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大马力工作船科研项目研究的基础上,搜集整理行业内三用工作船起抛锚作业程序相关资料,对常规起抛锚作业程序进行总结和归纳,阐述对起抛锚作业发展历史和现代起抛锚作业过程。详细介绍利用锚头缆和锚链环两种不同起抛锚作业过程及主要起抛锚设备作业情况,以期对以后的起抛锚辅助船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挖泥船疏浚航道的工程周期较长,每次起锚、移锚、抛锚的工作量不多,间隔时间也较长,因而为挖泥船配备的抛锚船使用效率较低。本着为用户服务,提高船舶使用效率的精神,常州造船厂设计试制了一艘150马力多用途抛锚船,该船除能进行起锚、移锚、抛锚、拖缆等作业外,还能进行吊拖、绑拖,并可兼作交通艇。该船经验船部门检验,各项性能良好,符合现行规范要求,已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交付使用。本船为钢质单甲板、单机,采用常规拖轮线  相似文献   

3.
苗华 《航海技术》2006,(2):20-20
YZ轮2004年12月在秦皇岛锚地抛锚时,由于船速快,刹车带起火已不能刹住的情况下,大副在锚链9 节锚机时打上了制链器,保住了锚和12节锚链;该船在2005年1月在宁波锚地抛锚的过程中船速又太快, 流速大,新换的刹车带着火,几次试图打上制链器,但  相似文献   

4.
0引言锚设备是每一艘船舶都具备的重要安全设备。当船舶需要抛锚停泊时,锚设备给船舶提供的锚泊拉力使锚泊船可大体在以落锚点为圆心,以出链长度加船长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当然,锚也是船舶操纵的辅助设备,例如靠、离泊、狭水道掉头、紧急情况下刹减船速等都可能要用到锚设备。下面主要谈谈超大型船舶抛锚和起锚操作的体会和抛、起锚操作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办法。1抛锚操作中的几个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期收到船东关于船舶在深海抛锚,锚机无法把锚链和锚收回的信息。船东描述,当时船舶在深海航行,船舶的11节锚链全部入水,在锚无法与海底接触的情况下,启动锚机,但仍无法把锚和锚链拉起。那么原因何在呢?  相似文献   

6.
1.抛锚及锚泊时发生事故的原因 船舶在港内急流水域抛锚或锚泊时发生走锚、断链、碰撞等情况比较多,尤其是走锚现象更为普遍,在我们海门港就发生多件.如2000年8月初来我港的某巴拿马籍外轮,在内锚地抛锚卸货期间,由于船长对港口水流水深等情况不熟悉,当发现他船有走锚现象时,即匆匆起锚以调整自己的锚位避免与走锚船舶发生碰撞.当第二次抛锚后自己却发生了走锚,与他船发生碰撞,并轻度搁浅.又如同年8月底某外轮在港内锚泊,因考虑到当时正值大潮水流比较急,加上船舶重载吃水大等客观因素,采用了抛"一点锚"(即平衡锚)的办法,并松双锚5节落水以防船舶走锚.但在港内低潮后转流时却发生了走锚,与另一船舶尾首相"接触",而后在拖轮的协助下才得以重新安全抛锚.  相似文献   

7.
刘斌  李勇  曹永港 《水运工程》2013,(9):191-193
大型绞吸船挖掘、输送能力强,可开挖硬底质深水航道,且工艺已日渐成熟,如绞吸船直接装驳工艺以及艉吹 装驳工艺等。然而绞吸船如何在硬底质深水航道中抛锚、固锚,则成为装驳工艺成败的关键因素。绞吸船施工方法是以船 艉钢桩为轴心,利用左右横移锚杆拉力横摆开挖,也称扇形横挖法(含钢桩台车的绞吸船)。以硬底质深水航道绞吸船抛 锚、固锚工艺为分析研究对象,并从实践中总结优化了各固锚工艺,可供类似工程施工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单向运营航道疏浚拓宽施工中,抓斗船需在过往船舶通过时,提前起锚远离航道一侧进行避让,如频繁避让会严重降低抓斗船的生产效率。为此通过研发锚漂快速收回装置,结合抓斗船在边坡施工过程中的特点和海水流向的不同,在保证船舶安全及稳性的前提下,采取抛设单侧一字锚、不等距锚、等距抛锚等工艺,降低避让对施工效率的影响。经过现场实践证明,该施工工艺可有效提高抓斗船在该种工况下的施工效率。  相似文献   

9.
四点抛锚定位是海洋调查船在浅水海域进行海洋工程作业的基础,这种抛锚方式既要求船舶定位在预定位置,又要使船上前后左右四只锚的缆绳不相互缠绕,不影响本船螺旋桨的正常旋转,同时还要能够抵御当时环境下的风浪和海流影响,可以较长时间进行锚泊作业。此文根据近年来海上抛锚作业积累的经验,在与其他抛锚操作方式进行对比后,推荐这种操作方式进行定点抛锚作业。  相似文献   

10.
周志强  朱海涛 《水运工程》2020,(11):205-208
重型绞吸船多为上、下双耳轴设计,使用下耳轴时最大挖深普遍达到35 m左右。当今世界最大的绞吸船极限挖深达到45 m,绞吸船开挖岩石使用下耳轴时受到最小挖深的限制,采用普通横移锚抛锚方法会造成横移缆在坡顶边缘反复摩擦引起缆绳断丝、断股,因此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抛锚方式,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通过研究耳轴自行更换方案,采用现场试验和计算的方法,总结出一套上下耳轴快速切换、并采用横移锚抛开锚加浮桥的施工工艺。采用该施工工艺进行深槽基岩开挖,生产效率大幅提高,顺利、高效地完成了基槽开挖任务。  相似文献   

11.
锚和车、舵一样,是船长所依赖的重要设备,定期检查和保养锚和锚链等设备,并在修船时检查锚设备及其附属装置,加强对锚机的使用和保养,正确使用锚设备和掌握在水抛锚的方法,掌握锚泊船间的安全距离,及其发生事故的正确处置方法,才能充分保障锚在船舶操纵中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2.
正0引言随着技术的进步,我国石油勘探与开发越来越向深水发展,平台越来越大型化,对与之配套的拖船抛起锚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抛锚方法发生一定变化。笔者根据某船对"南海九号"平台深水抛起锚作业进行可行性分析,供同人参考。目前,国际流行的起抛锚船给深水平台抛起锚方法分别为:(1)单船绞锚至艉滚筒法;(2)两滚筒交替使用法;(3)增加1艘拖船协助提锚链法;(4)  相似文献   

13.
当今远洋钻探价格高昂,“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对钻探承包商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从钻探船到达钻探位置到开始钻井这一段非生产时间能籍助一套有效的系泊系统使之减少。虽然锚定位包含许多因素,但抛锚时链条拉力的精确控制却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锚机制动太多会使工作船慢下来。刹车不够会使锚链堆积在海底。由Appleton Marine提供的钻探船用的完善的系泊系统能在3~4分钟内协调地抛链3000英尺。八个锚拉紧及定位所需全部时间不大于6小时。按粗略验收的工业标准,从抛锚到拉紧准备钻探是24小时。  相似文献   

14.
正某轮在密西西比河水深23米处抛锚,原计划左锚3节入水刹牢。但抛锚时锚链下落速度过快且刹不住,导致左锚连同12节锚链全部丢失,弃链器损坏。船舶日常航行中,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个人认为锚设备常见故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刹车皮磨损超标。刹车皮最大磨损量超过初始厚度的30%应换新。船刹车皮紧固沉头螺栓松动,说明螺栓头已被磨掉也许应换新。  相似文献   

15.
<正>0 引言在密西西比河、拉普拉塔河、亚马孙河等内河中上游港口装货的船舶,当顺流出港时经常会因天气或航道受阻等原因需要临时抛锚。在河道锚泊大多顶流抛"八"字锚,需要在河道中顺流拖锚掉头操纵。上述河道的流速普遍超过2 kn,且河道宽度受限,船舶重载吃水大,顺流减速困难、余速高,顺流低速舵效差,加上通航密度大、抛锚掉头时间受限,也无拖船协助等,这些因素增加船舶抛锚掉头的难度。重载船河道顺流拖锚掉头大多用锚机逐步送出锚,不能脱开锚机离合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保证长江下游航标工作船航行和作业时的安全性,对艏部锚泊系统进行改造设计。该设计方案在艏甲板设置专用的锚泊系统,并对局部结构进行加强,增设锚穴。该锚泊系统改造后,起抛锚工作顺畅,既考虑了船舶作业定位的需要又兼顾了航行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传统锚机大都采用机旁操作方式,其在作业层面存在通信效率低和抛锚风险高等问题。为此,提出一种锚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对传统锚机的机械、液压和电控系统进行改造,使锚机控制系统能根据水深信息,分别在机旁和驾驶台通过一键式按钮操控锚机,实现自动备锚、自动抛锚和自动收锚等功能;通过安装各类型传感器,采集处理机、电、液状态数据,实现对锚机健康状态的检测。实船应用结果表明,该锚机智能控制系统能起到提升锚机信息传输效率和降低抛锚作业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中深水水域,海上钻井作业平台一般以半潜式钻井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为主,平台的就位由自身携带的8个大抓力锚固定,且各锚链以相互夹角约45°呈米字形排列散开,平台(井位)位于米字形中心。锚链的出水长度由所处的水域水深和底质决定。平台的抛锚作业一般由三用工作船协助完成,在抛锚作业中,常常会遇到锚抓力不够、锚位偏离、锚链堆底及锚链环退不到位等各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2017年4月14日,清澜地区大面积停电。事发当时可疑自卸砂船"HXX 338"在海底电缆禁锚区抛锚,起锚。电网公司怀疑其挂断海底电缆造成停电事故。遂起诉可疑船并胜诉,可疑船东不服提起上诉。电网委托笔者作为海事专家,就该事件疑点之处做出专业判断。笔者结合VTS航迹监控图、电缆施工图等采用电脑作图方法,判定可疑船为肇事船。  相似文献   

20.
正0引言海上拖带救助无人抛锚船舶,一般的操作方法是派人登上难船带缆、接拖,拖船拖带。传统接拖过程繁琐,费时费力。为解决接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笔者多次尝试使用主拖缆连接短缆加三爪锚拖带难船锚链的方法,均顺利完成海上拖带试验。这是一种全新的拖带无人抛锚船舶的操作方法,希望给拖带救助海上无人抛锚船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