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针对影响越岭隧道开挖和支护方式的选择的诸多地质因素的不确定性,综合考虑了安全、环保等因素,运用模糊层次性理论,建立了隧道开挖与支护方案选择的多级模糊评判模型,该模型是以单因素赋值,并结合开挖与支护4种类型的评判集来评判;根据层次性递阶结构,建立权重的评判矩阵,并通过一致性检验,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是一种半定性、半定量的决策方法.并结合雪峰山隧道F8断层开挖与支护方法的选择,实践验证了模型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案选择的优化目标,在建立支护方案评价的指标体系基础上,该文论述了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的详细步骤,并通过了工程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的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可供工程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岩溶区隧道施工对路域水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岩溶区隧道施工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理论,建立了岩溶区隧道施工对路域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二级综合评判模型,并运用Excel VBA语言编写相应的模糊评判计算程序;运用上述模型和计算程序对炎汝(炎陵—汝城)高速公路寒岭界隧道施工对路域水环境的影响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为中等影响,与施工现场实际调研情况一致,验证了模糊评判模型和Excel VBA程序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公路隧道围岩分类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吴相金  龚建平 《公路交通科技》2007,24(1):118-120,125
根据现行的《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和《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有关要求,对岩体质量系数进行分级,分级中选择了7个地质因素和6类围岩指标,并与稳定性相对应,构成了隧道围岩分类质量标准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围岩分类诸因素及各自特征,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建立了隧道围岩的数学模型,使围岩分类变得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5.
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桩基质量综合评定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提出一种桩基质量的模糊评定方法,该法的特点是:用类比法对非定量因素定量化,建立隶属函数;根据各因素之间的重要性,用层次分析(AHP)法确定因素权重;采用加权平均模型作为综合评判模型;用非对称贴近度法划分桩基质量;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验证分析。  相似文献   

6.
黄土路堑边坡冲蚀稳定性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模糊数学中多级模糊综合评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大量调查实测资料,建立黄土路堑边坡冲蚀稳定性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以供公路养护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7.
由于隧道具有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复杂的交通状况,选择适合的路面结构类型非常重要。但应用传统方法定量评判隧道路面结构类型较困难,导致路面选型主观性较强。结合宁淮高速公路老山隧道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行驶质量、隧道级别等4个影响隧道路面选型的主要因素,应用模糊数学理论中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判准则建立数学模型,采取专家咨询法分析路面选型综合影响因素的影响权重,比较了沥青混凝土与水泥混凝土2种常用的路面结构类型在隧道内的适用性,为老山隧道采用沥青路面的定量综合评判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选择过程的主观因素,使隧道路面类型的选择结果更具有客观性,更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桥型方案优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国华 《中南公路工程》2001,26(1):43-44,47
针对影响桥型方案选择的因素具有模糊性这一特征,提出了在确定桥型设计方案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方案优选。文中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应用模型与步骤,并结合工况实例验证了这一方法的简明性和实用性。可供勘察设计以及施工管理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影响桥型方案选择的因素具有模糊性这一特征,提出了在确定桥型设计方案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方案优选。文中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应用模型与步骤,并结合工况实例验证了这一方法的简明性和实用性。可供勘察设计以及施工管理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0.
根据隧道掘进施工方法对隧道掘进施工技术经济性的不同影响,结合实例分析了影响隧道的掘进施工技术要经济性指标各层次因素及其作用程序,通过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明确了隧道掘进施工方法与其技术经济性的合理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既有隧道旁施工新建隧道时,开挖过程中需考虑对既有隧道支护安全性的影响。分析邻近既有隧道的双连拱隧道施工方法,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的相互影响因素,并以福建省长安连拱隧道为计算模型,详细分析新建双连拱隧道开挖过程中对围岩影响范围、塑性区、既有隧道衬砌位移及内部应力的影响,为类似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程等级的不断提高,在隧道开挖中遇到的地质环境越来越复杂,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在隧道开挖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因此,如何选择有效的预报措施对隧道开挖中人员、设备的安全和隧道硐室的支护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介绍TGP12型隧道地质预报仪探测系统的原理、数据处理、解释技术和在大坪隧道施工中的超前预报应用。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预报结果的准确性,展示了TGP12型隧道地质预报系统在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山岭隧道开挖经常遇到断层破碎带,开挖支护施工难度大,容易出现事故,是隧道施工的薄弱环节。文中结合史家山2号隧道,根据其地质特征,运用FLAC3D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对比了有无断层破碎带和不同工法下的穿越断层破碎带的工况,提出了断层破碎带的影响程度和适合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14.
依托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南坪站及上部基坑开挖工程,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分析不同隧道埋深以及基坑分层开挖、岛式开挖和盆式开挖过程中地铁车站结构的变形特征;通过数值模拟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以此分析基坑开挖对下部地铁车站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上部基坑深度一定时,隧道埋深越大,则基坑开挖对隧道的影响越小;不同的基坑开挖方式对下方隧道的影响存在差别。推荐此类基坑工程采用岛式开挖方案。  相似文献   

15.
采用改进的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某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2种开挖方式在各个施工阶段的安全系数大小.比较这些安全系数,找到2种开挖方式在整个开挖过程中最容易产生破坏的施工步,得出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先开挖深埋侧可避免出现较危险的施工状态这一结论,希望对研究对类似工程的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浅埋隧道开挖纵向地表变形预测及其基本规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将隧道围岩看作一种随机介质,将隧道开挖所引起的上覆岩土体的移动看作一随机过程,应用随机介质理论,对浅埋隧道施工所引起的纵向地表移动与变形进行了分析计算,推导了相应的地表下沉、水平移动、倾斜、水平变形以及地表弯曲曲率的计算公式。工程实例分析表明:计算结果同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浅埋隧道开挖引起的纵向地表移动与变形的一些基本规律,得出沿隧道纵向开挖只对工作面前后一定范围(2R)地表建筑物产生明显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张学富  吴恒滨  何仁 《公路》2007,(9):228-231
以淳安~开化公路淳安段隧道群为背景,从人员、人工费和监控量测交通费等角度,在考虑掌子面多少、隧道交通条件、隧道间距离以及隧道所属合同标段等条件,研究了隧道群施工监控量测组织方案。研究表明:隧道群施工监控量测的最佳组织方案应综合考虑隧道群监控量测项目、掌子面多少、隧道交通条件、隧道间距离及隧道合同标段等因素;在隧道群施工监控量测项目投标前,要重点实地考察隧道群的交通条件、隧道间距离、隧道所属合同标段及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等情况。研究成果可为隧道群施工监控量测的投标及组织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能够给具有较长的建设周期和一定施工风险的山岭铁路隧道施工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减少隧道开挖过程中塌方等事故的发生,根据山岭铁路隧道施工塌方特点,依托成昆铁路邓家湾隧道,采用模糊层次综合分析法确定塌方风险影响因素的判断矩阵、权重及隶属度,引用风险后果当量估计法建立风险事故后果评估模型,2种分析方法相结合,构建出一种可以用于评估事故发生概率的模型。[JP+2]根据铁路相关管理规定和风险评估相关规定,对其危险等级进行具体划分,得出模糊层次综合分析法和后果当量估计法相结合的评估方法与隧道实际开挖情况吻合程度较高,可以作为塌方风险的有效评估模型应用于山岭铁路隧道施工中。  相似文献   

19.
通过16组模型试验,研究砂土围岩隧道开挖中掌子面的变形破坏形态,分析掌子面破坏的模式和影响因素,最后总结出未支护段破坏、掌子面破坏、掌子面和未支护段均破坏等三种破坏模式。文中指出围岩物理力学参数是影响掌子面稳定性的首要因素,并与掌子面稳定性成正相关关系。埋深比、进尺与掌子面稳定性成负相关关系,但对砂土掌子面破坏规律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四车道隧道动态施工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大跨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跨度较大而引起较多的不利因素导致施工进展困难,文章应用有限元方法对大跨度隧道的完整的开挖过程进行了动态模拟研究,模拟开挖采用能保证施工安全的双侧壁导坑法。对围岩的位移,初期支护的剪力、弯矩以及锚杆轴力动态变化进行监控,提出大跨度隧道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