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路基温度场现场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以多年来的现场实测资料为依据,阐述了高低温多年冻土地区,沥青路面基下的地温分布及变化过程,提出了冻土路基的稳定性与多年冻土圻平均地温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路基温度场现场实验研究,在高寒地区公路修筑中的实际意义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沥青路面下冻土热稳定性和热融敏感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多年冻土区修筑沥青路面后,引起了路基下多年冻土上限、多年冻土热状态等变化。本文根据提出的多年冻土热稳定性和热融敏感性模型,定量地评价多年冻土区修筑沥青路面后冻土热稳定性和热融敏感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修筑路基并铺设沥青路面后,冻土热稳定性和热融敏感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与多年冻土顶板温度、年平均地温、季节融化深度等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地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原多年冻土地区特殊的工程持质条件的和冻融过程使公路工程地质研究具有较大的复杂性。本文通过地多年来青藏公路沿线冻土工程地质的雷达勘测结果,以前的研究总结和冻土钻探、坑探等资料,详细阐述了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特征,修筑沥青路面后冻融过程的变化,多年冻土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青藏公路沥青路面下季节活动层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藏公路沥青路面下季节活动层的变化,既与天然地表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之处。相同条件下,天然地表下季节活动层变化比较稳定,而沥青路面下季节活动层的变化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人为多年冻土上限不断下移,同时在季节活动层中出现融化夹层,这种特殊的变化过程与沥青路面修筑直接有关。通过热量分析,认为人为多年冻土上断下移和融化夹层的出现,归因于热量各界和冬季气候较暖,它阻碍了季节活动层冻结前缘下移,促进了多年冻土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多年冻土地区沥青路面下部水分的累积情况,在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的沥青路面和砂砾路面下部进行不同深度和位置的原位水分监测。建立液态水分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序列,计算2种路面不同位置的水分累积情况。结果表明:沥青路面路基中心、右路肩、右路肩与路基中心中间3个位置均在0.5~2.5m深度范围内和多年冻土顶板附近有明显的水分累积现象;受垂向和水平向渗流与水分迁移的影响,右路肩和路基中心位置水分汇集相对较多;随着沥青路面的使用,路基中心的水分将会不断增加;与砂砾路面相比,沥青路面对地面相对性质的改变减少了土体水分与大气交换的途径,加剧了土体中水分的累积,影响路基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路面病害率高,不同路面形式的病害表现也不尽相同。根据214国道姜路岭至清水河段多年冻土区水泥路面与沥青路面的大量调查资料,对路面病害的发育性状及分布现状进行统计,详细计算了路面的单公里病害率和总病害率。120.675km水泥路面的总病害率为16.22%,202.325km沥青路面的总病害率为3.38%。水泥路面比沥青路面病害数量多,且规模大,以破碎板、纵向裂缝为主,破碎板数目达到6472块;沥青路面沉陷显著,其次是网裂、波浪。结合调查结果,对214国道路面的病害进一步分类分析,研究了主要病害的发生机理及分布规律与冻土的关系,为今后寒冷地区公路路面的建设、养护等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青藏公路沥青路面多年养护管理经验,分析了青藏公路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及其产生原因,从设计、施工与养护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沥青路面病害防治技术措施。认为,沉陷变形、裂缝是青藏公路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是多年冻土地区沥青路面特殊使用条件与施工条件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加强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重视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提高路面养护管理能力,可以有效减轻各种病害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8.
多年冻土区水泥混凝土路面下冻土路基温度场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abaqus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不同冻土断面类型,不同路堤高度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观测结果比较后证实有限元模型参数的选取和计算方法是正确可靠的。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相同冻土断面地区,水泥路面基底融深较沥青路面下基底融深浅,体现了较好的热稳定性;不管何种冻土断面及路面类型,随着所处环境气温的升高,路面基底年最大融深均有所增加,沥青路面基底融深对中低温冻土地区气温升高的响应迅速,水泥路面基底融深对高温冻土地区气温的升高响应迅速;对于中低温多年冻土段水泥路面的大致路堤临界高度为1.2 m,对于高温不稳定多年冻土段,路堤临界高度在1.6 m左右,对于高温极不稳定多年冻土段,路堤临界高度在2.1 m左右。  相似文献   

9.
青藏公路工程条件下多年冻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工程条件下多年冻土的变化,该文通过青藏公路唐北地区路基温度场的监测资料,对工程条件下多年冻土的上限、冻融过程以及热状态等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沥青路面强烈的吸热作用和较弱的蒸发能力,使工程条件下高温冻土的融化速率、增温速率均大于天然地面,并已出现了融化夹层,对路基稳定性产生了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0.
青藏公路高温冻土区沥青路面下土体热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青藏公路多年冻土区温度的监测资料,分析了高温冻土区普通路基下冻土的热状态及其人为上限的演变特征,并与自然地表下的变化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沥青路面近地表温度年增幅明显大于自然地表的温度年增幅;2)与自然地表下相比,沥青路面下深部(h>6m)土体具有较小的温度梯度,对外界热扰动敏感;多年冻土温度逐年升高,不利于路基的长期稳定;3)高温冻土路基下浅部土体,冻结期明显小于融化期。融化期时间提前至3月底4月初,而冻结期开始时间与自然地表下均为11月底;融化深度大于冻结深度;4)沥青路面下多年冻土人为上限逐年下降,下降速率快于多年冻土天然上限下降速率,并且在多年冻土顶板上部已经形成贯通的融化层,融化层厚度逐年加厚。  相似文献   

11.
多年冻土地区道路病害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治平 《东北公路》2003,26(4):69-70,96
论述了多年冻土地区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介绍了多年冻土地区道路病害及其防治对策,对冻土地区公路建设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原多年冻土区公路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高要求,从矿料级配角度出发,试验选取多碎石沥青混合料(SAC)和沥青玛蹄脂混合料(SMA)作为高原多年冻土区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试验用料,用密级配AC-13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SAC-13与AC-13破坏弯拉应变差异并不明显,而SMA-13的破坏弯拉应变较AC-13降低20.7%。三种级配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由高到底依次为SAC-13,SMA-13和AC-13,选用的两种抗滑表层较密级配AC-13动稳定度提高了一倍左右;三种级配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基本相当。高原多年冻土区沥青路面病害主要以低温病害为主,因此SAC-13级配沥青混合料在高原多年冻土区公路沥青路面应用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片块石路基是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中的一种主动降温的措施,根据多孔介质对流传热理论,对封闭边界的片块石路基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在全球气温变暖和沥青路面强吸热特性双重影响下的片块石路基的降温效果,并对其长期热稳定性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片块石路基能够很好地发挥"热二极管"效应,寒季增加路基的蓄冷量,暖季可有效阻止外界热空气进入路基,对于防止多年冻土融化、主动保护冻土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片块石路基在短期内降温效果显著,但从长远分析,片块石单独应用于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路基中难以发挥主动降低地温、保护多年冻土和维护路基热稳定性的作用,必须进行补强。  相似文献   

14.
通过沥青混合料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的试验,分析了冻融循环次数和油石比对沥青混合料强度和模量的影响。引入强度冻融折减系数和模量冻融折减系数,表征冻融循环次数和油石比对沥青混合料材料参数的明显影响,并给出了上面层AC-13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折减系数计算公式,修正了多年冻土地区沥青路面设计材料参数,减小了设计与实际条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五道梁地区典型路基为研究对象,对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上垫面类型对路基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季节冻结过程的特点主要是单向冻结和双向融化,上边界负温变化大而下边界正温变化小,冻深主要受上边界制约。季节融化过程特点则是单向融化和双向冻结,上边界为正温变化大,下边界为负温变化小,同样主要受上边界制约。位于多年冻土地区的水泥路面结构可把路面的年均温度降低到2.2℃左右。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路基各边界处年均温度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各边界升温速率从快到慢排序依次为:沥青路面、水泥路面、阳坡、天然地面、阴坡。  相似文献   

16.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修筑技术及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裴建中 《公路》2005,(7):75-81
我国多年冻土地区的路基修筑技术及其相关研究走过了50年的历程。从多年冻土地区路基修筑技术的回顾出发,系统总结了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冻胀、融沉和纵向裂缝等主导病害的发育性状、分布规律和形成机理,就基于多年冻土稳定的路基设计理论和面向调控的路基稳定结构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提出了路基修筑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多年冻土地区金属波纹管涵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和研究均证明,造成多年冻土区涵洞破坏的主要原因为冻胀和融沉.而金属波纹管涵具有抗拉、抗剪强度高和抗变形能力强的特点,能够很好地适应多年冻土区地基的冻融过程.总结了多年冻土地区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波纹管涵应用时的一些成功设计经验,并参考了国外设计,对多年冻土地区波纹管涵的设计进行了探讨.这将对金属波纹管涵在多年冻土地区的推广应用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冻土地区路基融沉变形对沥青路面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路基发生融沉变形时沥青路面结构的轴对称计算模型,将融沉变形分别简化为二次曲线和余弦曲线,分析了融沉变形对最大拉应力点位的影响,重点讨论了融沉盆形状、半径、融沉深度等因素对沥青路面结构面层和基层最大拉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路基的不均匀融沉变形在路面结构面层顶面产生拉应力,成为面层破坏的主要原因;在基层底面产生较大的附加应力,将会造成基层开裂,因此在多年冻土地区的路面设计中应考虑附加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83年,全国公路交通部门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为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建设服务,为开发能源和发展农村经济做贡献,积极修建公路和桥梁,取得了好成绩。一年来新建、改建公路1万多公里,新建、改建公路桥梁3,500多座,总长12万延米。通往世界屋脊的青藏公路改建工程,在海拨4,000米以上的多年冻土地区铺筑沥青路面,取得了初步经验;施工队  相似文献   

20.
保护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稳定性的工程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拟修建的铁路和早已投入使用的公路路基工程的修筑和使用实践 ,简要介绍了保护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稳定性的工程措施。仅供青藏铁路修筑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