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柔性模型的多轴汽车平顺性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弹性梁弯曲振动理论和模态分析法建立了多轴汽车平顺性分析的柔性模型。按照汽车行驶平顺性评价方法,运用建立的柔性模型,分析了车速、路面等级、悬挂质量的分布、车架刚度以及悬架系统的刚度和阻尼对多轴汽车平顺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悬挂质量的弯曲振动是影响多轴汽车行驶平顺性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常用的刚体模型不能准确地描述多轴汽车的平顺性,不适合用于多轴汽车平顺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二自由度汽车悬挂振动系统模型为基础,导出钢板弹簧使用寿命与板簧结构参数、振动系统参数、疲劳特性参数、路面状况及行驶工况之间的关系式,并进行了“一般路面”和“坏路面”上的板簧寿命估算。同时以“坏路面”为列作了有关参数对寿命的影响分析,得出的结论与实际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3.
通常在汽车上用来连接车身与车轮,或是车架与车桥的所有连接装置和传力装置被统称为悬挂系统。悬挂系统的作用是缓和汽车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产生的冲击,同时吸收车轮跳跃产生的振动以及提供良好的行驶稳定性。悬挂系统的设计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良好的驾驶操纵性、稳定性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行驶过程中由路面引起的汽车振动能量耗散问题,提出了基于汽车振动二自由度单轮模型的能量耗散特性频域分析方法。采用汽车振动二自由度单轮模型推导了模型的频率响应,确定了能量耗散振动响应量及其频率响应。将路面激励功率谱密度与振动响应量的功率谱密度和均方根值相结合,建立了能量耗散振动响应量统计特性和振动能量耗散平均功率的表示。采用Matlab开发了汽车振动二自由度单轮模型的能量耗散特性频域分析仿真程序,通过3种分析方案研究了由路面引起的汽车振动能量耗散特性。结果表明,汽车振动能量耗散平均功率与速度和路面等级相关,受到路面等级的影响较大;在以B级路面为主的国内城市行驶工况下,由路面引起的汽车振动能量耗散平均功率比较低。  相似文献   

5.
万向节在汽车上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是一个运动的物体.在后驱动汽车上,发动机、离合器与变速器作为一个整体安装在车架上,而驱动桥通过弹性悬挂与车架连接,两者之间有一个距离,需要进行连接.汽车运行中路面不平产生跳动,负荷变化或者两个总成安装位置差异,都会使得变速器输出轴与驱动桥主减速器输入轴之间的夹角和距离发生变化,因此要用一个"以变应变"的装置来解决这一个问题,因此就有了万向节这个东西.  相似文献   

6.
春融期重载车辆-路面-路基垂向动力分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季节冻土区春融期重载车辆作用下道路病害突出的问题,以三轴重载汽车为例,建立季节冻土区春融期重载车辆-路面-路基体系垂向动力学物理模型;基于D' Alembert原理推导了重载车辆、路面和路基冻结层的振动微分方程,并采用Wilson-θ法对动力方程求解。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建立的路面-路基体系模型能够反映季节冻土区春融期路基呈层状分布且刚度软化的特性;随着车体质量增加和路基融化层刚度的降低,路面振动位移平均峰值和路面振动加速度平均峰值基本呈线性增加;车辆行驶速度增大,路面振动加速度平均峰值增大,优势频段数目增多、优势频率增大;路面振动位移平均峰值呈锯齿型;路基冻结层厚度增加,路面振动位移平均峰值和路面振动加速度平均峰值降低,当其厚度大于0.3 m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少片弹簧与减振器的匹配进行了探讨。通过汽车少片弹簧与减振器在不同路面上的匹配试验、分析和计算认为:(1)汽车采用少片变截面弹簧后,必须相应提高减振器的阻力;(2)对悬挂进行振动特性分析时,必须考虑弹簧片间库伦摩擦力的影响;(3)汽车钢板弹簧与减振器的匹配,可以用两自由度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8.
李小亮  杨波 《天津汽车》2010,(11):30-34
为评价汽车平顺性,建立简化的人体-座椅、车身及车轮三质量1/4车辆模型,给出了该模型振动系统的频响特性公式,采用虚拟激励法,构造虚拟路面激励,运用matlab编程求取所建模型系统振动响应量的功率谱密度,并进行了行驶平顺性分析。结果表明,汽车行驶速度与道路路面条件是影响汽车行驶平顺性主要外在因素,为获得良好的汽车行驶平顺性,应加以改善;虚拟激励法用于求解车辆振动响应,快速高效,能很好地反映汽车行驶的平顺性,提高汽车平顺性设计水平与效率。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多轴重型汽车平衡轴总成的配合间隙对整车动力学的影响,以三轴重型汽车为例,建立了含有配合间隙的平衡轴总成非线性运动学模型和整车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以正常行驶过程中路面对3个车轮的真实激励为输入,重点研究了车身的俯仰和车身与驾驶员竖直位移的动态特性。通过Matlab仿真,得到了在D级路面激励下的动态特性曲线,并与理想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平衡轴总成的配合间隙会使车身振动加剧。  相似文献   

10.
《车时代》2006,(10):119-119
悬挂系统中由于弹性元件受冲击产生振动,为改善汽车行驶平顺性,悬挂中与弹性元件并联安装减振器,为衰减振动,汽车悬挂系统中采用减振器多是液力减震器,其工作原理是当车架(或车身)和车桥间受振动出现相对运动时,减震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减震器腔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  相似文献   

11.
汽车传动轴振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1)对于跃进汽车传动轴的振动问题,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改变传轴的悬挂刚度,协调整个传动系统的频率。2)对于传动轴悬挂刚度的设计,应当使得发动机激励频率与传动系统固在频率之比λ≥2,而不是传统设计中常用的λ≤0.4。  相似文献   

12.
共振式汽车悬挂装置检测台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悬挂装置性能综合评价.检测时,检测台的支承台面与被检车辆的车轮和车身构成一个三自由度振动系统.文中从系统的角度对共振式汽车悬挂装置检测台的检测原理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王晓铃 《路基工程》2010,(4):106-107
文中介绍了轴载换算的意义、轴载换算的机理和交通统计车型及路面设计汽车的分类情况,分析了汽车型号选择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的影响,并对轴载换算提出了建议,以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路面平整度(IRI)的智能检测方法,该文选取北京市密云、通州等地区22条普通公路,借助坐垫式振动加速度计,采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三轴向振动加速度数据。以Z轴单向加速度为主要对象进行数据处理,确定了|ax|75%、有效值φx为振动加速度特征值。在此基础上,利用GA-BP神经网络建立振动加速度特征值及速度V与IRI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该文方法对IRI值检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3.65%,与传统BP神经网络模型相比,精度提高了7.92%。利用该文提出的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实现路面平整度的智能化检测,可为进一步开展路面智能化检测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国交通车辆状况以及车辆对路面的作用特点,提出车辆代表轴型——单轴与双联轴,对两种代表轴型分别建立双自由和三自由度车载振动模型,并求解了车载振动模型的稳态解,编制了相关模拟车载动态振动作用的计算程序,进行计算分析,并提出最大附加动荷载的概念来表征车辆荷载振动特性,得出了最大附加动荷载与路面不平整度波长与幅度、车辆速度、车辆载重及系统固有频率等多个参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汽车的许多性能,如平顺性、操纵性、在不平路面上的平均车速与燃料经济性等,以及许多零部件的寿命都与由路面激起的振动有关。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一种较全面的分析汽车承载系统的振动与动载荷的方法。近代动力学知识和汽车行驶路面的测量统计工作,使这种分析归结为寻求系统的各种频率特性。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提供一种汽车振动与动载荷频率特性的分析计算法。这一方法使汽车振动与载荷的分析有较大的简化,然而它在原理上是“精确方法”而不是“近似方法”。因为  相似文献   

17.
汽车在不平整道路上行驶时的动力分析和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了汽车在不平整路面(波浪路面)上行驶时的纵向角振动和竖向振动问题。在研究竖向振动时,把纵向角振动的影响考虑进去,给出了振动方程的解。对于汽车振动时,车轮给予路面的附加动荷载的计算问题着重进行了讨论,并研制了电子称测定车辆以不同速度通过不同的不平整时,车轮对路面作用的动荷载值。试验结果和计算值的一致性,证明了本文分析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汽车减振器的作用是迅速衰减车架与车桥之间的振动,使汽车在正常行驶和经过颠簸路面时减小振动,确保汽车行驶平顺。  相似文献   

19.
基于RBF神经网络识别路面谱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路面不平度是车辆行驶中振动的重要激励。为了识别路面不平度的功率谱密度函数(路面谱),提出了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识别路面谱的新方法。该方法以7自由度汽车振动模型为基础,以MATLAB软件仿真得到的汽车车身质心垂直加速度谱为神经网络理想输入样本,以GB7031-86建议的路面谱为神经网络理想输出样本,应用RBF神经网络建立汽车车身质心垂直加速度谱和路面谱之间的非线性映射模型。另取一组仿真得到的车身质心垂直加速度谱代入已训练好的网络进行路面谱识别。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抗噪声能力和较理想的识别精度,识别的路面谱与拟合的路面谱吻合一致。  相似文献   

20.
悬挂也智能     
奚旺 《汽车知识》2012,(4):72-77
在汽车发明之后的20多年里。汽车悬挂系统一直沿用马车的弹性钢板结构,其效果可想而知。直N1908年,螺旋弹簧的出现为汽车悬挂系统革新提供了新途径。但是当时工程师们对于这样的新事物产生了分歧:第一种意见主张安装刚性较大的螺旋弹簧,以使车轮保持着与路面接触的倾向,提高轮胎的抓地能力。但是这样的弊端是乘坐汽车时有较强烈的颠簸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