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现有重要视觉理论与模型进行回顾,在介绍它们观点基础上讨论各自的局限性,其中着重研究了MarD的计算视觉理论,最地其今后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城市水下特长隧道的行车安全和运输效率, 总结了城市水下特长隧道光环境典型问题与改善措施, 分别从舒适性、经济性、设置依据、安装形式等方面对洞口遮光设施、出入口加强照明、景观装饰、视线诱导系统4种隧道光环境改善措施进行了比较分析; 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驾驶人视觉需求进行分层, 提出了包含事故分析、评价体系、优化思路、优化方法的城市水下特长隧道光环境评价体系与优化研究框架。分析结果表明: 城市水下特长隧道光环境主要有出入口的明暗适应、道路线形变化引起的视距不足、中部的视觉参照信息不足、隧道整体空间路权不清晰的问题; 设置视线诱导系统是一项低成本、有效的光环境优化方法, 能满足驾驶人在不同隧道路段上的视觉差异化需求; 驾驶人视觉需求由低到高可以分为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美观性, 并依次对应相应的基本型、安全型、舒适型、韵律型视觉参照系, 可构建以空间路权、人因与驾驶任务、差异化、韵律性为指标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城市水下特长隧道光环境; 城市水下特长隧道光环境优化应将视线诱导和加强照明相结合, 主要通过视线诱导系统来重构视觉参照系, 隧道接近段、入口段、中间段普通区、出口段应以舒适型视觉参照系为优化目标, 中间段提醒区及唤醒区则应构建韵律型视觉参照系。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高新科技和现代传媒的迅猛发展,视觉消费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视、电影、电脑、时尚杂志以其绚烂的色彩强烈冲击着人类的视觉,本文从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视觉文化与话语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这种文化景观。在阐明视觉文化出现的必然性同时也揭示出:尽管图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大有取代文字之势,但其自身的局限性使之无法僭越语言而成为文化的主因。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目线结构光主动三角法的视觉系统的简单标定方法.该视觉系统采用线结构光原理,使用双目摄像机避免了常用的单摄像机系统中容易出现的遮挡等问题.该系统的标定综合了线结构光传感器模型以及双目立体视觉模型,推导了各个标定坐标系之间的联系,依据蔡氏两步法,使用方格靶标和最小二乘法求得各种标定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该标定方法操作简单、实用可行.  相似文献   

5.
山区公路长大下坡加小半径曲线是事故多发点。本文以某山区公路事故黑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行车速度及车辆行车轨迹的分析,得出小半径曲线视觉信息不良及离心力过大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在对车辆侧向稳定性理论分析基础上,对改造前后运行车辆运行安全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山区公路小半径曲线的道路安全设计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视觉系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计算机视觉系统的基本体系结构出发,指出了计算机视觉系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理论上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考虑的新思路,并且进一步提出了视觉计算方法中的误差估计问题及视觉系统在硬件实现层次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编导在舞蹈中的创造力是使情感得以在思维领域自由驰骋的基础。拥有独特的、新颖的、符合科学客观现实的创造,运用特有的方式呈现舞蹈,使观众通过眼睛的“观看”,与编导的作品形式共鸣,这来自正确的编导创作理念。在其指导下创造出不同的舞蹈形式,并产生视觉各异的艺术幻想,发现其内在的某种规律性,运用鲜明的视觉形象感染观众,是舞蹈艺术创作成功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双目视觉系统能有效获取运动目标的三维信息,实现对运动目标的准确实时定位追踪,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和工业界长期关注的焦点.本文对双目视觉系统组成部分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分析,论述了现有的相关算法和基本机制.同时,结合当前稀疏表示的快速发展,阐述了稀疏表示在运动目标跟踪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对该领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解决方案给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保证驾驶人在隧道入口的视觉参照的连续性、准确性,提高隧道入口的行车安全,通过对隧道入口视觉参照系的特性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一种能在隧道入口建立强视觉参照系的视觉参照柱.在统计分析隧道横断面尺寸、驾驶人进入隧道时由于侧墙效应引起驾驶人行车轨迹的偏移的基础上,结合驾驶人的心理、生理特性,提出了隧道入口路面宽度变化段的过渡段长度建议值,建立了在隧道洞口内外布设视觉参照柱的长度、间距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隧道洞口外视觉参照柱布设的长度宜为200 m,隧道洞口内布设长度宜为250 m,布设间距宜为22 m.  相似文献   

10.
在对光本性的认识上 ,古人有两种典型说法 ,一种认为光是由光源发出的某种特殊的气 ;另一种则以 17世纪科学家方以智为代表 ,认为光是气内部相互作用的传播 ,并由此发展出了一种原始的光波动学说。在对光的传播范围的认识上 ,古人认为光行有限 ,并广泛应用这种观念来讨论天文学问题。在对光速的认识上 ,古人没有超距作用观念 ,他们先验地认为光的传播需要时间 ,光速极大。在对光的传播方式的认识上 ,古人认为 ,光的传播近程时沿直线而进 ,远程时 ,在一定条件下 ,依曲线而行。这一认识发展的顶峰是方以智的“光肥影瘦”说 ,该说与他的波动光学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传教士将西方地球学说传入中国,并将其对地球学说的论证也一道传入了中国,从而使地球学说在中国扎下根来。地球学说使中国人意识到地球本身有着某种不变性,可以为人们提供稳定的长度基准。虽然中国人并未在实践中以地球经线弧长的一部分作为长度基准,但却在地球观念的影响下,开展了全国性的地图测绘工作,并在中国历史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依据地球纬度变化推算距离以测绘地图的设想。地球学说还使中国人接受了地方时观念,并对浑仪做了相应改革,从而促进了时间计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正义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义学说是西方政治哲学中关于评价社会制度和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道德标准的理论。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学者对当代西方正义理论进行了阐释与廓清 ,梳理了西方思想史上正义理论发展的理论脉络并分析了其特点 ;在此基础上 ,中国学者在指出了西方正义理论存在着严重缺陷后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 ,又从多个角度对正义问题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国内正义理论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并对当代中国正义理论建构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史研究中比较常见的失误是对古人见解的误读。在对中国古代的时空观问题、古人的大地形状概念、月食解说、陨石成因等问题的研究上,都存在着比较典型的误读现象。辉格史学倾向对这种误读现象有一定的引发作用,而造成这种误读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对现代科学知识的不求甚解和对古代相关知识背景的忽略。  相似文献   

14.
纵观中国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孝作为家族社会的精神基础,它一方面满足了维护家族制度稳定,协调父子关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被封建统治者以"以孝作忠"引以为自己的专制统治服务,因此,在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社会受到了历代统治者与社会民众的重视,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本文主要从《唐律疏议》的一些条文来探讨一下中国古代的孝亲思想.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史研究在古代已经萌芽,到20世纪上半叶真正确立了专业意义上的学科地位。科学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在教育方面和沟通自然科学与人学术方面的功能尤其值得重视。在此基础上,本进而讨论了科学史的3种研究方法、科学史研究中的内史与外史等问题,并对科学史在中国的情形作了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是和近代科学文化输入中国的过程相一致的。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从“中体西用”、“进化论”到“阶级斗争论”,这是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一种理解、一种选择,不是“误译”、“误读”。同时,在这选择过程中丢掉的不是伦理学,而是近代科学所确立的科学理性。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是我国政府在执政过程中对履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价值观的反思,其目的在于防止过分关注效率而冲击社会公平的可能性。和谐理念凸显了"社会公平、代表性、回应性、公众参与、社会责任感"等价值取向,彰显了未来我国政府执政的民主与宪政蕴涵。构建和谐社会中,我国的政府职能应更加侧重健全公民参政议政的渠道与程序,扩大公民参与权;落实行政问责制,实现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对公民服务需求的回应性;提供相关的制度保障,促进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等。  相似文献   

18.
历代中国小说理论从很多方面探讨小说的审美特征 ,但是忽略了小说带有根本性特征的审美特点 :“奇”。本文试图寻找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中对“奇”的使用和论述 ,尝试着对“奇”定义 ,并探讨中国古代小说的根本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郭正忠教授的《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出版已经十年。该书对一千多年间中国度量衡的纷繁实况和变迁历史做了详尽的阐述 ,填补了前人论述的空白 ,并对许多早有定论的成说提出了大胆质疑 ,予以匡正。该书以新颖的视野看待传统的度量衡问题 ,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书中对宋代度量衡管理体制的阐释 ,尤为详尽。该书资料翔实 ,考据精审 ,虽已出版十年 ,其学术价值迄今不减 ,是一部不应被束之高阁的好书。  相似文献   

20.
南海地区发现和发掘的沉船,是研究中国古代海洋贸易网络变迁的重要资料。目前发掘的沉船可以分成四个大的时期:第一期,9至10世纪,相当于中国的晚唐和五代时期。第二期,’11至14世纪早期,相当于中国的北宋、南宋和元代。第三期,14世纪后期至17世纪中期,相当于中国的明代。第四期,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相当于中国的清代早中期。这四个时期的沉船数量和船货种类是不同的,其中中国外销瓷种类的变化最为明显。这些变化趋势反映了中国古代陶瓷贸易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