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国内矩形顶管运用在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过街通道工程中已有诸多成功案例,受用地、交通和管线等条件限制,有时无法实施接收井,顶管机需要在已建轨交车站内接收。现介绍了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樱花公园站7号出入口工程矩形顶管站内接收施工技术,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繁华街区利用矩形顶管法施工地下过街通道,较之传统地面开挖工艺在管线保护、交通维持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应用越来越广泛。一些工程存在用地限制、管线保护难度大等特殊工况,矩形顶管施工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文章介绍了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伊犁路站工程3号出入口矩形顶管法施工采取特定措施克服了区域电力排管箱涵保护难度大、38°大角度斜交进洞、2.3 m净宽小接收井需两次土中进洞等施工难题,对方案实施全过程进行剖析,总结了以上诸多措施实施效果,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地下车站建设是地下轨道交通网建设、运营的关键环节。如何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合理组织地下车站施工,在保障社会交通前提下顺利实施地下车站主体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以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凤凰池站、金牛山站工程为例,通过对项目施工难点分析及工艺比选,选择采取半盖挖顺作法。介绍了不同盖板设置形式下地下车站主体施工技术、施工场地布置及交通组织。该工程在保障社会交通的前提下顺利地实施了地下车站主体建设,可为后期相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中对重要管线保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从刚 《隧道建设》2007,27(2):68-71
在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中,地下管线不仅影响工程施工工期和安全,而且对工程投资和周边环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何降低其影响成为城市地下工程施工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通过在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九亭站某出入口施工中对横穿出入口基坑的电力排管原位悬吊结构及其保护措施所涉及的一些问题的解决和技术总结,为以后城市地下市政工程施工中类似问题的处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石家庄市政府网站(http://www.sjz.gov.cn)正在进行《石家庄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1-2020)》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该规划共包括4期工程,分别为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和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共修建线路81 km,其中地下线74 km,高架线7 km。共设车站61座,其中地下车站57座、高架站4座。规划期限为2011 ̄2020年,其中,1号线一期工程建设工期为2011 ̄2016年。  相似文献   

6.
该文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出入口、风亭设计的重要性、难点、原则和设计思路,使地下车站出入口、风亭等出地面建筑更好地和城市环境相融合,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何正强 《交通科技》2012,(2):119-122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分向客流预测数据是各出入口通道设计的重要依据,目前适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分向客流预测研究工作开展并不多.文中以车站所属的线路客流预测数据为基础,根据车站周边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情况,采用“逐层分解”法预测各个出入口通过客流量,并研究了全日小时及高峰小时内部的波动系数,通过广州市轨道交通13号线鱼珠站分向客流预测研究证明,预测方法是合理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轨道交通以运量大、便利、快捷等优点成为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必由之路。地铁车站作为和市民息息相关的公共设施,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显得尤其重要。以上海市轨道交通9号线碧云路站地下连续墙围护为例,介绍地下连续墙围护施工过程中的"插钢板"施工的应用,达到地下连续墙无"鼓包",加快基坑施工的速度,控制好维护结构质量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轨道交通16号线地下车站装修工程为例,通过对装修工程与各专业界面进行分析,并结合装修工程主要施工内容,列举装修工程中主材与各系统专业的施工接口关系,提出接口管理的相关要求,对以后轨道交通地下车站装修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合肥市轨道交通2号线长宁大道站主体结构工程最后一仓顶板混凝土浇筑完毕,标志着2号线全线24座车站工程全部顺利实现主体结构封顶。轨道交通2号线线路全长27.764 km,总投资约190亿元,全部为地下线,设地下车站24座(含大东门换乘站)。规划走向基本与长江路全线一致,西起长宁大道站,东至大众路站。  相似文献   

11.
复杂环境下非典型地铁车站建筑设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敏  兰志光 《隧道建设》2018,38(7):1204-1211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人们对地铁车站建筑形式的多样化提出了更多新要求。为实现周边环境复杂时地铁车站的建筑功能,地铁建设过程中一些非典型车站建筑形式逐渐形成。[JP2]通过列举国内已建及在建的非典型地铁车站,从站址环境、控制因素、功能需求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非典型车站建筑设计原则,并以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青岛江苏路站、南宁青秀山站为例详细分析,总结其设计思路的异同点,得出非典型车站设计特点及风险控制要点,从而提高工程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投资大、施工周期长、影响面广的综合项目。由于线路一般设在人流密集的城市建成区,且沿街道路埋地(地铁)或架空(轻轨)铺设,因此在建设期间对城市的交通、环境及市政管道的影响较大。由于地铁车站、区间等工点的覆土通常为2~6 m,占地面积大,一般采用明挖施工,这对同处于浅层地下空间的重力流污水管道的影响很大。该文通过分析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对污水管网系统迁改建设、运行等方面的影响,结合部分典型设计案例,提出优化建议及措施,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山城重庆市地质环境复杂,土地资源有限。随着轨道交通与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轨道交通下穿/近接建筑物的情况越发普遍,这给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文章采用MIDAS/GTS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建筑结构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对既有轨道交通隧道结构的安全影响以及隧道结构内力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区间隧道洞体开挖过程中,隧道围岩处于整体稳定状态,仰拱拱脚及侧墙少部分围岩存在受拉破坏风险;因拟建项目的施做而引的轨道9号线区间暗挖隧道变形均小于控制指标,拟建项目轨道结构变形风险可控;通过对地层结构法提取的轨道隧道结构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及共建段衬砌结构内力进行验算,验算结果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4.
董文明 《路基工程》2016,(1):186-190
针对地下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阶段安全风险管控问题,提出了地下工程土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控制技术标准体系:一是针对周围环境与地下工程关系的风险分级和识别标准;二是在环境调查与岩土工程勘察基础上的安全风险控制设计标准;三是综合、监测、巡视这三种预警形式相结合的安全风险预警体系以及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5.
许微微 《路基工程》2017,(1):179-183
伴随着我国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工程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地铁工程侧穿和下穿既有地下建(构)筑物的问题涌现,处理这类问题的措施就变得复杂,尤其下穿变得更加麻烦。当地下车站上方的建(构)筑物无法拆除时,车站下穿则变得更为困难。以某地铁车站暗挖法下穿地下人防商场工程为例,介绍了暗挖车站下穿上方既有建筑物的设计重难点,探讨了该下穿工程的设计及施工处理对策,解决了此类工程的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建设对景观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泵站工程如何在确保良好的运行效果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与景观有机结合,已经越来越成为决定工程设计整体品质的关键。以杭州四堡污水转输泵站为实例,介绍了特大型全地下式污水泵站相关工程设计,以期对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是老旧街区转型发展的重要契机,一方面引导居民出行方式,提高出行便利度,另一方面对轨道站点周边空间进行更新改造,补充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环境。本文以重庆南岸区海棠溪轨道站步道为例,从轨道站步行系统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的角度,提出优化步行通道的措施,对改善居民轨道接驳交通出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集散能力瓶颈会导致车站内部分区域出现严重的客流拥堵现象,降低车站集散效能,影响乘客出行效率和安全。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集散能力瓶颈内涵和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拥堵强度的瓶颈识别方法。构建基于累计 Logistic 回归的拥堵强度判别模型,结合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标定和验证。以北京地铁东直门站为例,结合 Anylogic 动态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表明该模型能够准确、实时地识别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集散能力瓶颈。   相似文献   

19.
洪小春 《隧道建设》2022,42(12):2036-2047
为探究城市空间集约和土地高效利用背景下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与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低碳效应,梳理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与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在构成要素、开发生命周期等方面的特征,分析一体化策划、规划、设计、建造和运维等发展阶段对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作用与意义; 构建基于“双碳”目标的包含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城市发展、一体化的低碳效应、城市中心区发展和城市中心区开发5项准则层指标在内的22项指标的一体化测度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与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评价方法体系。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2005年、2010年、2014年和2019年4个典〖JP2〗型阶段为例进行评价,结果分别为2.349、3.105、3.588和4.222,对应的一体化发展水平分别为较差、中、良和良。对照南京新街口中心区渐进式一体化发展历程可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与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对促进区域“双碳”目标实现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