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行车纵剪力损伤路面的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行车纵剪力计算与损伤路面的机理。建立半刚性路面的有限元模型,计算路面裂纹在行车纵剪力作用下的应力强度因子。行车纵剪力是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过程,标准方差可以通过行车纵振路面谱和车辆纵振模型得到;裂纹从上到下扩展的速度明显快于从下往上扩展的速度;裂纹扩展的速度与行车纵剪力的4次幂成正比;行车纵剪力对路面的裂纹损伤远远大于轮胎压力。  相似文献   

2.
车辆的垂直运动和俯仰运动会影响乘客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垂向振动的激励除了发动机的激励,还取决于路面轮廓的不平度.应用谐波叠加法对路面不平度的特征能较好的拟合,并对生成的路面与国际标准的分级路面进行对比,分析谐波的数目对路面不平度均方根值有很大影响,证明生成时域信号的功率谱密度与标准规定的路面等级一致,可以作为研究车辆垂向...  相似文献   

3.
刘浪  张志飞  鲁红伟  徐中明 《汽车工程》2022,44(2):247-255,297
为实现车辆在实际加减速行驶工况下路面不平度的准确识别,提出了一种考虑车辆加速度、基于增广卡尔曼滤波算法的路面识别方法.以车辆纵向加速度作为已知输入,车身垂向振动和俯仰振动响应作为观测向量,设计增广卡尔曼滤波观测器估计路面不平度信息;求取固定位移窗长度内的国际平整度指数,实现了对路面的等级分类.仿真结果表明在典型非匀速工...  相似文献   

4.
基于汽车系统动力学和随机振动理论,建立了简化的人体-座椅、车身及车轮3-DOF车辆振动模型,采用线性滤波白噪声法建立了路面激励模型,并仿真分析了常见C级路面的不平度特性。以C级随机路面激励为车辆振动系统输入,运用变步长四阶Runge-Kutta法求解了车辆系统数学模型。在时域和频域两方面,仿真分析了座椅刚度、阻尼,悬架刚度、阻尼及轮胎刚度对座椅、悬架性能的影响,以及路面不平度和车速对座椅垂向加权加速度的影响。得出了座椅加速度、悬架动挠度、轮胎动载荷功率谱密度随座椅刚度、阻尼系数,悬架刚度、阻尼系数及轮胎刚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利用Matlab编程建立了用于履带车辆虚拟试验的三维随机路面模型,并对单道路面不平度进行了功率谱估计和不同单道相关性验证.创建了适用于Adams软件履带车辆模块(ATV)路面模型的三维路面节点生成通用算法.分别分析了三维随机路面和有确定外形路面网格数量对路面模型精度的影响.在随机路面上进行车辆直驶虚拟试验,结果表明,三维随机路面的虚拟试验结果与二维随机路面的有较大不同;三维随机路面可以模拟车辆垂向和侧向两个方向载荷的作用,优于二维随机路面.  相似文献   

6.
罗玉涛  谭迪 《汽车工程》2013,(12):1105-1110
针对现有轮毂电机驱动电动轮车辆非簧载质量增加及路面激励引起的轮毂电机气隙不均匀带来的车辆平顺性和舒适性恶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内置悬置系统的电动轮拓扑结构方案。此方案通过设置橡胶衬套将轮毂电机与簧下质量弹性隔离,将电机转化为与簧上质量并联的质量,同时,利用橡胶衬套吸收路面传递给电机的振动能量,减小路面激励对电机气隙的影响,改善车辆垂向动力学特性。在建立新型电动轮车辆模型和分析悬置系统参数对车辆垂向性能影响的基础上,对有、无悬置系统的两种电动轮驱动方案进行了垂向特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设置橡胶衬套后,簧上质量加速度、轮胎动载荷、悬架动行程和定、转子相对位移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尤其是对定、转子的相对位移量的改善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基于车辆悬架垂向变形量与车辆垂向载荷的相关关系,通过位移传感器搭建了具有过载保护功能的车辆载荷状态实时动态检测装置,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法设计开发了用于车辆静态载荷和动态载荷分离的数据处理算法。为了分析构建的车辆状态实时动态检测系统在车辆行驶工况下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中国第一汽车厂赛龙载货汽车为试验车,分别在B级平直路面和3种不同的强化路面18种不同运行工况下进行了实车道路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车辆在B级平直路面行驶时系统对车辆动态载荷检测误差小于5%;车辆在3种强化路面行驶时系统对车辆动态载荷检测误差小于8%。该系统为车辆载荷状态动态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准确分析比较某实车前双横臂悬架安装的液压衬套与传统橡胶衬套对车辆性能的影响,通过试验得到该控制臂液压衬套的静态和动态力学特性,在ADAMS中建立了其力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整车仿真模型.用谐波叠加法构建了不同等级的随机路面谱.摆臂采用液压衬套和橡胶衬套时,在随机路面和凸块路面上分别对整车模型进行平顺性仿真,通过功率谱估计得到了脚部地板和座椅导轨处垂向和纵向加速度的频谱特性和均方根值,同时分别对整车模型进行了操纵稳定性仿真.最后,对比分析了液压衬套刚度改变对车辆平顺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车使用液压衬套或传统橡胶衬套对操稳性的影响很小;在A、B级路面上,使用液压衬套时,车辆的平顺性会更好,而对于凸块路面,使用液压衬套时平顺性会差;液压衬套刚度增加后,对于A、B级路面和凸块路面,垂向加速度均方根值有所增大,对于D级路面则变化很小,凸块路面垂向和纵向加速度曲线响应略为变慢,曲线的振荡时间也变长.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在转向工况下根据车轮侧偏特性估计路面附着系数的算法.首先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七自由度整车模型,分析了车轮的侧偏特性;然后设计了扩展卡尔曼滤波器,以根据车辆的纵、侧向加速度,估算车辆的纵、侧向速度,并据此计算出车轮的侧偏角;最后,采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算法,根据前轮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及其增益,估计路面附着系数.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汽车在不平道路上的制运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建立了一套垂向一纵向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分析了汽车在不平道路上的制过程。研究表明,路面不平度使制动过程中的车轮轮荷既有增大,亦有减小,从而一体上对制距离无显著影响,但是,路面的不平激发的车轮圆周切向速度变化,会增加车轮的瞬时抱死程度,降低车辆制动稳定性,并干扰防抱制动装置的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1.
基于RBF神经网络识别路面谱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路面不平度是车辆行驶中振动的重要激励。为了识别路面不平度的功率谱密度函数(路面谱),提出了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识别路面谱的新方法。该方法以7自由度汽车振动模型为基础,以MATLAB软件仿真得到的汽车车身质心垂直加速度谱为神经网络理想输入样本,以GB7031-86建议的路面谱为神经网络理想输出样本,应用RBF神经网络建立汽车车身质心垂直加速度谱和路面谱之间的非线性映射模型。另取一组仿真得到的车身质心垂直加速度谱代入已训练好的网络进行路面谱识别。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抗噪声能力和较理想的识别精度,识别的路面谱与拟合的路面谱吻合一致。  相似文献   

12.
对市政道路进行减隔振设计,需先研究交通车辆荷载引起的道路振动特性。实测了广州市南大路和番禺大道北辅路在四种车辆和混合车流时的路面振动加速度,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峰值、频谱、VLz振级分析,研究车辆荷载引起的市政道路振动规律。结果表明:道路振动加速度响应幅值与汽车轴重、行驶速度、道路结构刚度密切相关,随着汽车轴重、车辆行驶速度和道路刚度的增大而增大;汽车荷载激励以竖向振动为主,频率主要在5.0~40.0 Hz之间,能量集中于10.0~20.0Hz范围。  相似文献   

13.
The longitudinal connection between a chassis and a wheel in a conventional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is commonly very stiff than the vertical connection. Such a mechanism can efficiently isolate vibrations and absorb shocks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but cannot sufficiently attenuate the impact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In order to overcome such a limitation, a planar suspension system (PSS) with spring–damper struts in both the longitudin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is proposed so that the vibration along any direction in the wheel rotation plane can be isolated. In this paper,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a vehicle with PSS due to a single bump and random road unevenness are investigated. The ride quality of the vehicle with PSS is evaluated in accordance with ISO 2631. A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a similar conventional vehicle is conducted to demonstrate the promising potentials of the PSS in improving the vehicle ride quality.  相似文献   

14.
基于汽车车身垂直加速度的典型道路路面谱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4汽车振动模型为研究对象,推导出以汽车车身垂直振动加速度作为输入信号、路面不平度作为输出信号的数学模型及其模拟图,并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系统模型求解路面不平度,对路面不平度进行谱估计完成路谱的识别。通过实际测试和数据处理分析,说明该方法理论依据正确可行,可以为虚拟样机仿真路面的生成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为探求车辆行驶时外部激励对发动机外平衡的影响,结合车辆行驶时发动机工作特点,以发动机横、纵中心截面相对振动位移作为评价指标,以路况、挡位和车速作为考察参数,在2种差异较大的路况上进行了2挡和3挡多车速道路试验.并根据DoE方差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发动机外平衡受车速和路况影响较大,受挡位影响较小;各参数的交互作用对纵向外平衡影响显著,对横向外平衡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道路不平度对防抱制动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现代防抱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了汽车在平道路上制动时,路面形状,汽车的垂直振动和车轮纵向振动对防抱制动系统的影响,同时,探讨了降低道路不平度以防抱制动系统影响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7.
针对公路汽车三维绕流特性显著的特点,按照准定常理论推导了适用于公路汽车的脉动风荷载表达式。将自然风、公路汽车、桥梁作为一个统一的相互作用系统,采用风-汽车-桥梁系统耦合振动分析模型,以某斜独塔混合梁斜拉桥为工程背景,研究侧风作用下汽车-桥梁耦合振动特性,并讨论了汽车-桥梁振动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桥梁和汽车的气动特性差异,桥梁的竖向抖振现象较横向抖振现象突出,而汽车的横向振动现象较竖向振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王乾廷  周晓军 《汽车工程》2006,28(12):1066-1069
为了在越野行驶车辆平顺性仿真系统中实时动态反映车辆的振动特性,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的松软越野路面突变性描述方法并分析突变性对车辆垂向振动的影响。通过小波变换对路面奇异点进行测定和定位,把越野车辆平顺性仿真系统看作是在有限时间内受到随机载荷激励的动力系统,分析其受路面突变载荷的车辆的垂直振动响应方差。结果表明,小波变换能较准确地判定路面奇异点并对其定位,可为越野车辆平顺性虚拟测试系统提供路面随机输入。  相似文献   

19.
The influence of the tyre–road contact model on the simulated vertical vibration response was analysed. Three contact models were compared: tyre–road point contact model, moving averaged profile and tyre-enveloping model. In total, 1600 real asphalt concrete and Portland cement concrete longitudinal road profiles were processed. The linear planar model of automobile with 12 degrees of freedom (DOF) was used. Five vibration responses as the measures of ride comfort, ride safety and dynamic load of cargo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were calculated as a function of vibration response, vehicle velocity, road quality and road surface type. The marked differences in the dynamic tyre forces and the negligible differences in the ride comfort quantities were observed among the tyre–road contact models. The seat acceleration response for three contact models and 331 DOF multibody model of the truck semi-trailer was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d response for a known profile of test s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