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今世界,科学与技术已经内化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元宇宙”概念在2021年横空出世,反映出虚拟性日益成为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维度;ChatGPT在2023年现象级走红,表明自然语言与人工智能的高度融合开启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时代。技术迭代正推动人类社会快步进入“智能化”时代。然而,科技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以“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标志的科技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技术红利”;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诸多领域展现出的超凡能力又使人们陷入“后人类主义”的恐慌。科技勇猛精进,而人文却稳重保守,如何跳出思维前见与学科分野,去思考科技与人文之间交互、融合的可能性、挑战及前景成为重要议题。文章认为,科技是工具性的,人文是本质性的;科技是外生性动力,人文是内生性动力,二者同为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表征,其深度融合可为人类社会发展赋能。因此,以社会规约与人文关怀去消解科技发展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认知偏见、伦理危机等负面影响,赋予人工智能以“温度”,使之成为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科技发展为动力的“人文智能”,不失为科技与人文有效融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人文精神讨论十年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知识分子在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动荡、迷茫、痛苦、困惑的阶段之后,开始反思,寻找失去的精神家园:这就是发生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1993—1995年的人文精神大讨论。这次讨论凸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些具有根本性的大问题,在中国现当代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十年过去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非但没有减少,而且成为中国知识界或人文和社会科学界需要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回顾与反思这段历史,对于更好地研究当代中国社会、使中国的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整个人类思想增加新的活力,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相互渗透 协调发展 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把握两者融合的特征,提出积极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百年中国,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文化,生成了“‘五四’文化自觉”与“当代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既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对文化有相对独立性的自觉,也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自觉。“‘五四’文化自觉”的理论内涵是中国文化的“失败”,它所导向的实践是“文化改造”。围绕“失败”的争论涉及“利用厚生”“安身立命”和“纲常制度”三个不同的文化层次;“改造”的实践既指以西方现代性的科学与民主去批判中国传统,又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革命及其伟大成就。两种改造方案既鲜明对立也有交叉重叠,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主题。“当代文化自觉”的理论内涵是“文化自信”,它所导向的实践是“文化复兴”,这是21世纪中国文化的主题。中国的现代转型还在进行,对中国与世界的认识仍在深化。展望中国文化复兴的前景,“当代文化自觉”应当是一个包括“文化自觉”“中国自觉”和“现代自觉”的意义系统。  相似文献   

5.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是指马克思在其相关著述中,对人的基本生存境遇及其趋势进行整体性批判与反思的学说。作为当代中国审美意识形态的主导与核心,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与包括中国哲学和美学在内在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创新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主题为“科技&未来之美”的首届国际概念汽车设计大赛,于4月22日在福田汽车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主席卡洛斯’亨瑞奇(Carlos Hinrichsen)、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执行董事克莱夫鲁、福田汽车党委书记、总经理王金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柳冠中等领导、专家与相关院校的学生和福田汽车职工代表共同出席了这场融汇了设计与科技的盛宴。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的国际人文学术界,数字人文已经不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本文作者在这方面也发表了不少中英文论文。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数字人文则仍有着较大的争议。本文继续以往的研究,进一步认为,数字人文远远不止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而更是一种新的学术范式,它在对传统的人文学术研究产生一定的冲击之后,留给我们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科技与人文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科学技术的手段是否真的能够取代需要人工精细研究的传统的人文学术研究?科学技术可以促进人文学术的发展还是有碍于其发展?在科技手段大行其道的年代,传统的伦理道德将置于何种地位?如此等等。在作者看来,强调人文学术研究的数字化并非要排斥人文,恰恰相反,人文学术的数字化应该更加有利于人文学术成果的传播和推广。同样,数字技术也是人创造出来的,因此应该是由人来利用和不断地开发更新科学技术,而不应该是人受缚于科学技术,成为科技的奴隶。这应该是基本的科技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8.
栖居式桥梁以桥梁与建筑相结合,赋予桥多种功能空间,促使人们在其上驻留,这与现代大量的为快速交通服务的桥梁形成了鲜明对比。通过追溯栖居式桥梁的历史发展,解析其区别于现代桥梁的特征,如主要为人使用,提供惬意逗留的场所,与城市有机融合等,进而总结栖居式桥梁对现代桥梁设计的有益启示,指出当代桥梁建设应在满足人行需求、复合多样驻留功能、塑造观水开放空间、与环境相融合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行业     
丝绸之路经济带:催生西部最大工程机械展会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为新疆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中国政府重点支持的国家级综合国际展会,中国一亚欧博览会已经成为中国与亚欧国际与地区开展经贸、投资、文化、科技、金融、人文领域合作的重要渠道与平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明珠。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给出了高职德育与当代中国精神的定义,阐述了高职德育与当代中国精神之关系。认为高职德育离不开当代中国精神,需要当代中国精神的支撑、推动、指引和鼓舞,当代中国精神是高职德育的生命源泉和核心内容;当代中国精神也离不开高职德育,高职德育是当代中国精神传承实践和弘扬创新的重要途径,高职德育对当代中国精神具有支撑、推动和表现作用。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相互推动,相互统一于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技术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技术指当代最先进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它与后现代思潮,后现代科学,后现代艺术与后现代哲学紧密相关,直接关系到人类明的进步,破裂人格的整合,化形态的复魅,技术的艺术化以及人性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它既涉及到技术的异化,技术的道德属性,新技术如何更好为人类服务的问题,也涉及到如何使最尖端的科学技术的创造,利用和普及成为高水平的化知识,并演变为人类日常生活中自觉行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流行命题是一个形而上学命题。此命题掩盖了人文精神的现代性起源背景,亦即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化的价值立场所规定的阐释学意向。在中西之争背后的真实困境乃是古今之争。反思这一点,不仅会去除不必要的伪学术问题,也有助于消解非现代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使传统文化真正成为现代中国人积极的资源。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机制建设的人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问题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核心和根本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人们在变往中必须坚持诚信原则。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从哲学的视角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建设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力求从人性层面加深对诚信的认识理解。  相似文献   

14.
魏晓川 《北方交通》2012,(5):136-137
高速公路服务区是高速公路营运的主要设施之一,在满足其基本的功能作用之上,美化环境,借用景观设计来提升服务区品质及展现当地地貌、人文历史特点已经是当代人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功能性提出的新期望。对服务区环境建设的设计理念、总体布局规划、使用功能等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保用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交通事故发生量也随之增加。交通事故不但损坏了大量的汽车,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汽车碰撞安全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改进技术,减少汽车的损耗和驾乘人员的伤亡,已经引起了关注。现今人们不仅要求在事故发生时尽量减少乘员受伤的机率,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轻松和舒适的驾驶条件下帮助驾驶者避免事故的发生。介绍了混合制动器控制技术、汽车集成安全技术和底盘一体化控制技术等最新安全技术。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在汉代“大一统”政治建构的特殊历史时期,总结并改造先秦诸子人性论,从天人关系的高度为人性寻求终极依据,引情入性,对A.,li善恶做了“性未善”的悬置判断,并将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三个等级,提出“性待教而善”,为王道教化提供人性依据,其人性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汉代“大一统”皇权专制政治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稳定奠定了伦理基础,深刻地影响了后来人性理论的发展,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以研发绿色新科技,整体改造产业链,充分利用资源,将废物转化为资源为发展思路。绿色科技既能为人类所用,促进社会进步,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整体和谐,是科技创新的必然趋势。科技创新需要法律加以调节,以促进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行政法与经济法从不同视角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以新经济人为分析逻辑起点,寻求与绿色科技创新价值理念的双重统一,从而为科技创新给予具体的制度支持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和谐大学建设,更加注重教育的人文性、协调性、持续性、多样性;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崇尚学术理念、服务社会理念、持续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理念、引领社会理念;坚持人的协调发展,提升全面发展的认识能力,弘扬团结合作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新型的护岸技术,生态护岸已成为现代航道整治的发展趋势。结合芜申航道位生态护岸工程,对生态护岸技术进行了总结,并针对当地的自然、人文和使用条件,对芜申线航道整治工程方案开展了研究,提出了生态护岸技术的可行性及具体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20.
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关键取决于人,同时也取决于具体的社会地理和地质环境,所以一方面要做好技术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适时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促进公路工程施工技术在公路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