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青石滑坡是三峡库区蓄水期间,库水位上升诱发的典型滑坡,库水入渗是滑坡险情产生的主导因素。根据滑坡的实际情况及变形趋势设计了应急监测方案,分区进行布控监测,从位移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可知,滑坡体总体上属于牵引式变形趋势。A区变形牵引B区变形后,从而导致D区的变形,C区的次级变形区前期受B区变形及D区变形影响,后期影响D区变形。从变形演化趋势上,经过2个水文年的调整和适应后,变形量基本保持不变,虽滑坡体逐渐恢复到新的平衡状态,库水升降对滑坡体稳定性影响较小,滑坡体趋于稳定状态,但必须做好排水工程,以保安全。  相似文献   

2.
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时,边坡开挖使其原始应力状态发生改变,有可能导致滑坡体复活和诱发新的滑坡。以谷竹高速公路某滑坡为研究背景,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建立滑坡的工程地质模型,并通过二维数值模拟,再现滑坡体变形破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滑坡体的地形及物质组成是滑坡发生的地质基础,切脚开挖成为滑坡失稳触发因素;滑坡中后部位移量大,而前缘区位移量小,表现为滑坡中前部处于挤压变形状态,为推移式滑坡。  相似文献   

3.
钱波  郭宁  袁前胜 《路基工程》2009,(2):202-203
根据向家坝水电站右岸马延坡滑坡体地质情况,采用合理的监测仪器及布置.分别对滑坡体外部、裂缝和深部变形进行监测,取得2006年10月至2007年3月滑坡的变形情况和规律,为滑坡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含单一滑面的理想库岸滑坡,应用三维离散单元法3DEC,开展了水库运行条件下滑坡位移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库蓄水对于库岸滑坡的变形具有明显的作用,在不同的静水位作用下,滑坡体的变形随着水位的升高而逐渐增大;水位上升过程中,滑坡体内的位移随着水位的升高而增大,水位的上升幅度越大,滑坡体的变形越大。水位下降的情况下,处于饱和区的前缘位移随着水位的下降而增大,非饱和区域点的位移值的变化随水位的变化不明显;水位骤降过程中对滑坡体的变形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张亮  廖小平 《路基工程》2011,(1):172-174
在分析福宁高速公路八尺门滑坡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阐述了滑坡的变形特征、性质、变形机制,并探讨了滑坡的成因。认为在大型堆积层古滑坡场地,地质环境背景的脆弱是触发古滑坡复活变形和破坏的主要原因,而路堑开挖以及长时间的持续降雨是主要诱发因素。经滑坡稳定性分析和针对滑坡病害特征,确定了四个滑坡体的主要整治措施。滑坡监测和试验结果显示,整治后滑坡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6.
袁丁  蹇依 《路基工程》2014,(4):227-231
莫洛村滑坡由多期泥石流堆积形成,虽然滑坡体的坡面和滑面都比较平缓,但滑坡体良好的汇水条件和地下水流动产生的动水压力是滑坡变形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成因的不同,莫洛村滑坡可划分为两个滑坡,#1滑坡是由降雨诱发的推移式滑坡,处治的关键在于将地下水拦截并排出滑坡体外,#2滑坡是由河水冲刷掏蚀导致的牵引式滑坡,需设置防冲墙防护。实施治理后,已经稳定。  相似文献   

7.
以临夏某高速公路互通段线路右侧山体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互通段坡体进行划分区域及监测,对地表变形和深孔位移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已形成滑坡区的变形和破坏机制,并依据监测结果对坡体进行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已发生滑坡的A区处于自稳状态,B区滑坡体存在变形且在发生蠕变滑动,滑坡区对邻近坡体的影响较小,两邻近的C区和D区坡体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对A区滑坡体不同位置采取削坡卸载、抗滑桩和支挡等措施,B滑坡区前缘采取填土反压与排水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某高速公路隧道进口段位于古滑坡体上,隧道施工中滑坡体后缘出现了变形裂缝,对施工人员及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按工程勘察资料和现场地质条件调查结果,对滑坡体的变形失稳机理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施工过程中隧道仰坡以及滑坡体整体稳定性计算,得到古滑坡体的局部和整体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仰坡后缘以及隧道的变形迹象是因刷坡过程中开挖了坡脚,仰坡出现大幅度变形造成的。施工过程中,仰坡段的稳定性差有可能发生失稳,隧道底板以下滑坡体稳定性未受到大的影响。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制定了对滑坡的治理措施,效果较好,保障了安全。  相似文献   

9.
芜铜高速公路上马村滑坡稳定性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滑坡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降雨是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关键性因素之一。通过上马村滑坡变形监测结果的研究表明:降雨与滑坡变形破坏呈正相关性以及滑坡变形破坏与降雨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采用极限平衡法中的传递系数法对滑坡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并通过数值模拟对滑坡在饱水状态、坡体前缘开挖两种工况下的应力应变进行了研究,得出滑坡体其相应的稳定状态和变形特征,为滑坡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建军  王雷 《路基工程》2015,(2):184-186
为了研究某黄土滑坡破坏的作用机理,运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了滑体和滑床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了滑坡体破坏与加载变化影响因素的关系,并总结了在这些复杂因素下滑坡体应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加载过程中,随着滑体的变形及拉裂,滑坡体的应力有从上部集中到整体分散的规律,当加载到一定程度时,滑体与滑床在顶端出现拉裂,进而沿着接触面迅速分离,滑坡的变形也从滑体的局部变形转变到滑体的整体失稳。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工程经验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宝鸡某古滑坡的现场调查,并结合不同时期的勘察情况,分析了古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和复活机理。运用理正和FLAC3D软件,以3种不同工况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以此判断古滑坡稳定情况。同时,运用FLAC3D软件建立数值模拟模型,预测滑坡发展变化趋势和对危险性做出评价,其结果是古滑坡复活体在3种工况下,均处于不稳定状态,必须采取治理措施,以保安全。  相似文献   

12.
祝辉 《路基工程》2014,(6):193-196
针对公路滑坡支挡结构发生变形,尚未完全破坏的情况下,结合滑坡支挡结构的变形特点,提出了考虑其残存抗滑力的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反分析方法。当采用单一剖面反算时,宜通过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敏感性分析,确定反算指标控制值。通过工程实例验证该方法,为滑坡治理提供了可靠依据,可供同类型公路滑坡再治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思南东互通管理区滑坡发生后,进行了多种手段的地质勘察工作,但勘察结果似有多处矛盾,难以对这一危害巨大的滑坡做出准确定性和评价。对此,全面分析了该滑坡的变形机理,指出看似矛盾的数据其实是该滑坡变形过程和机理的真实反映,是掌握该滑坡特点的基础资料。分析结果证明:在分析滑坡变形机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滑坡的措施,治理结果表明,治理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研究成果对同类型滑坡的勘察评价及治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会东县狮子山滑坡为依托,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和变形破坏特征,分析了滑坡成因,并运用FLAC3D软件和传递系数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滑坡主要为局部变形,且主要是滑坡中上部剪切变形较大,处于欠稳定状态;该滑坡在天然条件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在暴雨条件下有发生失稳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周翔  ;吕建伟 《路基工程》2014,(3):210-214
阐述了淳安县千岛湖大道K6+560~+700路段道路右侧滑坡类型,并分析了滑坡产生的原因;经过计算分析,提出了合理的滑坡治理方案。工程实施后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滑坡体未出现变形,沥青路面没有发现裂缝、起拱的现象。对道路边坡滑坡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舒中潘  黄小东  李大鑫  杨关 《路基工程》2020,(1):174-177,183
推导了考虑地下水渗流作用下的Janbu法稳定性计算公式,以川东某红层堆积层滑坡为例,采用几何数值模拟,评价和计算了该滑坡的稳定性,并提出合适的抗滑桩位置。结果表明:该红层堆积层滑坡中后部的变形大,前缘的变形相对较小,滑坡为推移式滑坡。在长期地下水作用下,滑坡滑带土不断蠕变,加上人类工程的加载,导致滑坡滑动。滑坡中部-前缘蠕动变形量较大,但该滑坡的滑面还未完全贯通,因此其两侧边缘变形不甚明显。抗滑桩设置在滑坡中部陡坎的坡脚位置,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任胡岭隧道口边坡的稳定性评价与治理措施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任胡岭隧道口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和机制的研究,表明滑坡的发生是由于隧道开挖过程中因突发涌水,造成隧道破碎围岩向隧道开挖临空面位移,进而影响到了坡面岩体的稳定。为保证隧道的安全施工和正常运营,除了对隧道进行安全处理外,首先还需要对滑坡进行加固处理。通过优化分析,在工程实践中采用治水与抗滑工程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理滑坡,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滑坡的变形破坏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相似文献   

18.
以某高速公路缓倾顺层滑坡处治工程为依托,对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变形特征,变形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滑坡变形机理和滑坡推力计算,结合工程特点、施工环境等因素提出了双排抗滑桩支挡+锚索框架治理方案和清方减载+抗滑桩支挡治理方案,从技术、造价、施工、安全性等方面综合分析比选,选择清方减载+抗滑桩支挡方案作为滑坡治理方案。并从潜在滑面的选取、参数的取值、裂隙水压力和计算宽度等方面总结了顺层边坡预加固和顺层滑坡治理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