管引流术。术后病理示:肝脏巨块型肝细胞癌Ⅲ级、胆囊隆起型中-低分化腺癌。术后1个月,患者复查CT示肝内播散,预后差。结论双原发癌中的"两者不相连续"这一标准并非适合于所有的双原发癌,并为以后诊治类似疾病提供了有益经验;及时准确地鉴别"转移"或"原发",是临床医师给予患者有效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动态监测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并发症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我中心107例原位肝移植术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资料,汇总后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移植术后早期门脉流速较正常对照组升高,而肝动脉流速降低,后逐渐恢复正常。107例中发现肝动脉血栓形成2例(1.87%),肝动脉狭窄5例(4.67%),门脉血栓形成3例(2.80%),肿瘤复发7例(6.54%),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18例次(16.82%),慢性排斥反应10例次(9.34%),胸腔积液105例(98.13%),腹腔积液65例(60.74%),假性动脉瘤1例,胰漏1例,胆道感染4例(3.74%),胆道狭窄4例(3.74%),胆漏5例(4.67%),胆总管结石1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动态监测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并发症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紧急手术治疗门脉高压所致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常因患者年龄大、体质差及肝功不良等,死亡率比择期手术高3~5倍,因而常先行保守治疗。近年来药物治疗破裂静脉出血有一些进展,现综述如下。1.垂体后叶素:垂体后叶素能减少肠系膜动脉血流,从而减少门脉血流,降低门脉压力,治疗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一般以1U/分的速度20分钟静注完毕。此方法明显  相似文献   

16.
舒肝丸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胆汁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舒肝丸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以及对胆汁分泌的影响。方法 用四氯化碳致大鼠急性肝损伤 ,以生化指标和病理变化评价舒肝丸的药物作用。以胆总管插管引流法观察药物对胆汁分泌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 ,舒肝丸给药组AST、ALT及胆红素指标明显下降 ,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 (A/G)倒置明显改善 ;病理切片显示各给药组与病理模型组比较 ,肝组织损伤明显减轻。舒肝丸给药前后对胆汁分泌量无明显影响。结论 舒肝丸对四氯化碳所致的大鼠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而对胆汁分泌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和评价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MARS)人工肝支持治疗对重症肝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应用MARS人工肝支持治疗重症肝炎 16例共 36次作为治疗组 ,对照组为 2 0例重症肝炎 ,采用综合治疗 ,两组年龄、性别及肝功能相匹配 ;观察单次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的变化及与主要生化指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治疗组存活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存活率分别为 6 2 .5 %和 37.5 % (P <0 .0 1) ,单次人工肝治疗前后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明显下降 ,分别由 (5 36± 175 )和 (35 2± 113)下降为 (30 1± 10 5 )和 (16 2± 6 3) μmol·L-1,平均动脉压由 (72± 8)mmHg上升为 (81± 7)mmHg(P <0 .0 1) ,心率由 (10 6± 18)下降为 (86± 12 )次·min-1。结论 MARS人工肝能有效的清除有毒代谢物 ,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 ,预防或减轻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脑病  相似文献   

18.
<正> 我们通过对108例慢性肾盂肾炎病人的临床观察,提出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和治疗方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08例患者中男40例,女68例;年龄14岁~17岁,平均35.5岁:病程6个月至15年.辨证分型标准,本证4型:肺肾气虚,面色萎黄,乏力,腰脊酸痛,小腹坠胀,小便淋涩,舌淡苔润,脉细无力;脾肾阳虚:面色晃白,畏寒肢冷,倦怠,腰膝酸软,纳滞或便溏,尿频或失禁,舌有齿痕,脉沉细:肝肾阴虚:头昏耳鸣,咽干目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71例。根据抗凝剂使用情况将其分为3组:A组23人(术后早期应用抗凝药);B组29人(术后血小板>300×109/L时使用抗凝药);C组19人(术后未使用抗凝药)。比较各组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和血栓分布特点以及发生血栓后经溶栓治疗后的效果,分析术前和手术相关因素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脾静脉直径和术前低血小板计数是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总的发生率为40.8%(29/71),A、B和C组分别为26.1%(6/23)、44.8%(13/29)和52.6%(10/19),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及主要分支均可发生血栓,其中脾静脉血栓占72.4%。溶栓治疗后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完全消融率为76.2%(16/21),而脾静脉血栓完全消融率仅23.8%(5/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24,P=0.001)。结论脾静脉直径和术前低血小板计数是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预防性使用抗凝药对降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发生率无显著作用。发生血栓后经全身溶栓治疗,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消融率高于脾静脉血栓消融率。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对肝血流的影响和并发症的观察。对21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实施TIPS治疗,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测门静脉主干血流速度、支架内血流速度,及核多功能仪检测肝总血流。结果表明,TIPS技术成功率85.7%,肝内分流道建立后,门静脉压力下降,门静脉流速增加,肝总血流减少不明显;一过性肝性脑病、支架狭窄,除与建立的分流道部位不同有关外,与血流动力学紊乱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