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深入研究新建盾构隧道下穿既有运营地铁线路的合理技术措施,结合北京地铁12号线西坝河站~三元桥站盾构区间超净距(2.18m)下穿既有线10号线盾构区间工程,首先基于FLAC3D进行三维施工模拟分析获得穿越既有线路沉降变形,根据计算沉降对掘进各项技术措施进行优化,并依据穿越过程中实时监测数据反馈,快速进行多次补浆,成果实现了既有线结构的微沉降控制,穿越完成后既有线10号线的最终最大累计沉降变形为-0.54mm、-1.23mm,远小于既有结构沉降3mm的控制标准,可为类似净距穿越施工提供施工经验及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吉华 《隧道建设》2016,36(5):606-613
沈阳地铁九号线某暗挖区间竖井及横通道穿越含建筑及生活垃圾的填埋层,该地层组成物质来源复杂,结构疏松,施工沉降难以控制,风险较大。为了保证施工安全,进行了补充勘察,确定了填埋层的组成成分,并提高了风险等级,进行专项设计与施工。通过分析竖井沉降原因,比选了竖井内外注浆加固措施,实施了透水井法层间滞水处理措施,完成了竖井封底;针对横通道风险特征,采取洞内深孔注浆加固、降低拱顶标高、施作临时管道内衬和洞内长短导管结合等措施,实现了横通道封端;同时,凭借监控量测、气体检测等科学手段信息化指导施工,成功解决了沉降难题,化解了工程风险。结合开挖实践以及周边道路、管线、建(构)筑物影响情况,验证了该综合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结合盐城市重大民生工程-盐城新水源地及引水工程,研究了DN2600平行顶管穿越高速的顶管套管设置、管顶覆土厚度、顶管壁厚、顶管水平间距及顶管施工纵向最小间距设计参数.并对平行顶管下穿高速公路引起的路面沉降进行理论与实测研究,结合工程实际对大口径平行顶管施工引起的地面变形机理及变形原因进行分析.为大口径平行顶管穿越高等级道路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于军 《隧道建设》2013,33(1):22-26
浅埋暗挖隧道近距离下穿施工会对既有结构产生显著影响,解决好下穿施工引起的既有结构沉降变形问题,对城市地下交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显著意义。以北京地铁6号线东四站-朝阳门站区间隧道零距离下穿既有5号线东四站为工程背景,在施工过程中开展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研究工作,对隧道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并总结分析零距离穿越施工对既有结构的影响。研究成果表明: 1)在隧道开挖轮廓线两侧2 m内进行全断面注浆能够显著提高穿越段的土体强度,有效降低既有地铁车站的沉降变形; 2)千斤顶顶撑能够对既有结构底板提供支撑反力,不仅限制了既有结构的沉降变形,而且减小了穿越施工对既有结构的影响范围,确保既有结构的最大沉降值控制在3 mm以内。  相似文献   

5.
针对大断面矩形顶管上穿地铁隧道卸土量大,隧道变形难以控制等技术难点,通过数值计算等手段进行方案比选,最终确定采用盖板加堆载措施降低地铁隧道的结构变形。施工过程中运用信息化监测手段优化顶进速度、顶进压力等施工技术参数,确保穿越过程中地铁隧道的结构和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6.
刘启峰 《路基工程》2009,(3):98-100
以深圳地铁一期工程为例,运用有限差分程序,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双洞交错重叠隧道的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隧道在各施工阶段的稳定性、支护结构的安全性及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结果表明,设计中采用的开挖方法和支护参数能满足隧道安全性要求,由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最大为19.2mm。  相似文献   

7.
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国贸站-老街站区间暗挖隧道设计为单洞双层重叠隧道,国内地铁工程首次采用该种特殊结构形式,隧道采用台阶法分四步开挖.根据施工地表沉降实测资料,对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进行了分析,如重叠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范围、沉降大小、沉降历时规律与特点等.对影响地表沉降规律的主要因素地质条件、台阶长度等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控制地表沉降的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上穿地道施工后,远期地铁盾构掘进势必对已建隧道产生影响。对上海北翟路上穿规划16号线节点建立了数值模型,分析了盾构掘进对已建地道的影响,为节点设计提供一定参考。在该节点详细设计时,宜将结构变形缝设置在盾构穿越范围之外,且应考虑加强的抗剪构造和防水措施。地道基坑施工时,格构柱和底板泄水孔布置尽量避让规划地铁线路。地道围护设计时,应采用易于远期盾构穿越的结构型式,且宜对盾构穿越范围进行必要的加固,减少盾构掘进施工对已建地道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林强 《路基工程》2018,(3):214-218
以成都地铁1号线三期首期工程穿越东寺停车场出入场线为依托,从前期施工的加固措施、施工控制措施以及施工监测措施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形成了一套对于地铁盾构区间穿越停车场出入线施工技术,施工验证其累计沉降位移均处在安全的位移范围。  相似文献   

10.
王海英 《隧道建设》2007,27(5):37-40
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国贸站—老街站区间暗挖隧道设计为单洞双层重叠隧道,国内地铁工程首次采用该种特殊结构形式,隧道采用台阶法分四步开挖。根据施工地表沉降实测资料,对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进行了分析,如重叠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范围、沉降大小、沉降历时规律与特点等。对影响地表沉降规律的主要因素地质条件、台阶长度等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控制地表沉降的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李丰果  赵元红 《隧道建设》2018,38(11):1868-1877
为确保城市主干道、地面高架桥、地下管线的安全使用,广州市康王路下穿流花湖的超浅埋特大断面直墙隧道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一次性施作70 m超前大管棚,采用水平导向跟管钻进法施工,施作精度高; 在隧道开挖边线45°对应路面范围,道路上铺设厚钢板; 对与距离隧道非常近的高架桥桩基,采用地面主动托换法; 采用六部CRD法施工,对掌子面采用TSS注浆加固技术,开挖初期支护后及时施作径向注浆及回填注浆; 在临时支撑未拆除的情况下,施作模筑混凝土第1层衬砌,第1层衬砌达到强度时拆除临时支撑,在第1层衬砌表面铺挂防水层,最后施作综合管廊结构及拱墙钢筋混凝土第2层衬砌; 综合管廊结构采用脚手架+模板系统,拱墙第1层衬砌采用弧形拱架+组合钢模板系统,拱墙第2层衬砌采用模板台车施工。目前只完成了右线的施工任务,地表沉降值(累计最大70.9 mm)在允许范围之内,隧道内净空变化(累计最大拱顶下沉61.1 mm、最大水平收敛值为8.44 mm)也在预控范围内,且地表、洞内最大变形值对应位置均在隧道中部,为左线施工及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吴浩 《路基工程》2018,(6):200-204
为研究盾构下穿施工对某地铁车站结构的影响,运用数值模拟建立了盾构左右线下穿地铁车站各个阶段的数值模型,分析了盾构左右线不同施工阶段地表沉降规律、车站底板轴线沉降和车站轨道结构沉降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为保证重庆北站地铁车站施工过程中地面交通以及地下停车场的正常运行,提出火车站地下广场内桩基托换并盖挖法施工地铁车站技术:先采用桩基托换上部结构,然后以托板为基坑顶板进行盖挖施工地铁车站。既有桩基和结构的临时支撑以及托板与既有桩基、钢管柱的节点处理是工程的关键和难点:在桩基托换过程中,根据既有桩基上主梁数量设置H形临时支撑体系,并及时连接相邻临时立柱,形成整体;在托板与既有桩基节点处,凿除既有桩基基础部分混凝土,保留既有钢筋,长边方向底板部分纵筋从未凿除的桩体钻孔通过,短边纵筋绕行;钢管柱与托板节点施作时预留桩顶钢筋,将其伸入到托板中,连接成一个整体,一同灌注混凝土。现场监测最大变形为16.6 mm,说明本工程采用的桩基托换并盖挖施工技术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新建隧道下穿施工对既有高速公路的影响,并为新建隧道选取更适合的施工方法,以某新建浅埋暗挖隧道为例,借助于NASYA和FLAC 3D,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成果表明:首先,由于覆土越大,对隧道支护的压力越大,新建隧道引起的土体的沉降值便越大,表现为路基下方围岩的沉降大于路肩下方的;第二,由于临时支撑能对土体的变形起到削弱作用,所以采取了更多临时支护的CRD法施工引起的道路沉降值明显小于台阶法施工引起的沉降值;第三,本工程中将三台阶施工方法替换为CRD法后,既有路面最大沉降值从14.7 mm减小为12.9mm,降低值为1.8 mm,但台阶法具有工期短、成本低等优点,故推荐本工程采用台阶法施工。  相似文献   

15.
就地浅层固化技术是一种环保、经济型加固处理软弱土体工艺,近年来虽然其已被大量应用于处理道路路基明浜和暗浜,但是关于该工艺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并不多,稳定性与可靠性方面研究更少.因此,以昆阳路越江及配套道路工程和S3公路新建工程为载体,在采用相同工艺、材料和配合比条件下,开展该技术工艺固化稳定性和可靠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地铁深基坑邻近隧道施工时既有隧道的受力与变形特性,以南京地铁9号线管子桥站基坑工程为背景,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基坑开挖引起的既有隧道的受力与变形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地铁基坑开挖引起的既有隧道最大沉降值为7.32 mm,最大水平位移为5.74 mm,隧道变形满足相关规范要求;隧道主体沿Y方向和Z方向产生的位移远大于沿X方向产生的位移;基坑开挖时,隧道敞开段与暗埋段会产生沉降差异,施工时应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沉降差。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地下高速公路隧道下穿既有地铁线过程中,往往导致地铁线和地表发生较大沉降,为研究其沉降规律及控制技术,以智利圣地亚哥城市地下高速公路隧道下穿既有地铁线工程为背景,运用FLAC3D软件,对以侧壁导坑法施工,采用超前支护、无系统锚杆的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及临时加固相结合支护的施工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并对既有地铁线及地表的沉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最大沉降为35.9 mm,既有地铁线最大沉降为33.4 mm,横向轨道面最大不均匀沉降率为0.623‰,纵向最大不均匀沉降率为0.27‰,不均匀沉降率小于规定的沉降阈值(1‰),地铁线及地表的沉降量均控制在规范和地铁运营部门要求的范围内,可确保下穿施工期间既有地铁线的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18.
牛方杰 《路基工程》2021,(2):171-175
依托江浙地区某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工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大板保护和板桩结构保护两种方案下加固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采用板桩结构加固保护下的沉降量(4.0 mm)明显小于大板加固保护方案的最终沉降量(11.4 mm),且板与普通路基交界处的沉降差异也明显低于后者,对铁路正常运营影响较小;提出“板桩隔离+分区注浆”预加固方案对地基和路基进行保护施工,双线隧道穿越施工均完成后,承载板的最大累计沉降值仅为6.6 mm。  相似文献   

19.
魏德胜  令狐延  阮雷 《隧道建设》2022,42(Z1):19-27
为探究车站接收端主体结构不同施作时机条件下盾构接收对地表沉降、围护桩及结构端墙侧墙变形的影响规律,依托西安地铁14号线某区间盾构接收施工工程,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车站盾构接收端主体结构不同施作时机条件下(底板施作完成后、中板施作完成后、顶板施作完成后)盾构接收时的地表沉降及桩体变形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不同位置钢支撑轴力变化对盾构接收时位移变形的影响,并结合现场数据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 1)车站接收端主体结构中板施工完成后盾构接收对周边地表沉降及围护桩变形影响最小,此时地表最大沉降位于端头洞口上方,桩体竖向呈沉降趋势且水平向临空面位移。2)围护结构第1、2道支撑轴力变化对盾构接收后地表沉降及围护桩变形影响较大,且随着支撑轴力的增大,地表沉降及围护桩横向变形明显减小。3)在确保支撑轴力满足安全限值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增大支撑轴力,以控制盾构接收引起的地表沉降及桩体变形。  相似文献   

20.
李海洋 《隧道建设》2020,40(Z1):343-349
为解决四线叠交小间距隧道下穿老旧桥梁的沉降控制问题,依托南宁市轨道交通1、2号线区间叠交隧道下穿老旧朝阳溪桥工程,通过数值模拟对朝阳溪桥的变形沉降及管片内力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通过监测数据验证数值模拟及加固措施的有效性。针对实际工程特点,提出钢板围堰导流、旋喷桩加固河床、袖阀管加固桩基、临时支撑系统以及盾构掘进参数控制的措施,确保四线叠交小间距盾构隧道安全下穿朝阳溪桥。研究结果表明: 1)未采取措施前,四线叠交隧道掘进将对桥梁的稳定性造成较大影响,桥梁基础严重倾斜,且会造成隧道管片压溃; 2)朝阳溪桥年代较久,受力结构体系复杂,对地层扰动敏感,应对朝阳溪桥基础进行包裹式注浆加固及旋喷桩+混凝土板护底的河床硬化,确保超浅埋四线盾构隧道安全通过朝阳溪桥,同时防止河流冲刷引起隧道上方覆土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