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公路》2021,66(9):202-209
为研究桥梁挤扩支盘桩群桩的承载受力和变形性能,获得支盘桩群桩效应系数,在行业内首次设计1∶10大比尺挤扩支盘桩室内群桩模型试验,分别开展单桩、双桩、四桩和九桩支盘桩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桩数增加,群桩效应更为显著,与单桩相比,双桩、四桩、九桩综合群桩效应系数分别为0.94、0.88、0.79。其中,上盘群桩效应系数在0.8左右,下盘群桩效应系数为0.8~0.9,桩侧群桩效应系数在0.6左右;而桩端受桩底及下盘边载效应影响,群桩效应系数大于1.0。试验结果为支盘桩群桩设计和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超长群桩尚缺乏深入研究的现状,设计并完成了一组软土地基中超长群桩室内模型试验。通过对超长群桩室内模型试验测试结果的分析,研究了竖向荷载下超长群桩的荷载传递机制和承载性状,得到了竖向荷载超长群桩的荷载一沉降曲线,桩身轴力分布规律、桩侧摩阻力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加,软土地基中超长群桩的Q—S曲线呈缓变型,未出现显著的转折点或陡降;桩身轴力沿深度逐渐递减,各级桩顶荷载作用下角桩桩身轴力略大于边桩;在整个桩长范围内,角桩的桩侧摩阻力稍大于边桩,两者分别出现了两个峰值,峰值点所在深度基本相同;群桩中角桩、边桩桩端阻力占桩顶轴力的百分比随桩顶荷载的增加均呈现先减小后缓慢增大再达到基本稳定的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3.
锚杆抗滑桩体系的群桩、群锚效应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锚杆抗滑桩系统的群桩效应、群锚效应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虽然锚杆抗滑桩体系和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体系近年来在工程中大量应用,但其设计计算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工程应用。将桩-锚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抗滑桩的群桩效应和锚杆或预应力锚索群锚效应的论文至今很少见到,国外对于群桩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圆形截面桩上,对于矩形截面桩的研究成果则不多见。对于群锚效应问题,也存在理论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的情况,为了避免群锚效应的发生,只能给出一些建议性的措施,因此,加强对锚索抗滑桩系统的群桩效应、群锚效应的研究,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运用FLAC模型模拟了承台荷载作用下的PHC管桩群桩,得出了荷载-沉降曲线,并与现场所得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证明二者吻合较好。然后采用该模型分析了在桩数不变的情况下,桩长L、桩距Sa等对群桩效应及其系数η的影响。结果表明:桩基极限承载力随L和Sa的增长而逐渐增大,但其幅度逐渐减小;η随L的增长而减小,而幅度逐渐降低;η与Sa近似一种线性增长的关系,但幅度随Sa的增大而逐步减缓。  相似文献   

5.
群桩上不规则波流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规则波与流共同作用于群桩的水动力特征进行试验分析.由于群桩效应使得各组成桩的受力很不均匀,讨论群桩中各组成桩及群桩总体折减系数随KC数的变化、受水深及流速的影响.在频域内采用相关函数法进行了谱分析与互谱分析,得到波面谱与波力谱的相关关系,并给出波向力与波面相位差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黄群标  崔立川  李勇  付佰勇  石海洋  张宇翔 《公路》2021,66(12):134-143
挤扩支盘桩作为一种新型桩基形式,在建设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研究挤扩支盘桩结构设计的差异性因素对于桩基承载受力及变形性能的影响,建立室内1∶10大比尺挤扩支盘桩物理模型,分别开展了不同盘数的单桩模型、不同桩间距的双桩模型的对比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因受相邻桩的相互影响作用,在相同桩顶反力作用下,随着桩间距减小,桩...  相似文献   

7.
以某超长群桩基础为算例,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超长群桩效应的数值计算,分别得出低承台超长群桩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及桩身沉降的特性,并将其与超长单桩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初步探讨超长群桩的群桩效应.  相似文献   

8.
夯扩碎石桩群桩承载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个初始直径为0.76m、桩长为2.79m和5.10m的夯扩碎石桩群桩进行载荷试验,并采用三维拉格朗日有限差分程序建立数值模型,模拟其夯扩和载荷试验分级加载过程,并分析了桩土应力比、群桩效应和桩间土单元的应力路径。结果表明:数值分析很好地模拟了夯扩碎石群桩的夯扩过程,群桩夯扩成桩后最大垂直位移位于桩间土中心且表现为地面隆起;计算和实测的荷载-沉降曲线基本一致;2个不同桩长的夯扩碎石桩群桩在各级荷载下的桩土应力比都比较接近,其值在3.8~6.5之间;群桩效应跟桩长与承台宽度比L/Bc相关,群桩负效应随L/Bc的增大而减弱;2个不同桩长的群桩桩间土单元在夯扩过程中其水平应力大于垂直应力,单元应力处于临界破坏状态;夯扩作用在桩间土中产生预应力,提高了土体刚度和夯扩碎石桩的承载能力,靠近桩端的土体单元预应力受桩端夯扩效应影响而增大。  相似文献   

9.
曲线螺旋桩是一种新型的抗拔桩。目前,对曲线螺旋桩的抗拔特性还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为此,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对直线型桩和不同螺旋宽度、厚度和间距的螺旋型桩的抗拔承载力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位移限制条件下,螺旋桩极限抗拔承载力是直线型桩的1.38~2.14倍、螺旋宽度为15 mm是螺旋宽度为10 mm螺旋桩极限抗拔承载力的1.09倍、螺旋厚度为15 mm是螺旋厚度为10 mm螺旋桩的极限抗拔承载力的1.05倍、螺旋间距为50 mm是螺旋间距为100 mm螺旋桩的极限抗拔承载力的1.10倍。  相似文献   

10.
桩承式路堤被广泛用于软土地区的路基沉降控制,分析路堤土拱效应是获得其承载和变形特性的关键。通过开展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物理模型试验和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桩土差异沉降条件下路堤中土拱形成过程和承载特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桩土差异沉降增加,路堤内应力分布不断变化,桩顶处竖向压力呈增大—减小—稳定的趋势,而桩间土处竖向压力则不断减小直至稳定。当土拱完全形成后,路堤内存在一个等沉降面,该面上方土层沉降均匀,该面下方土层表现为不均匀沉降,等沉降面与桩顶的竖向距离约为桩间距与桩宽之差的2倍。  相似文献   

11.
杨建民  曾革  曲栋 《公路工程》2008,33(1):39-43
介绍了应用自平衡法测试基桩竖向承载力的原理、应用程序及测试结果,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基桩竖向承载的机理及承载特性。  相似文献   

12.
13.
介绍了应用自平衡法测试基桩竖向承载力的原理、应用程序及测试结果,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基桩竖向承载的机理及承载特性.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GFRP管桩的竖向承载性能,进行了泥炭质土条件下GFRP管桩静载荷模型试验研究,对桩侧摩阻力和端阻力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FRP管桩的极限承载力较同等尺寸的钢管桩稍大,同时桩顶沉降也稍大;由于GFRP管桩桩身较大的压缩变形量使得桩身下部桩土相对位移较小,相应的侧摩阻力得不到充分发挥;GFRP管桩的端阻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不宜作为端承桩使用;GFRP管桩作为承重桩使用的关键是减小桩身压缩变形量。  相似文献   

15.
超大型群桩基础承载特性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8根和64根群桩离心模型试验,获得了荷载~沉降关系曲线、桩身轴力分布,研究了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超大型群桩基础的承载变形特性和群桩效应,分析了桩身轴力分布、桩顶荷载分布等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在综合分析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指出现行各行业规范中嵌岩桩承载力计算公式产生差异的缘由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指出,规范经验公式采用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计算嵌岩桩承载力具有计算简单、便于推广应用的优点,但也存在对影响因素控制性差的局限,计算结果往往偏保守;理论计算通常较规范经验值更接近于现场实测值,但其参数繁多、计算复杂而不便于应用。建议嵌岩桩设计应在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基础上,注重地区经验的积累并建立健全地方标准。通过对嵌岩深度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嵌岩桩设计中可按侧阻或端阻占嵌岩段总荷载约40%~60%的比例来确定最佳嵌岩深度,并通过引入分项发挥系数实现了最佳嵌岩深度下的嵌岩桩承载力的计算。  相似文献   

17.
管桩垂直度偏差可以采用测斜仪检测。两条高速公路管桩垂直度检测表明,大部分管桩垂直度偏差超过规范容许值。为分析垂直度偏差对管桩竖向承载力的影响,首先将桩顶竖向荷载分解为平行管桩轴向的荷载和垂直轴向的荷载,然后推导出垂直管桩轴向的荷载在管桩中产生的弯矩公式,最后根据管桩抗裂弯矩得到管桩容许竖向承载力。分析表明,垂直度偏差对管桩容许竖向承载力的影响与桩周土性质、抗裂弯矩等有关。管桩竖向承载力与垂直度偏差成反比、与抗裂弯矩成正比;容许垂直度偏差与桩顶竖向荷载成反比、与抗裂弯矩成正比。  相似文献   

18.
根键式桩基础是一种新型的基础形式,其通过固结的根键来增加结构与土体的共同作用,以提高基础的承载力.为检验自平衡法在根键式基桩承载力测试中的适用性,以及进一步了解根键式基桩承载能力的性能,以某长江大桥试桩为背景,对1根根键式试桩和1根普通试桩竖向承载能力进行自平衡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自平衡试桩法可用于检验根键式桩基础的施工工艺和成桩后的承载力;根键能提高基桩承载力和减小桩顶沉降.结合计算结果对根键式桩基础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针对前人试验模型的不足,根据相似理论,以某高速公路土工格室+碎石桩复合地基为原型,设计完成了一组大型对比室内模型.并在大量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对其承载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到了有益的结论,对土工格室+碎石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