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你刊1957年第8期所载朱定一同志所写“用标杆绳尺来测订公路弯道”一文,感到应用这种简便的计算与方法,来控制弯道的各个部份,丰富了测量内容,对实际应用有很大帮助。我想就弯道交点遇有障碍时,弯道迄点及各部尺寸的确定,以及已成公路R的求得,提出一些补充意见。一、当弯道交点落入河塘或建筑物中(如图1):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测量公路弯道的时候,常常应用切线支距法来控制弯道的中间各点,比较间捷便利。当x轴控制长度为R的某倍时,则y控制的长度与R的关系,也是相应的倍数。如图1 设x=nR R~2=x~2 yo~2=(nR)~2 yo~2 通过计算,可以显示出在各种不同半经的曲线上,采用相同的x与R的比值,和求得的y与R的比值,在坐标关系上是一根直线(如图2)。  相似文献   

3.
“公路”1958年8月份刊载杨平同志“山区公路土石方计算一文”,当计算弯道土石方数量时,须求出未改正前的弯道土石方数量,然后求出平均偏心矩 e,算出弯道修正数。在土方表上须增加几栏或做附表,稍感太烦。现把本人计算山区弯道土石方数量的方法提出来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弯道内侧,按规定,在视距范围内的障碍物均需清除。这个需要消除的范围,要用公路横净距来确定。对公路横净距的确定,以前常用查表法。但查表法往往受到一些限制,例如弯道半径值、缓和曲线长度或转角的度分秒数在表上没有列出,这样查表就比较困难。而作图法的精度又往往达不到要求,特别是在设置缓和曲线的情况下。本刊1987年第1期曾介绍过计算公路横净距的全套公式,但手工计算很费时间,不便推广应  相似文献   

5.
在修筑简易公路和旧路改建工作中,如果我们对道路的平面形状要求不高,那么在进行道路的设计和施工时,就可以不用经纬仪和“曲线表格”来测定弯道,而用花杆、皮尺测定平曲线的三角函数的简易方法,来测定弯道。下面将我们在改线工作中,曾经使用过的方法,介绍于后,以供从事这  相似文献   

6.
1.平曲线超高怎样计算(1204)? 计算曲线超高横坡度的公式与计算平曲线半径的公式一样,只是形式变化一下,即: i=V~2/(127R)—Φ_2………………(1) 式中:i—超高横坡度; V—行车速率(公里/小时); R—曲线半径(公尺); Φ_2—车轮与路面间的横向摩擦系数。从公式(1)可以看出,超高横坡度值与曲线半径值成反比,当曲线半径小于设计准则表2—2中的数值时,需要设置超高。在设计准则里,超高横坡度值的范围规定为2~6%;在表2—4中规定了各级路的最大超高横坡度。如果引用各级路的最小半径和设计行车速率,按公式(1)计算各级路的最大超高横坡度,所算出的结果将比规定数值大的多。  相似文献   

7.
平曲线视距最大横净距(不设缓和曲线)的计算公式,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第5.9.6条表5.9.6中已有规定。但这两条公式都有局限性,即只能计算出曲线中间点的最大横净距b值,而曲线起(讫)点和曲线上任意点的h值,数十年来基本上依靠图解法解决。有些经验因误差大或计算过繁均未推广。根据过去曾用图解法编过横净距表的一点体会,结合当前带函数计算器普遍应用的条件,改进出一种适合养护部门改善公路视距时,能在现场求出各桩号横净距h值的  相似文献   

8.
为了厘清弯道路段相关线形参数对停车视距的影响,在对弯道路段车辆行驶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以制动初速度、平曲线半径、弯道超高、弯道纵坡及道路附着系数为自变量的弯道路段车辆制动模型;结合驾驶人和车辆的反应时间,根据运动学原理,构建弯道路段车辆安全停车视距修正模型,通过数值分析,提出弯道路段车辆停车视距计算方法,并将弯道路段车辆停车视距计算结果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弯道纵坡坡度、超高的增大及弯道半径的减小,停车视距逐渐增加;模型计算值普遍大于规范规定值,特别是在高车速时二者的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9.
在公路测量中,计算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乍看去似乎是简单的加加减减,没有奥妙的计算,其实这项工作是在测量中最易出差错的。在测量山区公路时,由于地形复杂,弯道往往多得一个接连一个,计算工作感到十分繁忙,发生差错的现象也就会越多。为杜绝差错,及时校错为正,现将自己在测量中的一点体会介绍一下。我们知道:在相同半径曲线内,切线长和曲线长是随折角大小成正比关系的,为此,中线交点桩的里程亦恒大于平面曲线中点桩的里程(如下图)。  相似文献   

10.
一、弯道设计内容概要公路弯道设计中,一般要解决下述问题 1.圆曲线内的加宽及其过渡。要求计算圆曲线和加宽缓和段内任一桩号的路面及路基宽度; 2.圆曲线内的超高及其过渡。要求计算圆曲线和超高缓和段内任一桩号的中线及内  相似文献   

11.
通常我们在测量实习时,对中桩弯道放样都是采用新切线法与延线支距法的,如果这两种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用经纬义偏角法来测定的。可是目前我们的经纬仪还不能满足需要,于是我们试行用小平板作图法来代替经纬仪的偏角法(注)。这种方法经过测量实习,认为速度快,操作简单,不受新切线法及延线支距法的条件限制;又不多计算和查表,虽精度不及经纬仪高,和上述相比,适合于低级公路,现介绍于下: 一、图的绘制以设计的半径R选择适当的比例尺画一半圆弧,依据R的大小确定整弦长度,以折线的一段弧长AB=K(曲线长)见图1。A点B.C.作为曲线起点,  相似文献   

12.
为得到山区复杂公路环境下的汽车纵向加速度特性,开展了实测总里程为3 039km的实车连续行驶试验,采集了山区双车道公路自然驾驶状态下的汽车行驶速度、轨迹、加速度等运行参数,提取了纵向加速度连续变化曲线每个波形的峰值,得到了纵向加速度的累积频率、概率分布、特征百分位值等统计分布特性,分析了纵向加速度与弯道参数和行驶速度之间的关联度和敏感性,并得到了回归关系式。结果表明:减速度累积频率曲线在某一分位值之后大于加速度,斜率突变点为第90%~95%分位,第85%分位加(减)速度值分别为0.60,0.85m·s~(-2);加(减)速度概率密度曲线均为正偏态分布,驾驶人减、加速度偏好值分别为0.17,0.25m·s~(-2);平曲线半径增大时加(减)速度随之减小,平曲线转角增加时加(减)速度随之递增,但连续弯道的递增/递减趋势要比独立弯道弱,基于第85%、第95%分位和上边界驾驶行为的减速临界半径为190,225,275m,加速临界半径为204,245,290m;行驶速度提高时加速度随之下降,至90km·h~(-1)时不再有加速行为,减速度-初速度散点数据呈不等腰三角形分布,三角形顶点对应的速度值为63.4km·h~(-1)。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正大力开辟山区道路。由于山区道路弯道的半径甚小,有时还须加设回头曲线,而且坡度变化也较大。所以,在测量山区道路中土石方的计算方法都应注意到上述和其它的一些特点。兹根据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对山区公路弯道上土石方计算的修正问题提几点意见: 1)公式的导出:  相似文献   

14.
针对双车道公路曲线路段碰撞事故高发的特点,选取某双车道公路5个简单平曲线,实测弯道路段车辆行驶轨迹,分析大货车、大客车、小货车和小客车等主要车型在上行、下行方向的轨迹中线偏移量,研究不同车型的行驶轨迹偏移特性.通过测定不同车型在不同半径平曲线行驶的轨迹交叉面积,建立车型、平曲线半径与行驶轨迹交叉面积关系模型,为双车道公...  相似文献   

15.
关于公路工程中平曲线部分之横断面方向的确定,“公路”杂志上曾经介绍了许多方法,兹将笔者工作中采用的一种方法简介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采用之公式: θ=28.6479×L/R式中:?—曲线内任意一点的切线偏角值(单位以度数计); L—曲线长,如图3中之CD(单位以公尺计); R—曲线半径(单位以公尺计)。 (二)按上式可以求出当曲线长为1公尺时(L=1公尺)不同半径的曲线偏角值,见表或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6.
公路月刊1958年4月号发表的“桥头锥坡曲线部份的设置”一文中,介绍了锥坡曲线设置的查表方法。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应用起来很方便,但在许多情况下应用时,还受到很大限制,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锥坡的几何图形是随着路堤边坡与向河心的坡度而变化的,更主要的是随着锥坡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很多情况下,锥坡高度很少遇到如表上所列的以半公尺或整公尺为单位的数值(见该文表2及表3),  相似文献   

17.
《公路》2015,(11)
针对我国公路安全评价中停车视距检验只考虑路侧道路建筑设施或者跨线构造物等静态设施的现状,研究在公路弯道行车过程中由于道路平曲线曲率的存在而导致的相邻或者对向车道车辆遮挡驾驶员视线的情况,提出动态停车视距的概念。通过分析车辆实际行驶过程中的车辆位置、驾驶员视点位置、车身宽度、道路横断面宽度、圆曲线半径等因素,建立动态停车视距计算模型。并基于上述因素确定最不利和正常的驾驶情形,对双向四车道和双车道公路进行分类研究。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中最小圆曲线半径的规定对各设计速度的公路动态停车视距进行安全评价,结果发现很多情况下不能满足安全行车的要求。最终,针对不同设计速度的公路提出最小圆曲线半径的建议值,并对不良路段提出安全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双车道公路弯道事故机理,对驾驶人-车辆-弯道(环境)系统模型进行了研究。针对驾驶行为中客观存在的模糊性和主观性问题,建立多目标模糊优选决策的驾驶人模型,然后选用12个自由度的非线性汽车动力学分析模型(VDANL),针对其非线性特征研究综合数值计算方法,结合弯道的道路三维模型建立驾驶人-车辆-弯道(环境)系统模型,基于迭代思想提出系统误差补偿计算方法,最后建立综合指标体系,仿真分析了警告标志、附着系数等环境因素对行车稳定性和驾驶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公路路线的交点曲线计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腾峰  王蒙 《国外公路》1999,19(6):25-27
文中介绍一种以曲线计算为内核的新的交点转角公路平面曲线计算方法,适用于目前直线曲线混合法定线时任意复杂线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并以标准的“直线、曲线及转角表”形式输出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20.
《公路》1959,(15)
我国各气候区公路土基形变模量计算值(修订表),如表1所示。表中数值系在去年全国公路土基形变模量研究成果总结会议上提出的我国公路土基形变模量建议值表的基础上,根据今年约4,000多路段和去年1,716个路段的反算调查结果,结合几年来约400多路段的大型测定结果,以及各地对去年成果的实际使用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