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超  郑元勋 《公路》2013,(9):49-52
基于对环形交叉口分流方式的分析,以减少交织区车流量和缩短左转车辆绕行距离为出发点,提出了卫星岛式环形交叉口的设计概念,对现行环形交叉口形式进行了重组和改进:(1)在每条道路末端增设卫星岛;(2)车辆进入中心岛后绕中心岛顺时针单向行驶;(3)分离右转车道。据此设计了卫星岛式环形交叉口的构型。针对卫星岛式环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方式,运用交通流线分析技术,重点分析了左转和调头车辆的运行路径。结果表明:卫星岛式环形交叉口能大幅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尤其适用于左转和调头车流量大的交叉口,为现代平面交叉设计提供了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2.
翟颖  常玉林 《交通与计算机》2007,25(4):29-31,34
环形交叉口的几何设计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为提高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针对原有环形交叉口中心岛设计的不足,通过研究交叉口不同车型比例及车辆行驶轨迹,提出了关于中心岛半径设计的优化建议,建立了适用于公路环形交叉口的中心岛半径设计的优化模型,并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基于信号2次控制模式的基本原理,对十字环形交叉口左转2次控制方法在交通设施布置和相位协调设计等方面进行改进,使其可用于多叉、中心环岛不规则等复杂环形交叉口的信号控制,并通过实例加以验证。其中,在环道相位之间通过绿灯间隔时间进行协调设计,可以使车辆连续通过相邻环道信号灯,减少车辆在环道上停车待行的次数,从而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4.
对环形交叉口的车辆运行特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类型交叉口的特点,确定了车辆平均延误和冲突数作为环形交叉口服务水平的评价指标,接着通过VISSIM软件仿真得到了环形交叉口两个指标随V/C增加的变化规律,从而确定低负荷下采用车辆平均延误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高负荷下采用冲突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最后,借鉴HCM2000...  相似文献   

5.
环形交叉口是利用车辆绕环岛行驶变交通冲突为交织的交叉口,在当前大城市交通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环形交叉口进出环岛车流交织困难,已成为道路网中的常见堵点。通过对大城市环形交叉口适用条件的分析,从分流、扩能和有序三个角度提出了拥堵环形交叉口的优化思路和改善策略,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克服国内对无信号控制环形交叉进行盲目改造的误区,从环形交叉口的起源与发展入手,通过对不同形式的无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在总结国外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指出了不同的无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的适用范围以及我国在无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在对常规环形交叉口进行改造时应采用入环车辆让行的规则以避免锁死现象的发生,采用进口道偏移的手段以降低入环车辆的速度以提高交叉口的安全性,增加进口道与环道的车道数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环形交叉口进口道和环道上设置信号灯,控制左转车辆两次停车通过交叉口的信号控制方法,是对负荷较大的让行控制大型环形交叉口较好的改善措施。运用微观仿真软件VISSIM仿真一定流量条件下设置左转两步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和让行控制环形交叉口的运行状况,并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两种控制方式各自的优缺点和流量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现代环形交叉口在欧美公路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柳长立 《国外公路》1997,17(3):43-45
公路环形交叉口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史,政府和公众在不懈追求更安全更畅通的公路交通中推动它的不断发展。文中介绍现代欧美公路设计中流行的新式环形交叉口的特征,以及它们在应用中的安全效果,展示了现代公路环形交叉口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由于环形交叉口的内在局限性,大部分的环形交叉口被改造为常规的十字交叉口或环形信号交叉口。为了分析环形交叉口内车流特性,针对环形信号控制交叉口,分析影响进口车道车辆延误与排队长度的因素;提出了2种常见的环形交叉口相位方案;根据每种相位方案,考虑进口道内侧车道、外侧车道的交通流运行特性,分别建立了进口道内侧车道、外侧车道的车均延误和平均排队长度计算模型,将内外侧车道区别考虑有利于分析环形交叉口内车流特性。以哈尔滨市博物馆环形交叉口为例,通过Vissim仿真软件得到仿真结果,将模型计算结果与仿真输出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基本相近。论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城市环形交叉口多已实施了信号控制,然而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仍存在不足之处.在基于间隙接受理论计算通行能力时,临界间隙的确定方法多运用实际数据回归分析或假定临界间隙分布以概率论估计,与实际存在较大偏差,因而提出了一种考虑驾驶员行为、车辆行驶特征与入口几何特征的临界间隙计算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建立了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入口单车道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在模型中给出了信号控制时环形车道车流量的通用计算公式,该公式可描述不同相位控制时的环形交叉口环形车道车流量.给出了环形交叉口运行稳定时通行能力计算的迭代方法,确定了输入值与输出值.最后以长春市新民广场为例进行了计算,模型计算值为7916 pcu/h,仿真值为7582 pcu/h,误差为4.2%.与其他计算方法相比,模型计算值误差最小.   相似文献   

11.
孔令旗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6):228-231,237,7
环形交叉口经常成为城市道路交通的瓶颈。该文详细探讨了无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及其适用条件、优化方法、改善策略。根据环形交叉口的具体情况,分析了环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确定了信号灯的相位配置及主要交通参数。结果表明,其对环岛交叉口改善具有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尧新广场交叉口改造设计为例,首先介绍了对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进行量化评价的方法;其次对如何将环形交叉口改造为信号灯控制的十字交叉口的设计原则及方法进行了重点阐述;最后,对尧新广场交叉口改造后的实际运行效果及有待改善之处也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结合安徽省来安县城南环形交叉口的改造工程实践,分析比较几种改造设计方案,提出环形交叉口改信号控制交叉口具体方案,并利用微观交通仿真软件进行效果评价。改造设计显著提高了交叉口的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14.
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是大流量环形交叉口一种理想的交通控制方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很好的运行效果。我国由于缺少现代环形交叉口的充分发展与应用,所以导致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的控制模式与国外不尽相同。本文从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的起源与发展着手,对各种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适用范围,探究造成中外环形交叉口信号控制模式异同的原因,最后总结国外的经验与教训,提出我国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健康发展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很多城市还存在五路交叉的路口,这种路口一直是交叉口控制方面的难点。在遇到五路交叉的情况下,从减少冲突点出发,设计中经常会采用环形交叉口的形式。不可否认,环形交叉口有其独有的优势,它可以减少交叉冲突,降低延误,缩短排队长度,但其优势也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而且当交通量比较大时,单独环形控制交叉口还有出现环道”锁死”的危险。本文以凤台县五路交叉口为例,讨论五路交叉口在不同控制方式下的效果,主要分析五路交叉在单独环形控制和环形加信号控制下的区别,并用VISSIM软件进行仿真,最后分析总结五路交叉进行组织优化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道路环形交叉口是一种常见的道路交叉口型式,在交通量相对较小时能避免交通流冲突,在我国大小城市均有较为广泛的应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量日益剧增,不少环形交叉口日渐拥堵,急需改造。依托泰州市凤凰路转盘改造工程设计,探讨了道路环形交叉口的改造措施及改造中的难点,通过分析,确定了合理的转盘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城市道路环形交叉口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环形交叉口适用条件及改造措施。以某城市道路环形交叉口为例,通过合理分析确定改造方案解决城市车流量增大所带来的环形交叉口拥堵及通行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消除环道交织和改善行人通行的便利性为出发点,提出了一种无交织环形立交的设计概念;对现行环形立交进行了改进:(1)改变出入环左转匝道的接入方式和接入位置,将出入环匝道分置于环道的内外两侧,使车辆出入环方式由外进外出变为内进外出或外进内出,即由同侧进出变为异侧进出;(2)将右转匝道架空.据此设计了无交织环形立交的构型,实现了车辆在环道的无交织运行和行人在地面的全互通.基于无交织环形立交的交通组织方法,运用交通流线分析技术,重点研究了车辆左转和掉头的运行过程及行驶路径.结果表明:无交织环形立交为现 代立交规划选型提供了一种新选择,可用于左转交通量和行人过街需求较大的交叉口,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立交的层次和构型加以改变.  相似文献   

19.
分析处在城市主干道上的环形交叉口设置信号控制后的设计通行能力。并与不设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相比较,看其通行能力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环形交叉口在城市交通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冲突点不断增多,针对这种缺陷对多路环形交叉口进行改造,以提高其通行效率.以西安市曲江大道转盘交叉口改造为工程实例,对现状交叉口道路交通条件及交叉口流量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分析了交叉口道路结构及交通运行特点,提出交叉口道路交通改造方案,并依据现状交叉口交通流量,借助交通信号协调及配时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