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优化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和开行频率应同时考虑旅客需求和运输企业效益,出发时段选择则是影响旅客需求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本文针对一条高速铁路客运走廊,研究基于时段偏好的列车停站和频率优化问题.分析了影响旅客出发时段偏好的2个主要因素,吸引度与排斥度.据此构建了高铁旅客出行阻抗函数,建立了一个双层规划模型,上层规划是以运营成本最小为目标的混合0-1规划模型,用于确定列车的停站和开行频率方案;下层规划是基于Wardrop用户平衡规则的客流分配模型,用于计算旅客在上层决策的停站和频率方案上的流量分配.根据模型特点设计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启发式方法,以兰西高铁走廊为背景实际求解了列车停站方案和开行频率,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对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线路多编组问题的背景进行描述,分析并建立多编组车辆开行方案模型,运用带有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对车辆开行方案进行求解。结果表明,相比于单一的编组开行方案,在地下物流系统中使用多编组车辆开行方案可提高发车频率、节省货物等待时间、降低运营成本,也有利于运输能力在各时段的均衡分配。  相似文献   

3.
针对近年来私人小汽车接送学生日益普遍,使得学校周边交通状况日益恶化的问题,以北京西部城郊的6所小学和6所中学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了中小学出行特征及学生家长对校车开行的需求及意见.在此基础上,从管理方案、人员及资金、法律监管、线路规划方面设计了校车开行方案.  相似文献   

4.
冯亚成 《世界桥梁》2011,(2):15-17,42
高速铁路桥梁多采用静定结构,设计比较简单,但其中的支座系统由于与道床、钢轨相互作用,构造较为复杂.根据高速铁路桥梁支座系统的特殊要求,总结高速铁路桥梁可能采用的支座布置方案及支座类型,并结合工程实例对中国台湾高速铁路中连续梁桥的支座系统及抗震支座系统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铁路部门服务质量和铁路旅客出行体验, 并制定可满足旅客需求多元化的旅客列车开行方案, 考虑坐席动态分配对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进行研究。从旅客和铁路运营部门2个角度出发, 分别以旅客动态乘车广义时间最短和铁路收益最大为目标, 以客流守恒、区间通过能力和满足客流需求等为约束建立多目标规划模型。通过Logit模型确定硬座、硬卧、软卧这3类坐席的分担率, 确定列车定员数, 并在求解过程中依据生成的开行方案不断更新3类坐席的分担率以实现3类坐席的动态分配, 直至结果趋于稳定。结合算例采用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求解, 并进行算例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 建立考虑坐席类型动态分配的旅客列车开行方案, 在实现旅客对坐席选择的同时, 铁路旅客服务率提高了3.5%, 铁路部门收益增大了1.5%。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隧道支护参数的计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隧道初期支护安全系数的计算问题,并为高速铁路隧道支护参数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喷锚支护的性能与特点以及现代隧道力学的基本理论,建立初期支护荷载结构模型和对应的安全系数计算方法; 针对时速350 km高速铁路双线隧道提出的3种不同的初期支护方案(无系统锚杆支护、喷锚结合支护和以锚为主的支护方案)展开适应性研究,计算分析不同埋深(400 m和800 m)条件下初期支护的优化参数以及优化后的二次衬砌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后的高铁隧道支护参数建议值,并对优化前后的安全系数进行计算与对比。主要结论如下: 1)提出了采用围岩压力代表值作为荷载结构模型设计荷载的方法,为解决设计中围岩压力不确定的问题提供了思路,且所推荐的围岩压力代表值计算方法具有安全性与经济性; 2)提出了3种初期支护计算模型,可以为初期支护构件的选择与量化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3)提出了时速350 km高速铁路双线隧道初期支护方案及优化后的复合式衬砌设计参数,并明确了不同围岩级别、不同埋深时的承载主体; 4)提出了按照不同埋深进行支护结构参数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列车开行方案的特点和要素,运用多质点模型设计了多列车追踪运行计算模型,讨论了多方案运行仿真中遇到的多种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如单交路情况、多交路情况、交路间的协调控制、不同方案间的平滑过渡等.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仿真系统的总体流程,并通过算例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按照目前高速铁路的相关规定,新建工程与建成后的高速铁路交叉时,原则上应采取新建工程下穿既有高速铁路的建设方案。以下穿净高受限的既有高速铁路桥梁为切入点,采取能够有效降低桥梁高度的中小跨度连续板桥下穿既有高速铁路桥梁。从结构设计、安全评估和施工、运营期间的变形监测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新建桥梁对既有高速铁路桥梁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作为其他同类工程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
何春林  雷莉 《交通科技》2011,(4):106-109
结合贵阳至广州铁路调整为客运专线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从曲线半径、线间距、缓和曲线等3方面,阐述了高速铁路线路设计标准的特点和有关规定;从列车速度及动力响应角度出发,论述了高速铁路对路基、轨道、桥梁、隧道、站场、机车车辆系统及运行管理不同于传统铁路技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智能内饰表面作为智能汽车的关键一部分逐渐成为了大家的关注点,智能内饰是一体化设计,通过电容触摸技术来实现按键功能,为了提高交互感,振动反馈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旨在研究触控传感器和振动反馈解决方案,涵盖了该系统的原理、设计概念以及市场方案对比等,总结出了该方案的研究方向,为智能内饰的新设计提供更多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上海虹桥枢纽道路及市政配套设施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大城市对外综合客运枢纽正由以往简单、单一型向大流量、综合型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如何规划和设计出高效便捷、快速集散的大型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增强城市对外联系和辐射力,同时又不致对城市自身的客运交通系统造成过大的压力,是枢纽规划和设计考虑的重点。该文力求通过对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道路及市政配套设施规划设计方案的介绍,以及对该综合客运枢纽内部的综合交通组织的分析,为国内大型客运枢纽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全国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里程不断增加,综合客运枢纽较少的短板逐渐得到弥补。在此背景下,互通立交、铁路、城市轨道相互影响的情况不断增加。本文结合郑州华夏大道-燕都大道立交相关工程,综合考虑郑机城际铁路、轨道交通17号线、工程建设时序等影响,立足流量预测数据,分别对立交主线形式和具体匝道方案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可行的立交方案。该方案较好地平衡了近远期实施、用地调整、拆迁等方面,为其他同类型立交工程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枢纽机场运营能力短缺问题,提出了空铁联运网络设计对其国内容量进行重新分配。从机场的角度,以最大化旅客盈余为目标,利用遗传算法设计出不同枢纽容量分配及联运高铁线路长度约束下的最佳网络拓扑结构。实例分析表明,与现有高铁线路长度的60%进行联运可释放100万人.次的国内容量,且能达到目前的营运能力,证明以高铁替代或补充现有的支线航班对于释放枢纽机场国内容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席均  孙元广 《隧道建设》2014,34(1):48-52
首先回顾了苏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发展历程,并对2020年规划线网方案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在3,7号线线位调整的基础上,提出了3,5号线在园区段线位互换形成新的3,5号线的方案。通过对方案进行工程实施分析和客流测试对比,认为换位后线网功能优化,新3号线与8号线组合可发挥环线功能,方案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南京南站达到高效便捷、快速集散,提高道路交通对综合枢纽的保障能力,进行道路集疏运系统规划设计是必要的。该文根据南京南站的区位特征和功能定位,结合交通需求分析,按照"以人为本、公交优先、同向进出、全面对接"的规划理念,提出了南京南站综合枢纽道路集疏运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案以及交通组织设计,包括快速环线工程、高架联络道工程,为国内大型客运枢纽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运营协调性评价是衡量城轨交通网络系统运营组织效率的重要途径。从网络系统整体、客流、运营计划、换乘枢纽等多个方面分析影响协调性的关键要素,建立网络化运营综合协调的评价体系。应用模糊评价策略,针对指标类型及特点,对轨道交通网络实例利用系统生成的协调方案评判,分析不同运营条件下改善协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和日均客流趋于稳定,常规地面公交客流逐年下降,影响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稳定和增长。研究上海市公共交通现状需求和城市发展规划要求,明确中运量系统对于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层级,提升公交吸引力和服务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城市发展水平和公共交通需求不同,针对上海市主城区和外围城镇圈,提出了中运量系统的功能定位、规划原则和推荐制式。  相似文献   

18.
快速公交具有速度快、容量大、建设周期短、造价低等优点,国内许多城市已经建成,或正在考虑建设快速公交。回顾了常州市快速公交系统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快速公交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的功能与定位,指出快速公交与轨道交通是相互补充的,快速公交可以作为轨道交通的延伸、补充和过渡。分析了快速公交系统的运营效果,快速公交在支持城市发展、优化居民出行方式结构、改善居民出行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最后,总结了快速公交系统规划设计和运营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并指出一个成功的快速公交系统需要系统化的思路,从规划设计、选线到运营组织与运行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何正强 《交通科技》2012,(2):119-122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分向客流预测数据是各出入口通道设计的重要依据,目前适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分向客流预测研究工作开展并不多.文中以车站所属的线路客流预测数据为基础,根据车站周边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情况,采用“逐层分解”法预测各个出入口通过客流量,并研究了全日小时及高峰小时内部的波动系数,通过广州市轨道交通13号线鱼珠站分向客流预测研究证明,预测方法是合理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国客货混行的高速公路,从服役性能、交通安全、运行效率、出行质量等角度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论证了高速公路客货系统分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界定了其基本内涵和技术外延,提出了客运高速、货运高速和客运货运混行的中国未来高速公路三大系统及其智慧运行模式,顺应成为面向未来的新一代高速公路系统。结合5G、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将传统客货混行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升级为客货分置的新型基础设施,由此构建具有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客运高速、货运高速系统,有助于优化建设成本和投资,更有助于实现高速公路系统智慧化,提升运行效率和交通安全水平,改善出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