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笔者介绍了乌江河口段泥沙模型的试验方法,分析了三峡水库在156m方案运行时段及175m方案运行初期(前30年)乌江河口段的泥沙淤积特性与河床演变情况,研究了乌江河口拦门沙的形成过程及泥沙淤积与河势调整对船舶进行乌江河口所带来的影响,对此提出了改善河口通航条件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粘性细颗粒泥沙的絮凝与诸多因素有关,如颗粒粒径、盐度、含沙量、温度、电解质、水文条件,等等.其中电解质是较重要、较复杂的因素.通过静水沉降实验,得出细颗粒泥沙的絮凝与电解质的浓度成曲线关系,实验分析皂土在15‰~20‰的电解质浓度中絮凝程度最大;与阳离子种类有关表现在各种离子的水化半径不同,导致在电解质溶液中絮凝程度的不同;还与离子的价态有关,絮凝的程度随着离子价态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3.
笔者介绍了乌江河口段泥沙模型的试验方法,分析了三峡水库在156m方案运行时段及175m方案运行初期(前30年)乌江河口段的泥沙淤积特性与河床演变情况,研究了乌江河口拦门沙的形成过程及泥沙淤积与河势调整对船舶进出乌江河口所带来的影响,对此提出了改善河口通航条件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从海岸的历史变迁,叙述了杭州湾北岸的成因;对沿岸的潮流作用和地貌、泥沙运移、以及河口演变趋势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最后对建港条件作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小清河航道淤积现状、航道泥沙特性及河口泥沙淤积情况的分析,提出航道防淤、清淤措施,并对预防和消除河口拦门沙的措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全国海洋普查资料和中国邻近海域的断面调查资料以及有关的图集,分析了渤、黄、东海三个海域的季风气象学特征和夏季风在三个海区的北进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季风海洋学的响应和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海流、温度、盐度等海洋要素、黄海冷水团以及沿岸盐度锋的空间分布和年变化特征。最后根据季风海洋学规律提出了与海洋功能区划有关的建议。这些建议可供渔业、航运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7.
细颗粒泥沙在盐水中的絮凝沉降是河流泥沙向海输送过程中在河口区发生的重要现象之一。文章根据室内环形水槽实验对南汇边滩泥沙由盐度和含沙量这两种因素在不同的流速条件下的沉降特性进行了研究。该实验结果对该区域实施围垦工程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铁正线40.0‰最大坡度对行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铁线路穿越山岭或跨江渡河时,适当提高正线最大坡度标准有利于减少建设成本、降低设计和施工难度. 为了研究地铁正线40.0‰ 最大坡度取值的可行性,结合苏州市轨道交通8号线车线系统特点,采用理论分析、列车纵向动力学、车辆-线路系统动力学以及有限元等方法,从动车功率、列车起动与制动能力、故障列车救援、列车运行状态与动力特性、轨道力学特性等方面分析了地铁正线40.0‰ 最大坡度对行车特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4动2拖B2型车时,地铁正线最大坡度值可采用40.0‰;列车通过40.0‰ 大坡道地段时,行车安全性、平稳性、列车起动制动以及故障救援能力均能满足要求;钢轨所受最大应力仅为容许应力的37%,纵向最大位移值仅为0.443 mm.   相似文献   

9.
河口是连接河流和海洋的纽带,也是海上运输的启程点和目的地。河口航道的自然水深难以满足航运的需求,因此需要对航道进行整治和疏浚,但整治工程对分汊河口的影响机制并不明确。以明渠均匀流为验证基础,建立分汊河口不同整治工程概化水沙数学模型,探讨均匀流和正规半日潮作用下一汊开挖航道和建设丁坝群后对另一汊河道的水沙动力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断面泥沙通量与断面流量变化不一致,存在最优丁坝长度,通过回归性分析得到优良相对长度0.62和极限长度0.78使得断面流量和泥沙通量受丁坝影响较小。此计算模式仅能得出航道的开挖对分汊河道的分流和分沙有较大的影响。均匀流和潮流作用下周期内断面的分流比存在一致性,分沙比在0.5左右时各工况潮流影响略有不同,潮流对汇流处分沙比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研究结果为减少航道维护和整治分汊河口提供参考,也为分汊河口物理模型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湘江营田汊道特征和整治方法,着重论述了河湖两相汊道河床演变特征及泄洪河口对汊道演变的影响,总结了分阶段整治过程和实践经验,并对通航汊道的选择和泄洪河口的处理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山区河流交汇河口的综合特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收集的若干山区河流交汇河口资料,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山区河流交汇河口分布密度低于平原可流;来水来沙集中于汛期,从枯水到洪水的变化过程中,支流流量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交汇河口附近存在江心洲,其位置与交汇形式,支流入汇位置等有关。这些特性有助于分析其成滩原因,对今后山区河流河口滩的整治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笔者通过对重庆河段汛末泥沙冲淤变化的分析,探讨了长江重庆河段及嘉陵江汇合口段汛末河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乌江白涛河段复杂滩群河床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历年实测资料结合数学模型,对乌江白涛河段近期河床演变状况进行细致分析,中洪水期,郭母子滩挟沙能力急剧减弱,泥沙沉积形成江心洲及暗礁;枯水期,该滩产生自左向右横流及扫弯水等不利流态.狮子口滩群横向边滩变化,纵向航道变深、变窄、变弯;洪期流速减小,泥沙落淤;受扫弯水冲刷,左岸向河心位移,形成弯、窄、t浅滩;大量的人工掘...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泥沙累积性淤积给航道的日常维护管理以及航道整治带来了新的问题。建立了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对三峡库区回水变动区长寿至洛碛河段的泥沙输移进行了数值模拟。敏感性分析表明输沙因子对泥沙淤积量影响最大。水位、流速流向和地形验证表明:数模计算成果较好地反映了实际水文、泥沙淤积情况。计算表明:受三峡回水影响,长寿至洛碛河段发生累积性的泥沙淤积,淤积区主要位于岸线凹凸不平的弯沱、回流区及河道的宽浅河段,淤积部位主要是深槽和边滩。淤积时间在每年的汛期6—9月份。受泥沙淤积影响,上、下洛碛和王家滩在低水位时航深不足,有碍航现象,建议加强监测,及时采取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石城山隧道左洞在开挖至距出洞口近100m时,推测F2断层提前出现,因断层破碎带岩石蚀变强烈,加之雨季施工渗水的影响,导致隧道拱部左侧出现塌方,文章对该塌方段地质特征、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处理方案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日本明石海峡大桥的抗风设计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略介始了结构物在风力作用下产生静、动态反应时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摘要介绍了目前世界最大跨径悬索桥(L=1900m)-日本明石海峡大桥的抗风设计程序,基本风速及设计风速的计算,对风的变化特性、攻角、风的静力设计、抗风验算等进行了分析并对明石海峡桥在施工期间的基本风速进行了演算。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研究三峡成库后对河口航道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和以往三峡库区河口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处于三峡工程回水变动区上、中、下各段及常年回水区的主要库区河口,探讨了相应的河口航道治理方案,可供今后工程实施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朱沱,北碚,寸滩是重庆河段的三个水文控制站,具有多年的水文泥沙资料。根据该河段进出口的输沙量,悬移质粒径以及床沙,河道形态等随水期变化的实测资料,对重庆河段演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以新疆山区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正确估算最大融雪径流量的基础上,对沿河路基结构物在纵横水流交汇处附近的水流特征、冲刷机理及冲刷深度和范围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得到了单个影响因素与路基边坡坡底冲刷深度的关系图,对纵、横两个方向的不同流量、流速和河流水深、山坡坡度、路基边坡、路基宽度和泥沙粒径等条件下沿河路基的冲刷进行了试验模拟,并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沿河路基在纵横水流交汇处最大冲刷深度的计算公式,验证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长江嘉陵江交汇口,其汇流比的变化对两江的水面比降、泥沙输移及航运、防洪等均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统计了两江18年6574天的日平均流量资料,对汇流比总的和分级流量的频率分布及汇流比随总流量的变化、各种汇流特征值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绘制出规律性较强的频率分布曲线,给出了计算累积频率和区间频率的关系式,获得了平均、峰频等多种特征值,为本河段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及其它特性的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