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钢轨质量现状与高速铁路钢轨的技术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福安 《铁道物资科学管理》1999,17(5):19-20
随着货物列车牵引定数的提高(3000t,4000t,5000t),重载列车的开行对数的增加,速度的提高,对钢轨的强度要求越来越高。在繁忙干线,80kg/mm2级、90kg/mm2级(U74、U71Mn)的钢轨已不能满足运输要求。1关于钢轨强度及轧制质量1-1接触疲劳伤损严重1-1-1磨耗与塑性变形问题突出。在曲线上钢轨侧磨问题突出,在石太线R=300~400m的曲线上,最短的7~8个月就磨耗到限,在津浦线R=500~600m的曲线上,1年半左右钢轨就要调边使用,这远低于线路的大修周期。在直线段上… 相似文献
2.
曲线钢轨调边使用技术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半径曲线钢轨侧磨是工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量的钢轨磨耗缩短了钢轨使用寿命,增加了铁路运营成本。为了延长钢轨使用寿命,现场在曲线地段采取钢轨调边使用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实施钢轨调边使用过程中,都是凭经验控制调边和下道的时间,缺乏根据和可操作性。本文通过曲线钢轨调边使用现状调查、侧磨钢轨强度有限元分析、现场动力试验和磨耗钢轨疲劳试验研究,提出了曲线钢轨调边使用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3.
4.
润滑条件下钢轨接触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三种轨钢(不同金相组织的U71Mn轨样)的接触疲劳性能。试验表明,试样表层产生严重的塑性变形是形成接触疲劳破损的主要原因,通过热处理可提高轨钢的强度及硬度,接触疲劳强度也随之提高。作者分析了曲线地段的外轨内侧轨距角处(采用轮轨润滑方法)形成接触疲劳破损的原因,并根据室内试验结果提出在具有润滑条件的曲线上,钢轨以采用高强度淬火轨或合金轨为宜。 相似文献
5.
6.
7.
8.
我国已开通运营2万多公里高速铁路,除秦沈、合武客专进口部分用于对比试验的钢轨外,全部采用国内自主研发生产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百米定尺钢轨。自2008年8月我国首条高速铁路开通运营至今,钢轨使用情况良好,质量得到各方一致肯定。对高速铁路钢轨发展主要历程包括标准起草制定、生产技术改造、自主研发工作推进、上道试铺考核、性能评定及技术审查、批检验和实物质量控制,以及轨型、定尺长度和钢种选用,成分及性能优化,钢轨的焊接、运输,新轨头廓形钢轨研发,钢轨使用规范制定等配套技术的主要节点和事件进行回顾,认为标准先行、科研先导、质量至上、科学管理是高速铁路钢轨国产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客运专线钢轨打磨验收标准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对钢轨打磨的要求较高,建立完整合理的钢轨打磨技术标准,是列车安全运行的保障。文章介绍了欧洲标准中钢轨打磨的程序、条件和验收标准,对我国新建客运专线新轨打磨的质量控制和验收,特别是对新型打磨设备及检测设备的引进及国内既有相关设备的改进、配套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提高我国高速铁路道岔设备技术状态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高速铁路道岔的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重点讨论了改善道岔设备状态的措施,提出提高道岔设备技术状态的建议,对高速铁路道岔设计、铺设和维修中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营业线上进行线路架空作业是一项广泛使用且存在很大风险的作业。对在架空施工中经常使用的横穿梁架空的应力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检算,取得了大量的试验数据,对保证线路架空施工作业安全有较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为探究高速铁路长钢轨碎弯病害产生及发展机理,采用正矢包络线表征连续弯曲波形的波幅衰减,依据轨道各部件对钢轨横向稳定的贡献建立系统总能量方程,运用能量驻值原理获得温度力解析解,揭示各部分能量占比及影响机理,确定钢轨碎弯的全过程平衡路径并给出考虑横向稳定性的设计锁定轨温计算办法,得到各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扣件横向刚度是弯曲半波数和稳定性的控制因素;扣件间距每增加5 cm温升幅度降低2.9℃,初始弯曲由0增至1.0×10-3时温升幅度降低了87.4%,对稳定性影响显著;桥上小阻力扣件刚度衰减50%允许温升降至21.2℃,增加了产生碎弯病害的风险;考虑横向稳定性后设计锁定轨温提高7.6℃,可有效降低钢轨碎弯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5.
基于铁路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实际需要,对职称评审的工作流程进行了梳理,对系统用户及其功能进行了定义,并利用J2EE技术、SSH架构对铁路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系统进行设计和开发,最终建立了集职称申报、单位推荐、专家评审等功能为一体的网络化职称评审系统。 相似文献
16.
17.
大秦线重载铁路道岔技术指标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轴重、高密度和大运量是大秦重载铁路的"三大特征",在此运行条件下道岔部件伤损严重,平均使用寿命短于普通线路同型号道岔。根据大秦铁路的运营条件,提出了研制新型道岔和优化既有道岔结构应遵循的原则及其主要技术指标。试验表明,新型道岔较既有道岔的使用寿命明显提高,已达到或超过设计寿命期望值。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