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5羟色胺(5-HT)以及5-HT3、5-HT4受体可塑性在肠易激综合征(IBS)不同亚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7只,随机分为IBS合并腹泻组(IBS-D)I、BS合并便秘组(IBS-C)和空白对照组。分别采用乙酸灌肠、冰水灌胃的方法制备IBS-D和IBS-C大鼠模型。用5-HT以及5-HT3、5-HT4受体抗体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肌间神经丛的5-HT及其受体数量的变化。结果①大鼠肌间神经丛5-HT阳性肠神经元数目IBS-D组(4.37±0.88)显著高于对照组(2.99±0.41,P<0.01),而IBS-C组(3.04±0.35)和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②大鼠肌间神经丛5-HT3受体免疫组化染色的灰度值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82,P=0.922);③大鼠肌间神经丛5-TH4受体免疫组化染色的灰度值IBS-D组(141.98±6.96)显著低于对照组(159.90±2.55,P<0.01),而IBS-C组(155.62±2.03)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肠肌间神经元内的5-HT含量及5-HT4受体数量的显著增多可能与IBS-D大鼠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2.
胃肠激素与十二指肠胃反流及消化间期胃肠移行性复合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激素与生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 (DGR)及胃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 (MMC)的关系。方法 选择健康志愿者 2 0例 ,进行 2 4h胃内 pH和胃内胆汁监测 ;采用灌注式测压法进行长时夜间胃窦十二指肠压力测定 ;分别于碱反流、胆汁反流发生前后及胃窦十二指肠MMC各时相抽血 ,检测胃动素 (MTL)、P物质 (SP)、生长抑素(SS)、一氧化氮 (NO)的水平。结果 碱反流和胆汁反流发生时与未发生时比较 ,血中NO的浓度明显增高 ,分别为(98.2 3± 12 .14 ) μmol·L-1和 (71.2 4± 10 .2 1) μmol·L-1(P <0 .0 1) ;(87.32± 11.4 6 ) μmol·L-1和 (6 9.4 5± 10 .5 6 ) μmol·L-1(P <0 .0 5 ) ;血浆中MTL、SP、SS的浓度无显著性差异。血浆MTL浓度在胃窦MMCⅢ相时为 (32 9.5 6± 4 7.2 8)ng·L-1,比MMCⅠ相 (2 37.4 3± 4 1.5 4 )ng·L-1和MMCⅡ相 (2 5 6 .5 6± 4 4 .32 )ng·L-1显著增高 (P均 <0 .0 5 )。SP、SS、和NO在MMC各相无显著差异。结论 DGR的发生与NO浓度改变有关 ;MTL与MMCⅢ相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ghrelin对慢性肾功能不全(CKD)大鼠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变化和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8只,体重(180±20)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对照组(CKD+生理盐水)、ghrelin 1组(CKD+ghrelin 10μg/kg)和ghrelin 2组(CKD+ghrelin...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正常人及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黏膜孤啡肽受体(ORL-1)的表达,探讨其在IBS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黏膜标本取自20例正常人和27例腹泻型(D-IBS)、23例便秘型(C-IBS)患者空肠上段及升结肠,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对肠黏膜ORL-1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空肠上段及升结肠均有ORL-1mRNA的表达,且空肠上段表达量高于升结肠(P<0.05);D-IBS患者空肠及升结肠黏膜ORL-1mRNA表达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IBS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间无差异。结论 ORL-1受体在人胃肠运动及IBS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OFQ/ORL-1系统对IBS不同亚型的调节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1):71-75
目的通过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直肠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的表达情况,同时观察外源性的PAR2对内脏敏感性的影响,了解PAR2在IBS患者内脏敏感性中的作用。方法按照罗马Ⅲ标准选取本院住院及门诊便秘型IBS(IBS-C)患者16例、腹泻型IBS(IBS-D)患者18例,对照组18例,经结肠镜钳取直肠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观察PAR2的表达情况。在正常大鼠直肠内注入PAR2激动剂,观察内脏敏感性的改变。结果 PAR2主要表达于直肠黏膜上皮细胞,绒毛中可见大量的表达,此外在黏膜下层也可见阳性表达。通过图像分析,各组的积分吸光度(IA)没有明显的差异,PAR2在IBS直肠黏膜组织中mRNA表达水平也没有统计学差异。在大鼠直肠内注入PAR2激动剂(SLIGRL-NH2,50μg/只)4h后,测定腹壁肌电活动,发现PAR2激动剂组在直肠球囊扩张时,随着扩张球囊容量增加,腹壁肌肉收缩的肌电图明显增加,球囊无扩张时腹壁外肌通常无肌电活动。球囊容量增加到0.8mL、1.0mL和1.2mL时PAR2激动剂组的腹壁肌电活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AR2在直肠黏膜中高度表达,肠道PAR2活化后大鼠内脏敏感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小肠和结肠黏膜杯状细胞、浆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和肥大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它们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活检钳分别钳取IBS患者腹泻型、便秘型和对照组各10例回肠末端及升结肠黏膜,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肠黏膜杯状细胞、浆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和肥大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两型IBS患者结肠和小肠黏膜上皮均可见到杯状细胞内黏液泡和融合的黏液分泌泡明显增多;神经内分泌细胞和肥大细胞超微结构有改变,呈现功能活跃状态。4例发病前有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史的腹泻型IBS,肠黏膜中浆细胞多见,并有超微结构的改变。结论小肠和结肠黏膜内杯状细胞、浆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肥大细胞等超微结构的改变,可能在IBS症状发生的神经免疫、内脏感觉过敏等机制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的大脑和消化道中5-HT的表达与病理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IBS)模型大鼠大脑及肠道组织中的5-HT分泌表达的差异,探索5-HT在IB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冰醋酸加束缚应激的方法造成D-IBS动物模型,冰水灌胃法造成C-IBS动物模型,并鉴定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下丘脑、空肠、回肠、近端结肠、远端结肠组织中5-HT阳性细胞并进行分析。结果IBS模型经鉴定符合其病理特征。结肠组织分析显示各组大鼠均无明显炎性表现。D-IBS组海马、下丘脑、空肠、回肠、近端结肠、远端结肠5-HT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并且空肠、回肠阳性细胞数也多于C-IBS组(P<0.05);C-IBS组海马、下丘脑、回肠、近端结肠、远端结肠阳性细胞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IBS模型大鼠大脑及肠道中5-HT的增加与IBS发病相关,5-HT在IBS不同亚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可能与其不同受体在大脑和消化道的表达分布差异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不同亚型大鼠模型脑-肠神经系统c-fos表达变化,探索IBS内脏敏感性的机制。方法采用冰醋酸加束缚应激的方法建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动物模型,冰水灌胃法建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动物模型。所有大鼠给予直肠内球囊扩张,检测球囊扩张引起腹部收缩反射的最小容量阈值及球囊不同容量扩张时腹部收缩反射的次数;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下丘脑、空肠、回肠、近端结肠、远端结肠组织中c-fos阳性细胞并进行分析。结果 IBS-D组球囊扩张腹壁收缩的阈值明显低于IBS-C组和对照组,不同容量扩张时腹部收缩次数明显高于IBS-C组和对照组,IBS-C的腹壁收缩的最小阈值明显高于对照组。IBS模型组下丘脑c-fos阳性细胞显著多于对照组,且IBS-D组多于IBS-C组。IBS模型组肌间神经丛中c-fos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 IBS模型内脏敏感性的变化与脑-肠轴痛觉高敏感有一定的关系,肠神经丛初级感觉神经元的激活是IBS内脏高敏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测定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血清酪酪肽(PYY)水平及其空肠黏膜上皮细胞PYY受体的变化,探讨IBS的发病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成IBS腹泻型组(D-IBS组)、IBS便秘型组(C-IBS组)及对照组,应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PYY水平及反映受体特性的两个参数:平衡解离常数(Kd)和最大结合容量值(Bmax).结果 ①D-IBS组血清PYY水平为(66.50±32.10)pg/mL,与正常对照组的(15.33±10.63)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IBS组血清PYY水平为(19.51±17.62)pg/m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D-IBS组Kd=203.29±77.14,Bmax=645.71±184.30;C-IBS组Kd=347.43±162.76,Bmax=671.86±162.96,与正常组(Kd=328.75±92.11,Bmax=880.00±410.7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BS可能与血清PYY水平的高低有关而与其受体的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10.
瘦素和5-HT2C受体基因在利培酮致肥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受试者经利培酮治疗后体重和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瘦素基因-2548G/A多态性、5-HT2C受体基因-759C/T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123例受试者经利培酮单药治疗10周,每2周测量体重指标,基线、4周、10周测生化指标;PCR-RFLP检测瘦素基因、5-HT2C受体基因多态性,分析生理生化指标在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差异.结果受试者体重指标、空腹血糖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升高(P<0.001);血浆瘦素4周时增高(P=0.013),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4周时亦增高(P=0.004);血浆瘦素升高与体重指数(BMI)相关(r=0.219, P=0.029),体重、生化指标的变化与基因型无相关性(P>0.05).结论利培酮治疗初期受试者的体重指标、空腹血糖均明显增加,血脂、血浆瘦素也有升高,但与瘦素基因-2548G/A多态性、5-HT2C受体基因-759C/T多态性无关联. 相似文献
11.
IL-23受体在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测炎症性肠病(IBD)即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克罗恩病(C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白介素-23(IL-23)受体的表达情况,并讨论其在疾病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30例UC患者、16例CD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IBD患者外周血CD4+T、CD8+T和CD56+NK细胞表面IL-23受体(IL-23R)的表达,并与正常外周血比较.结果 UC及CD患者外周血中CD4+T、CD8+T、CD56+NK细胞表面IL-23R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B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IL-23R的表达增高,提示IL-23R在IBD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