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上海临港海绵试点区内某城市道路为设计研究对象,基于海绵城市理念,通过源头消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多种手段,采用雨水花园+旱溪、透水铺装、调蓄模块、人工湿地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对道路进行了改造。工程建成后,通过监测设备校核,改造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污染控制率满足海绵城市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2.
白藤山生态修复湿地公园结合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对场地主要元素水体进行有效疏导,采用系统治理思路,遵守自然做功、自然排水的原则,结合场地的自然地形,布置海绵及景观设施,同时满足雨水径流有序净化、蓄存、排放。项目采取三大策略:循环+重构+弹性边界;改造内容涉及三大方面:生态修复+场地利用+雨水管理。在生态学和海绵城市概念的指导下,对场地进行生态恢复和保护,通过多个节点的串联,将绿化展示、生态讲解、活动体验融为一体。白藤山生态修复湿地公园以期通过相关技术应用及实践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建设常态化设计。  相似文献   

3.
我国缺水型地区在气候变化和人为开发等因素的影响下,已表现出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生态脆弱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而近年来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为解决缺水型地区水系统问题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以寿光市海绵城市规划为例,实证分析了缺水型地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模式。通过该规划,形成了以水资源利用为特色的海绵建设指标体系,确立了分区分层落位的径流控制系统以加强海绵指标的管控落实,通过河道连通、拓宽疏浚、明渠恢复等工程,恢复城区河流水生态功能的同时加强排水防涝系统的保障,并形成以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为主的城区低影响绿地系统,提出针对北方半干旱地区海绵建设系统策略,为我国缺水型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面临迅速的城市化和极端天气这两大挑战的情况下,我国正采取一种新策略,将城市变成巨大的“海绵”,城市“海绵化”改造被提上建设日程,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海绵城市”建设正日益受到重视。海绵城市对于系统解决城市发展中的水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参照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第一批试点城市萍乡市的建设经验,结合相关规范、标准和图集,因地制宜地进行了人行道的海绵化设计,可供后续低影响开发建设项目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河道旁路处理技术在我国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选择合适的河道旁路处理工艺是首要步骤,直接影响污染物去除、占地面积、工程造价、运维费用、生态景观等。现总结主要河道旁路处理技术,进行比较和分析,并结合华东地区某水系旁路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实践,总结和分析旁路人工湿地工艺设计特点、运行效果及优势等,总结相关工程设计经验,以期为相关工程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严重内涝的发生使人们排水理念已由"尽快把水排出去"转变为"尽量把水留下来"。留下来的水可资源化和降低排水管道的负荷,改善生态环境。现通过分析兰州市内涝成因,列出了渗透地面、绿色屋顶、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四项工程措施,建设海绵城市,并提出了具体工程做法,有利于减少雨水径流,降低初期雨水对河流生态的污染。  相似文献   

7.
针对由地表径流造成城市内河污染的问题,直接有效的控制手段以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状况是当前的难点。本研究试图通过降雨量找到突破口,根据气象部门的降雨量来提前做出控制,减少径流污染对河道水质造成的污染。利用MIKE 11构建河网模型,通过分析全年天气条件,得出了不同水质参数COD、NH3-N、TP在河道空间的降解状况,以及对超V类水情况下的降雨量进行了量化。城市两条内河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雨污分流整治,城市内河在晴天时均可达到V类水;雨天时,COD与NH3-N超V类的降雨量在气象部门降雨等级里在中到大雨区间;TP在中雨、中到大雨两个区间。下一步为决策者在雨季河道控污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以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水处理方面,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绿色的水处理设施,目前在海绵城市建设、污水厂尾水的深度处理、初期雨水处理等方面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结构设计在人工设计中也要响应绿色与生态性,在满足功能、不增加建设成本的条件下尽量少采用钢筋混凝土建设的灰色设施,做到环境友好。  相似文献   

9.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相比传统的快排模式具有补充地下水、减少径流污染、调节城市气候等一系列优点。道路系统作为城市雨水相关设施的主要载体和组成部分,道路海绵化是海绵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梳理海绵城市基本理念基础上,对比分析海绵道路与传统道路的优缺点,并对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新城区河道综合治理需从防洪排涝安全、水生态修复、水质保障、水资源利用及水景观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以海南岛澄迈美伦河治理为例,分析识别城市化新城区河道存在的问题及建设需要,综合运用河道拓浚、河滩生态保护、沿河截污等对策,同时注重与河岸绿化带景观设计协调融合,因地制宜地采用生态驳岸、水岸湿地、氮磷生态拦截、初期雨水调蓄处理等措施,满足防洪及水生态要求,恢复河流自净能力,构建美伦河生态廊道,打造"水量可调、水质可控、水清岸绿"的水岸公园,充分发挥河道的防洪、生态、供水及景观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1.
摘要:针对上海市临港沪城环路海绵化改造项目建设,阐述其设计思路及应用实践。以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指标为出发点,综合考虑科普教育、参与互动及示范展示等功能需求,进行整体景观提升及整个地块的水环境、水生态系统的构建。 在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基本特征不变的前提下,对场地进行整体梳理。将道路雨水引入两侧绿地,利用生物滞留设施进行滞蓄、渗透及净化处理,并与绿地内原有水体联通,共同构建一套完整的、重力驱动的雨水消纳净化系统。同时,构建太阳能驱动的水体循环系统、风能驱动的富氧曝气系统、生物能驱动的水体净化保质系统、人力提水净化互动展示系统等以自然力驱动的水环境、水生态系统。多系统协同打造可观赏、可游憩、可体验、低维护的海绵城市改造示范段。  相似文献   

12.
无锡市城北污水处理厂是太湖流域较早建设的复合型人工湿地提标处理示范工程,已稳定运行了3 a多。介绍该厂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工程设计参数和基质植物配置情况。对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系统实际运行数据进行分析,表明该工艺运行稳定可靠,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排放标准,CODCr、NH3-N、TN和TP去除率分别为27.5%、42.5%、20.4%和29.4%。探讨了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植物选择不合理、处理效果受进水水质影响较大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人工湿地系统的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新塘镇排水系统为例,结合广州市建设国家新型智慧城市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新塘镇市政排水系统智慧化建设的需求,介绍了智慧水务在污水管网系统“挤外水、提浓度”以及在雨水系统防洪排涝预测中的应用。对污水管网系统管道水位、水质、流量和外水入侵情况进行在线实时监测,对提升污水厂运行效能有较大裨益,对雨水系统易涝点和外江水位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构建城市内涝风险预警体系,避免灾害发生,从而实现排水管网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智能化、专业化和精细化。  相似文献   

14.
城市水系统具有“自然-社会”二元特性,包含了自然水循环与社会水循环。近年来,我国在水务工程建设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前瞻性、生态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探讨生态智慧导向下水务系统顶层设计与关键技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的智慧水务平台,包含智慧供水、智慧污水、智慧排水防涝与智慧海绵城市,改进城市水系统在前瞻性、生态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等方面的短板,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水环境质量,提供水安全保障、恢复水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各城市频频面临的城市内涝问题、黑臭水体问题,国家对于海绵城市建设、防洪排涝管控、黑臭水体整治、污水提质增效工作也愈加重视。针对目前城市水系统规划,分析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同时,以目标为导向,注重城市水系统规划。并从顶层设计角度考虑如何避免城市水系统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水系统规划控制策略,对之后的水系统规划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安徽省池州市赵圩黑臭水体,提出多技术综合运用的技术方案,采用"外源减排、内源清淤、水质净化、生态恢复"为主体技术路线,系统运用控源截污、海绵化改造、底泥清淤、增强水动力、生态修复等技术措施治理赵圩黑臭水体,通过定量计算验证整治后基本消除了外源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工程投入运行后赵圩已基本消除水体黑臭,水生态恢复,实现长治久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江苏武进为江苏省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为系统推进全区海绵城市建设,武进编制了《武进区海绵城市综合规划》及几个示范片区的系统建设方案,针对区域内存在的“四水”尤其是水安全问题重点梳理,并基于Mike urban构建模型,在雨水管网排水能力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管网、河道及地形三者耦合,对30 a一遇设计降雨工况下内涝风险进行了模拟和评估,制定了“围+排+蓄”相结合的防洪排涝策略。同时,以行政中心试点片区为例,结合老城区海绵改造,通过源头减排、排水管渠、排涝除险、应急管理等措施,全面实现该区域“3~5a一遇不积水,20 a一遇不内涝 ”的总体目标 。  相似文献   

18.
为更好地保护公路沿线水体环境,对公路运营产生的沿线水资源影响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公路运营可能影响路域水文水系,路面径流的主要污染物为SS和COD,使用融雪剂会引起周边水体氯离子升高,沿线设施污水达标排放率和中水回用率有待提高.结合公路运营期水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进展,归纳提出:径流净化技术向功能多元化方向发展,除很好地实现径流净化基本功能外,生态边沟和调节池与人工湿地串联技术具有一定的景观美化效果,生态种植槽能将净化后的雨水储存,待缺水时再利用,径流监控与应急处理系统可实现危化品泄露事故应急功能;使用环境友好型融雪剂能有效降低对路面基础设施的腐蚀,减轻对路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沿线设施污水处理领域,人工湿地和土壤渗滤技术在南方地区具有推广价值,组合处理技术在北方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16年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上海市在试点区域选择上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聚焦上海排水标准偏低、初期雨水污染、内涝防治严峻等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临港地区为试点区,将试点区域分成7类示范区,明确各分区重点示范内容和方向,并因地制宜科学选择25项适用技术集成于15个项目包,全面示范"源头削减、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技术路线,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示范性。  相似文献   

20.
以成都市简州新城核心起步区的龙马湖作为主要对象,辅以府南河的综合治理成效,介绍“管”、“治”、“防”措施,提升水体自净能力。通过水生态、水环境系统的构建,湖区水质长期保持Ⅱ类水标准,超出设计Ⅲ类水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