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武广客运专线软基处理措施与工后沉降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武广客运专线软土及松软土地基分布较广,层位差异较大,为满足高速铁路路基工后沉降不大于2 cm的要求,拟用桩板结构、钢筋混凝土桩网结构、CFG桩复合地基对深厚软土地基进行加固.该文结合不同工程措施进行沉降计算和分析,得出处理后路基的工后沉降,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砂桩处理软土地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砂桩处理软土地基的加固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试验表明,砂桩处理类似条件的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可以满足小于5 cm工后沉降的要求。荷载稳定后的桩土应力比平均值为1.2~2.3,砂桩地基土工格栅的发挥强度约为其极限抗拉强度的30%。  相似文献   

3.
真空预压法是处理软土地基行之有效的处置方法之一。为了更好地研究软土路基沉降规律及工后沉降控制,针对南京河西恒河路软土路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目标工程软土路基进行的沉降监测数据表明监测段日均沉降小于0.5~1 mm/d,软土路基沉降趋于稳定。介绍两种不同的工后沉降预测方法,并运用该两种预测方法对目标路段进行工后沉降预测计算。两种预测方法计算结果相差很小,均能较为准确地对实际工程中的工后沉降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4.
高标准铁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适宜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秦沈客运专线软土地基沉降控制试验成果及工后沉降动态观测数据为依据,适当考虑当地的土性参数,对不同地基处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各地基处理方式应用于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加固的适宜性,结合秦沈线软土路段路基设计的成功经验,探讨如何进行高标准铁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案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5.
吴小娟 《路基工程》2014,(6):168-171
以萧甬铁路绍兴东站及货场迁建工程,采用薄壁筒桩对铁路软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为例,介绍了筒桩的设计和施工工艺,并对已施工的薄壁筒桩路基进行沉降观测。结果表明,薄壁筒桩能有效地控制铁路软土路基的工后沉降。  相似文献   

6.
以广东潮汕环线高速公路西胪互通A匝道桥桥台软基处理为依托,对挤扩支盘桩地基加固开展了承载力验算、施工质量检测及路基沉降观测。结果表明:挤扩支盘桩地基处理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设计方案合理,检测结果显示桩身完整性较好,施工质量满足要求,路基沉降量和差异沉降量均不大,约90%沉降量发生在施工过程中,路基沉降及工后沉降满足桥路过渡段沉降的要求,路基处于稳定状态,挤扩支盘桩的加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高速铁路对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无碴轨道对桥路、隧路过渡段差异沉降限为5 mm,一般路基地段工后沉降限为15 mm.因此,我国不少在建客运专线需要采取措施对地基进行处理,以有效控制地基沉降.在深厚土层地基上修筑无碴轨道,现行地基处理措施主要为CFG桩、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及路基桩板结构.文中分析了各种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沉降的计算方法.提出当应用CFG桩和预应力管桩处理深厚土层地基时,结合采用筏板结构,更能发挥CFG桩和预应力管桩的承载力和有效控制沉降;深厚土层地基处理后计算沉降应进行修正,其修正系数:CFG桩地基处理复合模量法为0.2左右,管桩地基处理桩基法为0.2~0.4.  相似文献   

8.
依托广东某高速公路工程,对3条试验段路基进行现场原位观测,探究袋装砂井、素砼桩和预应力高强砼(PHC)管桩处理软土地基的效果。结果表明,PHC管桩加固软土地基后的沉降量比素砼桩和袋装砂井处理后的小得多,满足快速施工要求,能控制软土地基沉降。  相似文献   

9.
李盼 《路基工程》2024,(1):80-86
依托郑徐客运专线兰考南站路基工程螺杆桩复合地基项目,通过试桩和桩身质量检测,总结黄淮冲积平原地区螺杆桩关键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同时对螺杆桩承载力特性及复合地基进行工后沉降分析。结果表明:黄淮冲积平原地区粉质黏土、粉砂、细砂、圆砾土土层中可以形成螺杆桩螺纹段桩身,成桩质量良好;螺杆桩单桩承载力和复合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该地区同等条件下,螺杆桩极限承载力较普通灌注桩提高约24%;复合地基沉降主要发生在填筑期;双曲线法预测得出三个观测断面工后沉降量均小于15 mm,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相似文献   

10.
娄霜 《路基工程》2014,(3):179-183
针对某客运专线铁路软土地基分布广、厚度大和地基处理方式多样的特点,为保证路基工后沉降和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开展了超载预压现场试验,结合现场观测数据,采用广义开尔文流变模型进行地基参数反演,并进行铺轨施工数值模拟研究和工后沉降预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数值反演得到的地基参数合理可靠,经过三个月的堆载预压,工后沉降量较未堆载预压工况显著减小。路基填筑完成后的静置时间、堆载预压高度、预压时间对于工后沉降有显著影响,静置时间越长,其工后沉降量越小,增加堆载预压高度、预压时间均可以在短时间内加速地基固结沉降,减小工后  相似文献   

11.
佛开高速公路拓宽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是软基路堤的地基处理和拼接。通过试验段工程进行了路基拼接和拓宽时,不同复合地基处理方法的原型试验,研究表明,搅拌桩地基下卧层的单位压缩量小于素混凝土桩地基,拓宽路基断面的最大沉降和最大沉降速率出现在素混凝土桩加固区;老路对拓宽路堤的荷载反应敏感,老路最大沉降速率出现在拓宽路堤荷载施加完成之后;拓宽路基具有比较小的工后沉降,所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和路基拼接方法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王超 《路基工程》2019,(6):128-133
针对CFG桩加固铁路软弱地基的效果和变形特性,运用Midas数值分析软件建立二维全断面双线路基模型,分别对施工期地基加固前和加固后6种工况下的竖向位移进行计算。以地基沉降值、路堤沉降值和工后沉降值作为分析指标,说明了CFG桩加固软弱地基的优越性。由于梯形路基附加应力分布不同,沿路基宽度方向地基表面沉降呈“中心大两边小”的不均匀现象。地基压缩层和路堤填料层是地基加固前路基结构的变形关键区,路堤填料层是地基加固后路基结构的变形关键区。桩土之间由于力的分配不平衡存在差异沉降,桩-砂石垫层之间存在最大剪切应变。  相似文献   

13.
以福建漳州港尾铁路复合地基处理工程为背景,探讨了桩间距和桩长对路基路堤边坡稳定和工后沉降的影响,分析了桩间距不变、长短桩结合设置工况下路基稳定系数、复合地基承载力、工后沉降的变化情况,以寻求最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案。结果表明:国铁Ⅱ级铁路采用长短桩结合设置的多向水泥搅拌桩加固处理软土地基的方案合理、可行,且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14.
桩基后压浆工艺是成桩时在桩身桩端预置压浆管路和压浆装置,待桩身达到一定强度后,通过压浆管路,采用高压注浆泵压注的浆液对桩端沉渣及桩侧泥皮进行固化,提高桩的承载力,减少沉降量,达到提高桩身质量的目的。目前,通过后压浆工艺提高桥梁桩基承载力在高速铁路领域尚鲜有应用。京沈高铁顺义特大桥#189,#190墩地处岩溶地区,原设计桩长需穿越大量溶洞区域,施工难度剧增,投资成本巨大,现通过桩基后压浆工艺,缩短桩长,提高了基桩承载力。现场静载试验证明:后压浆能够显著提高基桩承载力,减少沉降量,既能在京沈高铁沿线岩溶地区进行应用,又使桩基避开溶洞区域,降低施工难度。  相似文献   

15.
以某高速铁路路基上跨城市地铁为背景,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手段,分析采用轻质混凝土与传统A,B组填料填筑路基和不同软基加固措施对下伏地铁以及高铁路基沉降的影响。通过计算分析,提出了轻质混凝土填筑路基+水泥搅拌桩软基加固技术方案,并对水泥搅拌桩设计参数给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罗军  李建国 《路基工程》2023,(2):136-141
某高铁车站分布有深厚淤泥及淤泥质砂,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及强度低的特点,处理规模巨大,不仅要控制路基工后沉降,而且要消除砂土液化。采用CFG桩联合预应力管桩的加固方案,但试桩表明,CFG桩在深厚淤泥中的成桩质量不佳,遂将CFG桩变更为预应力管桩。预应力管桩现场试桩及沉降监测表明,成桩质量良好,处理后地基承载力和沉降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7.
运用Plaxis 3D Foundation有限元软件,分析了路堤偏载作用下,某软土地区城际铁路线桥梁桩基的受力变形。结果表明:桩基设计偏于不安全,建议软土路基处理措施穿透软土层,增设斜桩、增加横向桩排数、设置群桩基础保护帷幕桩墙及高压旋喷桩维护墙等结构,并加强施工和运营阶段桥梁和路堤结构的变形沉降监测。  相似文献   

18.
我国铁路建设中广泛使用桩网复合地基这种地基处理型式。桩网复合地基就是以桩作为竖向增强体,以网作为水平增强体的联合型复合地基。以厦深铁路潮汕车站的深厚软土地基处理项目为例,采用有限差分数值计算软件FLAC3D,建立FLAC3D三维数值模型,对潮汕车站软土地基上的路堤填筑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设置不同桩间距、不同桩帽尺寸对比分析了桩网复合地基沉降规律。为施工期间的沉降预测及控制工后沉降提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甘兴旺 《路基工程》2013,(1):141-143
以津保铁路DK55~DK67段水泥砂浆桩加固处理软基工程为例,叙述了水泥砂浆桩工艺试验、施工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等,总结了施工质量检测及控制要点。现场检测结果表明,水泥砂浆桩成桩强度高,加固软土地基后地基承载力提高,加固效果好,能满足200~250 km/h铁路客运专线和客货共线铁路地基加固处理要求。  相似文献   

20.
周军伟 《路基工程》2022,(3):205-208
贵南高铁某段路基下伏基底岩层具有强膨胀性,采用非埋式桩板结构以解决膨胀岩(土)地基浸水后膨胀上拱及路堤荷载作用下的沉降问题。实测结果表明:工后432天内最大下沉值为2.96 mm,最大上升值为4.03 mm,完全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