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中国加入WTO,要让整车产业实现国际化,先要让零部件产业实现国际化,零部件产业要实现国际化,就必须积极融入全球采购体系,抓住发展机遇,整合中国零部件产业。文中论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探讨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入WTO以来,随着国内与国际市场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汽车零部件产业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实践表明,参与国际化是未来我国零部件产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目前,我国零部件产业的竞争活力明显不足,必须通过竞争优势的调整和发展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和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正面临着兼并、重组、集团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业界专家分析认为,由于整体技术含量较低、研发能力欠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采购力度大幅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又面临新的机遇,并有望成  相似文献   

4.
陈云 《时代汽车》2005,(1):28-28
2003年我国汽车市场保有量达到2383万辆,汽车零配件产值达到3875亿元,这其中还不包括车用发动机和整车厂零部件分厂生产的配件,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未来的发展潜力要远大于整车产业。  相似文献   

5.
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推动汽车零部件扩大出口是我国实现由汽车产业大国走向汽车产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开始由快速发展期进入调整期。本文深入分析了金融危机为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契机,以及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汽车零部件扩大出口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汽车零部件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强大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作支撑,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汽车产业。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很难适应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以及国际化竞争的需要。因此,构建强大的汽车零部件产业支撑体系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意义,决不亚于整车,我国零部件产业是最有希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产业。目前中国汽车零配件产业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一方面,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在汽车工业总产值的比例逐渐增加;另一方面,中国汽车零配件产业的发展面临多重打压和挑战,亟须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8.
王昌文 《汽车工程师》2013,(1):13-14,40
自"十二五"以来,我国汽车产业能否持续发展,实现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挑战和机遇。文章分析了当前本土零部件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核心技术、整车与零部件配套、国际化战略、标准化建设、模块化生产及智能化6方面入手,指出只有认清形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全面提升我国零部件产业的竞争力,使我国成为真正的汽车强国。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基本情况。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是伴随着整车工业发展起来的。随着世界各大跨国汽车公司进入中国,世界著名的汽车零部件公司也纷纷来华投资,在全国建立了一大批独资、合资汽车零部件企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大批民营企业,充分抓住国外汽车零部件跨国公司向中国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凭借劳动力和人才优势,以及门类齐全的工业配套优势,进入了汽车零部件产业,使民营资本以其独特的属性迅速渗透到汽车零部件产业,并以高效的决策程序、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灵活的运作机制,使中国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对WTO和汽车工业全球化的挑战,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必须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在产业布局、产品结构、研发能力、企业机制以及市场等方面存在问题,但也具有产业基础、大国市场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对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行业竞争力量,行业机会、威胁及前景,全球化背景下行业核心能力等方面进行的分析指出,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具有“吸引力大、竞争激烈、进入威胁大,发展机会多、前景好”的特征。因此,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生长点并使其生成为核心能力,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和企业经营机制,应该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战略。  相似文献   

11.
王津娥 《时代汽车》2006,(10):14-16
历经五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至今已成为位居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面对国际化竞争的大趋势,中国如何由汽车生产大国变为汽车强国?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强调,提升自主创新的研发能力,夯实零部件工业的基础,促进相关产业同步发展,完善服务贸易体系是最起码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2.
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就是在不断的解放思想,在各种期待,争议,欣喜,挫折、彷徨、激情中进行突破、冲刺后的产物。在中国汽车产业改革开放史中,有一个十分引人注视的现象.那就是民营企业在汽车零部件产业中的崛起。它以自己独特的活力迅速成长.30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且已有一批企业正在向着国际化方向演化。在民企相对集中的浙江一个省内,就有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3000家以上。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中国应该是当今世界上汽车产品的需求和消费最后也是最大的市场,那么最大的现实和潜在的需求吸引了世界汽车工业的巨头纷纷登陆中国,展开激烈的竞争和蚕食,国内市场已经国际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了。代表中国汽车工业以及零部件工业的并非是免费的午餐,汽车零部件面临着生存的巨大压力,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世界汽车业在中国的战略,特别是零部件巨头企业在中国的渗透策略,面对关税的调整、行业的重组等等诸多竞争因素的变化,中国汽车工业尤其是作为工们零部件业将如何应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汽车零部件企业要适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参与主机厂的产品开发工作。 政策上明确了目标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第八章专门阐述汽车零部件及相关产业。汽车零部件企业要适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参与主机厂的产品开发工作。在关键汽车零部件领域要逐步形成系统开发能力,在一般汽车零部件领域要形成先进的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努力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  相似文献   

15.
“我认为要把重点放在汽车零部件基础产业的发展上面,这个不仅仅是对于整个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而且对于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都能做出重大贡献,因为现在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走向只进不出或者大进少出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张颖 《汽车与配件》2004,(38):14-16
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第三十条指出,“汽车零部件企业要适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参与主机厂的产品开发工作。在关键汽车零部件领域要逐步形成系统开发能力”。第十四条中有强调,“汽车整车生产企业要在结构调整中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将内部配套的零部件生产单位逐步调整为面向社会的、独立的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第十五条中,“企业联盟要在产品研究开发、生产配套协作和销售服务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体现调整产品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和集约化发展。”第一章政策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育一批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实现规模生产,并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17.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汽车企业与世界各大汽车公司合作建立了一批汽车合资企业,围绕汽车合资企业整车产品的生产配套,各地建立起零部件配套供应系统。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对外开放的扩大,国际汽车零部件大公司都加大进入中国市场投资的力度,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在取消零部件进口配额和进口关税下降到位后,  相似文献   

18.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课题组最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呈五大发展趋势。这是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赞峰在日前举办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透露的。  相似文献   

19.
《中华汽摩配》2005,(6):23-25
中国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基本情况: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是伴随着整车工业发展起来的。随着世界各大跨国汽车公司进入中国,世界著名的汽车零部件公司也纷纷来华投资,在全国建立了一大批独资、合资汽车零部件企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大批民营企业,充分抓住国外汽车零部件跨国公司向中国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凭借劳动力和人才优势,以及门类齐全的工业配套优势,进入了汽车零部件产业,使民营资本以其独特的属性迅速渗透到汽车零部件产业,并以高效的决策程序、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灵活的动作机制,使中国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襄樊”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襄樊市现有汽车配套企业198家,2000年实现汽车工业产值112亿元,建成 了神龙公司襄樊总厂,东风电气仪表公司等汽车零部件企业,产业基础初具规模,产品结构趋于合理,零部件开发能力不断增强,因此,在襄樊市建立汽车零部件基地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