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高我国城市对外交通中客运多方式协同运行效率,优化客运资源配置,依托人口迁徙大数据,建立量化分析城市对外交通客运方式优势出行距离的方法. 提出用绝对优势出行距离和相对优势出行距离来表征优势出行距离,分别构建城市对外客运方式的绝对优势出行距离模型和相对优势出行距离模型;利用人口迁徙大数据,绘制基于出行距离的客运方式分担率曲线,对优势出行距离模型进行求解. 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对外交通中公路、铁路、航空客运方式的绝对优势出行距离分别为[8, 119] km、[119, 1 594] km和[1 594, 3 000] km,相对优势距离分别为[8, 463] km、[318, 983] km和[2 477, 3 000] km.  相似文献   

2.
通过成都-武汉既有线出行旅客的问卷调查,以及样本数据的归纳分析,对旅客客运产品选择行为特征进行描述.基于随机效用最大化理论,以乘车方式与客运产品作为选择肢,旅客主体、出行特性及列车服务特性的各项指标作为效用变量,构建了乘车方式位于上层、客运产品位于下层的Nested Logit 模型.模型的上下层参数标定结果表明,旅客的收入状况、出行目的、出行距离、列车票价及运行时间对其乘车方案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旅客的年龄、出行费用来源、收入状况、出行距离,以及列车票价、运行时间对其客运产品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模型能较为准确地反映铁路客运产品的实际需求,从而为其合理设计与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肖刚  任其亮 《交通标准化》2010,(20):115-117
居民出行方式是影响城市客运结构的关键因素,在分析重庆市主城区居民出行方式的现状结构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重庆市2007年、2010年、2020年主城区居民出行结构比率进行调查和预测,能为研究重庆主城区客运结构乃至城市交通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由于旅游主管部门与交通主管部门管理脱离,郊区现有公交主要是联系新城与各乡镇的城乡公交,较少考虑旅游客运的出行特征.本文从游客出行需求角度出发,以游客旅游出行全过程为主线,系统地研究郊区旅游客运线路的运营与管理.依据游客的出行需求,提出旅游客运线路规划和旅游线路换乘设计原则.针对旅游旺季高峰时段,提出线路的运营组织方案和车辆调度方案.从旅游车辆运力配置、票价制定、明确主管部门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温馨  陈龙 《交通与运输》2020,36(1):84-87
针对现有廊道识别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融合多源数据精确识别公交客运廊道的方法,对城市既有公交客运走廊起讫点进行准确识别。首先,通过手机信令数据刻画居民的全方式出行规律,从公交IC和GPS数据中提取居民的现状公交出行链;其次,构建公交客运廊道判别模型,利用需求客流因子和供给客流因子对城市公交客运走廊的客流集聚效应进行量化分析;最后,以融合了多源数据的总客流因子为判断标准,锁定公交客运廊道的最佳起讫点。研究表明:采用多源数据可以实现对乘客出行特征的精准描述,以此得出的廊道判别结果较常规判断方法更贴近乘客实际出行需求,可为城市客运走廊战略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农村客运网络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乡村道路发展迅速,特别是交通部开展的“村村通”工程,大力发展农村客运网络化,加快农村客运市场的发展,为农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农民足不出村便可以乘坐客车出行,大大改善了以前农民出行难的历史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然而,虽然农村客运如雨后春笋般  相似文献   

7.
正建立基于出行移动效率的乘客导向综合客运枢纽规划设计体系综合客运枢纽发展要进一步明确目标,构建以服务乘客为导向的综合交通客运换乘枢纽系统,消除各个换乘环节的障碍,满足乘客移动的便捷、高效、及时和安全性,提升全出行链人移动的效率,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和分担  相似文献   

8.
针对学生群体出行计划性强、组织性好、客流高度集中的特点,基于B/S体系结构、Ajax等技术,并运用BP神经网络客流预测模型,开发出校园公路客运订票系统。通过该订票系统,可以实现学生客运车票的订购,并且学校管理部门能够查询学生出行的实时数据,便于学校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学生出行动态,实现学校对学生安全出行及外出集中实习教学的管理。客运部门应用本系统可及时处理学生客流所引发的客流高峰问题,并通过对学生订票信息数据的挖掘和预测分析,可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应用该订票系统对客运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预测数据与实际客运量误差较小,系统可提供较准确的客运信息。  相似文献   

9.
研究我国客运专线建成后,城际间旅客出行广义费用及各客运产品的分担率.选择经济性、快速性、方便性、舒适性和安全性为衡量指标,建立各运输产品广义费用函数,根据旅客出行意愿调查结果,对广义费用进行模糊评价,从而预测得到各运输产品分担率.最后对北京至石家庄客运通道各种客运产品的分担率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0.
居民公交出行特征和出行决策心理的分析作为公交客运系统现状分析的一部分,为公交客运系统的规划提供了依据,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公路客运已无法满足城市毗邻区的城际出行需求.在分析广佛城际道路客运存在的5个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其发展趋势与目标.从客运线网架构、枢纽布局方案、公路客运公交化选择模型和经营模式改革四方面,提出基于公路客运公交化的广佛城际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票价直接影响乘客出行方式选择和城市客运结构.在比较交通方式相对优势度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城市综合交通乘客出行时间最少,整体系统结构优化为目标,构建了城市客运系统整体出行时间最小的双层规划模型,并进行算例分析,验证模型的可操作性.算例表明,调整城市轨道交通票价情况下,随着票价降低,选择城市公共汽车和私人小汽车出行客流转移到城市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逐步增加,整个系统广义出行成本降低,系统总出行时间减少.城市客运系统结构中各交通方式优势的发挥受票价影响,在城市轨道交通票价制定时,应优先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以增强客流分担率,最大可能发挥其运能大和系统出行时间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选择如何出行是进行出行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提高道路交通准确预测程度,实现道路交通资源合理分配、城市交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则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主要对京沪两地影响客运通道出行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MNL模型。经检验该模型精度很高,能够有效地预测京沪客运通道各交通方式的分担率。  相似文献   

14.
为保证公路客运继续受到旅客的青睐及其市场份额,以北京市公路客运为背景,通过对其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布局特征及客流特征,得出影响公路客运未来发展的因素;然后以旅客的需求为出发点,应用经济学中的Kano模型,并结合模糊聚类方法建立模型,对影响旅客出行需求因素的重要度进行排序;最后得出在旅客出行需求中,公路客运以其点对点直达占据绝对优势,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为公路客运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城市客运交通结构调查与研究是合理规划交通出行方式、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和制定交通政策的重要环节。首先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出行调查,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出西安市出行方式结构比例,与2000年居民出行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交通结构比例的变化和影响变化的因素。根据客运交通结构的实际,结合西安的城市建设、交通现状及道路条件,提出以TOD模式为主导,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积极发展自行车交通的建议,合理分布客运交通结构。尤其是通过设立公共自行车以及自行车与公共交通设施的衔接,充分发挥自行车交通的功能,带动整个城市交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书红 《交通标准化》2006,(10):211-214
县级中小城镇客运交通发展只有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基础设施完善化、出行方式合理化、运输管理科学化等要求后.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传统公路客运已无法满足城市毗邻区的城际出行需求。在分析广佛城际道路客运存在的5个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其发展趋势与目标。从客运线网架构、枢纽布局方案、公路客运公交化选择模型和经营模式改革四方面,提出基于公路客运公交化的广佛城际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正本刊讯:6月29日,由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城市客运分会(以下简称城市客运分会)主办的"提高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促进市民绿色出行"交流研讨会在广州成功召开,来自全国57家公交企业运营主管领导、各省公交协会主要领导、大专院校学者、行业专家等160余人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9.
郭华  袁倩倩 《城市交通》2010,8(2):55-60
为了满足客运综合交通枢纽各种交通方式的出行需求,确保实现枢纽的交通功能,须对其进行良好的外部交通组织设计。以北京市北苑客运交通枢纽为例,通过研究其功能定位和各种交通方式的出行特征,利用现状和规划路网条件,将交通组织与枢纽建设规模、枢纽规划用地布局、建筑布局相融合,提出了"枢纽优先、公交优先"、"车、人分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一体化"的枢纽外部交通组织方案,以有效保障枢纽外部人、车出行的需求。最后总结了客运交通枢纽外部交通组织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便应运而生,亟需新的城乡客运组织与管理体制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结合湖南省永兴县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对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分析了永兴县城乡客运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为城乡客运一体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