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铁道车辆目前常用的离心沉淀式机械过滤器的流动阻力特性和过滤效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结构形式的机械过滤器,并借助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和试验测试2种研究方式,对新型过滤器的阻力特性和过滤效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改进结构后的c型过滤器具有较为优良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制动系统是高速列车关键技术之一。随着列车运行时速的提高,采用组合制动方式来保证高速列车紧急制动时达到规定的制动距离成为常见的做法。近年来,传统机械制动方式日趋成熟,因此,不依赖轮轨间黏着的非黏着制动方式越来越受到相关设计人员的重视。介绍了一种基于某型速度400km/h动车组列车开发的高速列车"蝶形"风阻制动装置,该型风阻制动装置采用小型风阻板进行空气动力制动,质量较轻,结构较简单。通过在车顶合理布置,可将风阻制动力分散于整车,提升紧急制动时的运行稳定性。阐述了其基本原理、开闭机构、响应时间等性能和技术指标,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其进行了不同工况下制动力的计算评估。  相似文献   

3.
运用CAD软件和CFD流体计算软件对压气机进气可调导风装置进行模型建立和三维气动分析,得出可调导风装置出口的速度分布.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可调导风装置能够有效的延缓喘振和推迟阻塞的发生,实现扩大压气机流量范围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新干线小型分散式风阻制动装置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采用风阻板的小型空气动力制动系统。阐述了风阻板的形状、布置及其开闭机构,并设计和制造了全尺寸空气动力制动装置样机。  相似文献   

5.
CFD数值仿真在高速列车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速列车的空气动力特性不仅关系到列车牵引效率,而且还影响旅客乘坐舒适性和列车运行安全性。本文介绍CFD数值仿真在高速列车设计中的应用:采用Airpak软件对列车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数值仿真,采用Fluent软件对列车水箱中水的晃动问题、列车外流场以及二维流线型列车模型的远场气动噪声进行数值仿真。对空调通风系统的仿真结果与实验研究进行对比,计算与试验的良好一致性说明采用的CFD模型是可靠的;水箱晃动计算的压力波提供的水箱壁屈曲分析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6.
我国对列车气动阻力的研究主要考虑列车的头型、断面形状和底部外形等方面,在受电弓减阻方面也主要是考虑受电弓的结构外形,然而对于受电弓残阻的风洞试验研究比较少.为了获得某高速列车的空气动力特性,并考察受电弓各种减阻措施的效果,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的8 m×6 m风洞中进行了列车模型的风洞试验,在风洞试验中通过在受电弓前部安装各种导流罩和风挡来测试其对受电弓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受电弓的存在会对列车的气动阻力有约3.2%的增加;在头车尾部安装反向导流罩能有效的降低受电弓的气动阻力;在受电弓前郝安装风挡,这种风挡在侧偏角为0°时对受电弓的减阻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大量采用射流风机进行诱导式通风。射流风机计算理论按照公路计算理论进行套用,纵向间距一般按照经验距离80~120 m布置。通过CFD模拟,结果表明列车阻塞在射流风机设置处时,应增大布置间距,建议射流风机纵向距离大于列车长度30 m。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速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采用包括风阻制动技术在内的组合制动方式以保证高速列车紧急制动时达到规定的制动距离成为热点研究方向。文章针对目前研发中的新型分布式风阻制动装置,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安装风阻制动装置的列车进行了制动力计算,并将相关结果作为输入参数,评估不同布置工况下风阻制动装置对高速列车制动距离的影响。依据评估结果,确定了风阻制动装置的适用速度范围、使用特点及效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CFD(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对地铁列车设备舱压力场和温度场进行了计算,得到隧道运行、明线运行、高架运行及停站四种工况下列车设备舱内部空气温度分布和压力分布,为设备舱通风设备的布置与设计提出建议。结果表明,通过在裙板两侧开通风口,加大进入设备舱的冷却风量,将发热量大的设备布置于设备舱的两端,可以有效地提高设备舱散热。  相似文献   

10.
根据桥上无缝道岔纵向相互作用特点,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二次开发,采用APDL语言编写了桥上无缝道岔纵向附加力计算程序,建立了线-桥-墩-基础一体化计算模型。以12号固定辙叉无缝道岔在路基上变化位置为计算条件,分析了温差、扣件阻力、道床阻力、支座布置、限位器个数、限位器间隙等因素对桥上无缝线路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隧道道床、扣件阻力减少,无缝道岔对桥上无缝线路的影响范围增大;支座布置情况不同时,无缝道岔对桥上无缝线路的影响范围变化明显;随着温差减少,直基本轨与尖轨尖端相对位移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1.
高速列车头车外形结构优化风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最新一代高速列车为CRH380A,最高运营时速为350 km/h。现以500 km/h的高速列车为研究背景,对CRH380A高速列车头车外形结构进行优化,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的8 m×6 m风洞中对四种不同优化方案的高速列车头车的气动特性及其对有限编组列车气动性能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侧偏角为0°时,在35~70 m/s的试验风速范围内,风速的变化对头型NEW-A的气动特性的影响很小;当侧偏角不变时,模型NEW-A的头车、中间车和尾车气动阻力最小,4种头型当中NEW-A头型的空气动力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2.
"中华之星"高速列车综合空气动力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我国即将投入运营的“中华之星”高速列车空气动力性能研究过程:数值计算、风洞试验、动模型试验、在线实车试验;对两种不同头形的高速列车交会压力波、列车空气阻力、列车表面压力分布、气动升力、横向气动力、列车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空气动力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动力车冷却风道一位百叶窗空气流向、流速。结果表明,“中华之星”高速列车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性能,能够满足安全运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中速及高速电力机车气动外形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高速电力机车空气动力性能研究的有关理论成果,机车模型的风洞模拟试验以及SS8型电力机车的运行阻力试验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我国的中、高速电力机车的气动外形设计方案,结合我国生产厂家的现状,讨论了中速动力车外形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采用CFD分析法,对弓头及其支架连接区域的涡流结构和噪声源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改进型支架与最佳型弓头组合对降低受电弓的空气动力噪声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15.
钱兴华 《铁道车辆》1996,34(5):7-11
以往的转向架空气弹簧刚度计算式未计入行车时的空气动力效应^〔1 ̄4〕,用其计算高速转向架空气弹簧刚度时须进行马赫数修正。文中阐述了高速列车空气动力效应所引发的背压降对空气弹簧装置的影响,导出了以马赫数表示的背压降计算式及空气弹簧刚度修正式。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利用等离子体激励器(PA)控制弓头周围的气流。风洞试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激励器可阻止弓头表面气流分离和消弱卡门涡流。CFD分析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激励器可降低弓头辐射的空气动力噪声。  相似文献   

17.
高速列车空气阻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陈南翼  张健 《铁道学报》1998,20(5):40-46
高速列车运行阻力中空气阻力占主要成分,列车运行时还会产生许多空气动力现象,根据空气动力学性能,设计列车的外型和整体结构,是建设高速铁路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对高速列车空气阻力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高速列车受电弓低速风洞试验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为了研究高速列车受电弓头动态接触压力特性和整弓气动阻力,在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FD-09低速风洞进行试验。试验的目的是为受电弓架结构优化设计和实际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试验方法是相对气流方向,受电弓位置分顺弓(闭口)和逆弓(开口),弓头高度分别有900 mm、1 300 mm和2 300 mm。试验风速范围从100 km/h到280 km/h,间隔为20 km/h。研究结果: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弓架气动阻力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弓的气动力特性改进还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缩比为1:8高速列车模型在8m×6m风洞进行的列车风洞试验,研究列车零部件其中包括空调导流罩,受电弓,受电弓导流罩,车门的形状位置发生变化时,对列车气动性能的影响,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电弓的位置和布置形式会对整车阻力产生影响,当中间车门凹陷时,整车阻力增加,加有导流结构的门有效的改善了门凹陷引起的阻力增加,空调导流罩很好的顺形结构对阻力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山岭偏压隧道洞口段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道318线黄草坪2#隧道进洞口段为原型开展大型振动台物理模型试验方案设计.首先对模型箱体设计以及模拟相似材料的物理力学特性和制作方法进行分析和介绍.在此基础上结合既有研究成果和精简原则,对量测仪器进行了合理布置,最后介绍模型的浇筑过程和地震输入及加载制度.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试验方案设计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