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葛洲坝船闸投入使用以来,保证了正常的通航运行,同时也产生了具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水上运输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提出西部经济大开发的战略,更进一步地促进了长江中上游水上运输业的空前发展,为促进西部经济大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投入使用年限的增长,在消防设施和消防安全管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消防安全隐患;随着经济的发展,易燃易爆危险货物的种类在不断增多,危险性在不断增大;随着水上运输市场的开放和繁荣,各类经营企业的参与,通过船闸的各类船舶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其运输船舶的消防安全现况参差不齐,对葛洲坝船闸…  相似文献   

2.
罗波 《水上消防》2015,(3):18-21
<正>长江航运公安局宜昌分局始终坚持对过闸船舶的安全检查工作,由最初的摸索琢磨到不断完善成型,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较为成熟的水上安检体系。分局通过构筑三峡两坝船闸上下游安全检查防线,消除安全隐患,净化水域环境,保障了三峡两坝船闸及水域的安全畅通。1过闸船舶安全检查工作的历史沿革1.1初步探索阶段自2003年6月三峡船闸投入运营以来,化学危险品船舶在三峡水库中行驶和过闸载运量成倍增  相似文献   

3.
随着长江经济不断发展,过闸船舶积压待闸现象呈现出常态化趋势。为进一步提高三峡船闸通过能力,充分利用三峡船闸闸室面积,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在三峡船闸和葛洲坝船闸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大长宽比船型"成组过闸测试。本文通过对大长宽比船型通过三峡船闸时的移泊时间、出闸时间、闸次间隔时间以及过闸历时等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研究了其对通航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三峡枢纽工程建成发电通航后,改善了长江上游库区航道,极大促进了长江上游水路货运市场的发展,而三峡船闸逐渐不能满足船舶通行的要求,成为长江上游水路货运市场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对三峡船闸现状的分析,三峡过闸货运量的预测分析,三峡船闸通航能力的分析,提出解决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对策和建议,供行政主管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0引言长江三峡"两坝"船闸及水域一直是长江水上消防工作的重点,随着长江航运事业的发展,消防安全形势对该区域的整个灭火战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分布于大坝上下游的消防站及派出所的统一指挥和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三峡大坝上下游基本情况三峡大坝上游水域(三峡大坝引航道至庙河段)分布着多处过闸船舶锚地,特别是兰陵溪、杉木溪、庙河三处危险品锚地,陆域(仅指派出所列管单位)分布有太平溪港、茅坪港、银杏沱滚装码  相似文献   

6.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三峡工程安全保卫工作的有关问题》及“三峡船闸闸室灭火救援预案论证会议”精神.有效维护三峡两坝船闸、水域的消防安全.规范过闸船舶及水上加油站的消防安全行为.国务院要求公安部、交通部研究制定《三峡过闸船舶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相似文献   

7.
正"长江黄金水道"曾因运量大、能耗少、污染轻、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对促进重庆及长江上游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也成为长江水运的"肠梗阻"。为推动重庆加快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应尽早决策建设三峡水运新通道,以缓解长江航运瓶颈。2011年,三峡船闸提前19年达到设计通过能力后,船闸拥堵日益严重。船闸拥堵已造成重庆市船舶运营成本大幅上升,周转效率下降。尽快解决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瓶颈提升长江航运有效供给能力,是保障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三峡船闸运行过程各个环节所需时间,找出了缩短船舶进闸及移泊时间是提高三峡船闸运行效率的挖潜方向。根据船舶进闸、移泊时间相关的因素,采用规范公式测算船舶采用依次进闸和并排成组两种组织方式下三峡船闸日运行闸次数,为挖掘三峡船闸运行效率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冯小检 《中国水运》2006,6(8):34-35
研究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三峡船闸自通航以来,受三峡船闸通过能力的制约,三峡坝区出现船舶滞留的局面。而目前长江船舶杂乱的小型船型便成了其中的障碍之一。对通过三峡船闸船舶总吨实行最低门槛准入的限制,可以提高船闸单位面积载重量,提高船闸利用率缩短了船闸进出闸时间,提高两坝间航行水域的安全系数。所以,有必要对限制300总吨以下商船通过三峡船闸进行利弊分析。  相似文献   

10.
我国溢油应急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水上物流运输业和石油开采业的迅速发展,海上船舶密度不断增大,加之船舶的大型化发展,油轮特别是超大型油轮在我国水域频繁出现,通航环境日趋复杂,导致船舶溢油污染隐患增加,特别是重特大船舶溢  相似文献   

11.
张义军 《水运管理》2012,34(3):12-14
针对三峡船闸运行以来,过闸货运量快速增长,过闸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的问题,建立三峡船闸通过量与过闸船舶吃水控制标准关系数学模型,并以2010年过闸船舶数据为基础,测算不同吃水控制标准条件下的船闸通过量,提出利用三峡河段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合理挖掘船舶吃水深度潜力,充分发挥过闸船舶的装载能力,进而有效提高三峡船闸通过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三峡水库蓄水通航以来,通过三峡坝区货运量持续增长,通过能力已趋于饱和,而且船舶大型化发展迅速,目前通过船舶大约一半吃水大于原设计标准。科学合理地挖掘船闸的富余水深,增加过闸船舶吃水、提高船闸的通过量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船测试验证的方法,对三峡船闸的运行方式和过闸船舶、船舶吃水控制标准计算方法、船舶过闸实船试验、过闸船舶吃水控制标准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三峡水库蓄水通航以来,通过三峡坝区货运量持续增长,通过能力已趋于饱和,而且船舶大型化发展迅速,目前通过船舶大约一半吃水大于原设计标准。科学合理地挖掘船闸的富余水深,增加过闸船舶吃水、提高船闸的通过量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船测试验证的方法,对三峡船闸的运行方式和过闸船舶、船舶吃水控制标准计算方法、船舶过闸实船试验、过闸船舶吃水控制标准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4.
<正>0引言近年来,随着长江上游城市群的不断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长江航运事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三峡船闸年通货量逐年刷新记录,危化品船舶通过量也有所增加,这对两坝间消防安全保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坝间消防站正规化、专业化建设显得更加迫切。1水上灭火救援工作特点1)特殊性。水上消防所面对的对象为水域行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三峡船闸的一次过闸平均载重吨位是计算船闸通过能力关键参数之一。在船闸实际运行的情况较为复杂,在此根据三峡船闸运行情况、过闸船舶发展规律以及长江航运发展趋势进行一次过闸吨位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从2008年8月1日起,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为期近2个月的时间里,为切实加强奥运安保工作,做好过闸船舶安全监督管理,确保三峡、葛州坝等重点部位的安全,对所有拟通过三峡船闸、葛洲坝船闸的船舶在办理离港船舶签证手续前,进行了开航前检查。直昌、三峡海事局采取特别措施,对所有过闸船舶实施了过闸前安全检查。在奥运会刚刚落下帷幕之际,作为过闸前现场检查专班成员,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挖掘三峡船闸的通过能力,提出4.5 m吃水大长宽比船舶同步移舶技术。通过系统性的实船试验,从船舶停泊安全和航行安全两方面探讨该技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船舶系缆力在船舶制动停靠、闸室充泄水、人字门开启3个典型时段均超过了200 kN,系缆力与船舶排水量、闸室惯性超高(降)和初始水深密切相关,系缆方式对系缆力无明显影响;基于实测数据建立的下沉量公式预测,4.5 m吃水大长宽比船舶同步移舶航速小于1 m/s时不存在触底风险;大型船舶的停泊安全是制约进一步挖潜三峡船闸通过能力的关键问题,船舶的航行安全不是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提高三峡船闸综合通过能力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俊  张玮  余劲 《水运工程》2008,(3):93-98
提高三峡船闸通过能力是解决长江航运问题的根本途径。文章从一次过闸平均载重吨位、日运行闸次、船舶装载系数、运量不均衡系数等方面对三峡船闸2009年的运行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三峡船闸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长江中上游航运发展需求量预测,从近期和远期两个方面提出了提高三峡船闸综合通过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06年9月15日至2007年4月底,三峡船闸实施完建施工,实行单线通航;葛洲坝二号船闸于2007年3月1日至4月19日进行为期50天的计划性大修,葛洲坝只有一号船闸和三号船闸通航。在三峡船闸与葛洲坝二号船闸交织施工期间,两坝船闸通过能力均不能满足船舶过闸需求,为有效应对船闸通过能力不足的现状,三峡通航管理部门组织开展  相似文献   

20.
推进船型标准化是提高三峡船闸实际通过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定量研究船型标准化程度对船闸实际通过能力的提升效果,在研究三峡库区船舶过闸流程的基础上采用系统仿真方法构建三峡库区船舶过闸仿真模型,模拟不同船型标准化率下三峡船闸的实际通过能力。仿真试验结果表明:仿真模型可以真实地反映三峡库区船舶过闸情况;船型标准化率达到90%以上时,标准船型对提升船闸运行效率的优势凸显。相比于对船闸实际通过能力的提升,船型标准化率的提高对船舶过闸服务质量的改善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