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庆钏 《航海》1993,(4):15-15
未来的海战是反潜战;反潜战的实质是研制出性能优于潜艇的反潜鱼雷(或远程反潜导弹),以便更加有效地对付水下目标:反过来也还是潜艇对攻击方的反潜鱼雷等武器实施反鱼雷等武器攻击和战术的研究。所以说现代化的反潜战是潜艇、鱼雷、水雷和远程反潜导弹等武器的较量。  相似文献   

2.
据《简氏防务周刊》报道 ,英国海军“特拉法尔加”号潜艇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战斧”BlockⅢC巡航导弹的发射试验 ,为年底实现“战斧”武器验收铺平了道路。“辉煌”和“凯旋”号潜艇已具有发射“战斧”对陆攻击导弹作战能力 ,“辉煌”号潜艇最早于 1998年 11月完成了三次“战斧”对陆攻击作战飞行试验。在 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的军事干涉行动中 ,“辉煌”号潜艇发射了约 2 0枚“战斧”对陆攻击导弹。“特拉法尔加”号潜艇是第三艘装备“战斧”对陆攻击导弹的潜艇。 2 0 0 1年 7月 ,潜航于墨西哥湾的该潜艇发射了一枚“战斧”导弹 ,导弹…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挪威的“海军打击导弹”的战技性能,深入分析了其设计、性能和作战使用等方面的特点,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以综述分析的方法,展示了挪威根据自身地理特点发展防御性导弹武器的最新成果,以期为发展近岸防御导弹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作战潜艇的性能,常常要求增加武器的综合功能。描述了一种装在潜艇耐压壳体外部的多用途武器发射箱,它能装载鱼雷、水雷及其他特种设备。发射箱安装后对潜艇的总体性能影响不大。它的各种优点将使其在现代化潜艇的未来任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海战中,潜艇作战的隐蔽性强,机动范围大,可寂静大深度发射,不暴露行迹,给敌人以防不胜防的毁灭性打击,所以由水舰艇发射的飞航式导弹开始转向由潜艇发射。世界各海军对潜艇飞航式导弹发射倍感兴趣,不惜研究飞航式导弹的水下发射技术,燕形成 潜艇发射飞导弹的两个导弹族。它们是法国的“飞鱼”导弹族和美国的“鱼叉”导弹族,这已在海湾战争中得到了成功的验证。与此同时,又掀起了飞航式导弹从潜艇垂直发射的热潮。本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几种软硬反导防御武器的作战使用特点、软硬武器综合使用方式,详细分析了有源干扰、无源干扰、近程被动式自寻导弹、近程舰炮武器在对抗雷达末制导导弹过程中对综合使用方式的应用,并重点阐述了如何分时使用,为导弹防御作战中的软硬武器综合使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日益发展和日益复杂的地区和沿海作战态势,向现代和未来潜艇提出了严重的挑战。重新强调非反潜作战任务,以及先进的威胁性武器在国际间进一步扩散,构成了这一挑战。回应这种挑战要求潜艇系统设计人员开发出能力更强的潜艇作战系统,而且这一系统能在较小的艇体内由较小的艇员操作。未来潜艇作战系统设计必须实现高度自动化,使许多任务可由操作员同时实施,并且具有附加的保持作战使用优势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为增强远洋攻击作战能力并构筑海上导弹防御之盾,韩国海军目前正在加紧建造满载排水量超过9000吨的KDX-3型“宙斯盾”导弹驱逐舰。与之相呼应,韩国海军未来的水下之盾——KSS-3型潜艇项目也将于今年内正式启动,其目的是自主研制水下排水量3000~3500吨的大型潜艇,首艇计划在2020年前进入服役。KSS-3型潜艇项目的上马不仅是继KSS-2型潜艇首制艇“孙元一”号(编号SS-072)在2006年6月9日下水后韩国海军潜艇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而且由于很有可能采用核动力而倍受外界关注,原本就复杂难解的半岛核问题可能加重且日本可能继而跟进建造核动力潜艇。若KSS-3型潜艇真的采用核动力推进的话,那么东北亚地区的局势无疑将更趋微妙。[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徐双华 《航海》2001,(1):28
出于对人员的保护和提高作战效能,无人战斗装备将逐步成为未来战场的主力军,其中无人潜艇将担负起海上尖兵的任务。目前,有些国家已开始研究无人潜艇。 无人潜艇,是一种无人驾驶,靠遥控或自动控制在水下航行并能执行危险而复杂的作战任务的潜水器。无人潜艇可携带多种武器,能在水  相似文献   

10.
核潜艇以核反应堆作为推进动力源,可长期潜伏在水中活动,具有比常规动力潜艇远为优越的作战性能和更为广阔的活动范围;核潜艇装备导弹等多种武器,既能完成反潜、反舰和对陆上目标实施攻击等多种使命,又具有陆基战略武器无法比拟的“第二核打击力量”的优点。中国海军于1958年决定研制核潜艇,到1988年,先后研制成功鱼雷核潜艇和导弹核潜艇。这是中国舰艇研制和建造事业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1.
编队舰空导弹协同制导防空作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编队内各舰艇和武器系统协同作战是未来编队防空的一种主要模式.作为反舰导弹的主要硬抗击武器,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在编队反导防空作战中起着重要作用.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在作战使用中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战能力,因此需要进行技术战术方面的改进.本文首先对目前编队防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舰空导弹协同制导防空作战的基本流程,并对协同制导防空的优点以及存在的技术挑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美国潜艇的作战任务使命及其特点,以及存在的优缺点。叙述在军事转型形势及沿海作战新环境下,潜艇需增加小型潜器、传感器及武器等有效负载,才能对付小型巡逻艇、直升机及海上巡逻飞机等构成的威胁。详述美国未来潜艇研究小组提出的两种方案报告、关键研究领域、特种作战兵力增强计划、创新的武器和多用途负载以及费用效果对比。  相似文献   

13.
《舰船科学技术》2013,(7):109-114
潜艇在水下发射导弹瞬间受到巨大的发射反冲力和复杂的水动力作用,平衡状态受到破坏。而连续发射又要求潜艇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恢复到发射导弹允许的深度和姿态,这对潜艇的操纵控制提出了很高要求。在分析导弹潜艇发射阶段受到的静力、艇体水动力和复杂激变力的基础上,结合潜艇空间运动方程,建立用于仿真的潜艇水下发射导弹操纵运动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编制潜艇水下发射导弹仿真试验平台,分别对潜艇水下导弹单独发射和导弹齐射时的运动过程进行仿真。通过大量的仿真分析,对潜艇水下发射导弹阶段特别是导弹齐射时可能采用的操纵方式作了定性探索。  相似文献   

14.
潜艇作战系统是潜艇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力是潜艇战斗力的直接体现,本文针对性研究了国外先进潜艇作战系统特点,结合国内相关技术研究情况,对作战系统主要性能进行系列化对比分析,阐述了潜艇作战系统能力提升的技术途径。潜艇综合作战能力与自身动力、噪声、探测能力、态势生成能力、指挥能力、武器控制能力及武器性能等密切相关,各项能力的形成取决于不同专业领域核心技术,但以上能力又互相关联,在总体性能及外围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研究如何通过深度挖潜、优化设计,实现作战系统能力的提升,对于提高潜艇综合作战能力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5.
防空导弹是现代化立体防窄作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面和海上防空系统的主要攻击武器。防空导弹和作战飞机作为互相较量的两个对手,始终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在战术卜进行调整。在执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务时,战术攻击机通常在低空亚音速飞行条件下对敌方作战部队和技术兵器进行攻击,常规中、低空防空导弹在与固定翼攻击机/攻击直升机对抗中,很难直接支援第一线作战的步兵和装甲分队。  相似文献   

16.
舰载武器的发展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冷战后美国海军舰载武器为主,简述了世界各国海军舰载武器的发展动向:1)舰载导弹性能的提高与隐身技术的采用;2)远程舰炮的研究开发与装备;3)反潜武器对 海作战的改进;4)反水雷战在新形势下的发展;5)舰载雷达与电子战武器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携带一定数量直升机的大型水面舰船在进行航空反潜战时可能遭遇对方潜艇对舰导弹的攻击,为保卫本舰安全,需要配置防空反导武器.本文讨论大型水面舰船航空反潜及防空反导武器的优化配置及作战效能,并期望引起相关人士对大型水面舰船发展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上看,在水面战舰或潜艇与飞机的对抗中,大多情况下总是以飞机的胜利而告终。二次大战以后作为舰艇的攻击型武器,虽然在许多场合下导弹被飞机所取代,但是导弹仍以其小型,高速,三维运动性能,无人驾驶以及造价低廉等特点而继续保持优势。  相似文献   

19.
谢可希 《国外舰船工程》2001,(5):47-48,F003
主要探讨核潜艇对其作战负载。21世纪的海上战斗舰艇毫无疑问将选择潜艇。当各种大小型水面舰艇花费大量的财力来减小其雷达能见度时,潜艇对各种反潜武器越来越隐蔽。在冷战期间潜艇是执行多种任务的最合适的平台,正在发展的技术使其具备更多能力,所需的空间和重量越来越小,对执行各种任务的适应性显著增加,随着潜艇抗破损性能的增强,潜艇持续作战的优势也在加大。  相似文献   

20.
据外刊报道 ,英国海军正在制订一项多方面的工程改进和技术现代化计划 ,旨在为英国核攻击潜艇最终装备战术型“战斧”对地攻击巡航导弹铺平道路。英国和美国进行的可行性研究已就用鱼雷管发射封藏式战术“战斧”导弹技术达成了共识。与此同时 ,英国还将引入战术“战斧”武器控制系统 ,以适应英国“战斧”导弹在其寿命周期内的技术现代化要求。英国战斧导弹向战术型转向对保持皇家海军战斧武器计划的长期生命力是至关重要的。按照皇家海军的战斧武器计划 ,一些核攻击潜艇正在进行改型 ,以便用现有的鱼雷发射管发射BlockⅢC型战斧对地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