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根据模态分析原理,阐述了结构应变模态的特点及测试方法,建立了微型汽车驱动桥桥壳的动态向应模态模型,根据此模型,可计算出任意载荷条件下结构的应变响应,准定疲劳危险点,进而可进行结构疲劳分析的计算机模拟。  相似文献   

2.
应变模态相比其他模态参数对损伤有更高的敏感性,基于应变模态的损伤识别方法能够对局部损伤进行有效的识别,如何利用应变模态对桥梁结构进行准确而又全面的损伤识别(尤其是损伤定量)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该文总结了近些年来基于应变模态的多种识别方法并分析了其特点,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应变对局部损伤的敏感特性,引入应变模态法,通过比较完好桥梁和损伤桥梁的应变模态变化,即可判断桥梁损伤的位置和程度。首先在理论上给出了应变与振动模态之间的详细表达式;然后基于大型通用商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金属模型桥梁进行数值仿真模拟以及识别试验、数据分析;最后,应用应变模态法对厦门市石鼓山立交桥进行现场损伤识别,得到了该桥梁的服役状态,为桥梁质量评估和维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桥梁挠度监测过程中精度不足,应用范围局限于小跨度桥梁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应变模态的动应变识别方式。通过动应变互相关函数求得振动梁结构的应变模态振型,利用应变—位移转化关系获得结构的位移模态振型,进而获得应变模型的位移模态坐标。将位移坐标与位移模态振型进行关系叠加获取整个梁结构的动应变实时曲线。以天津外环津静收费站高速路段简支梁段为对象,对动应变识别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脉冲激励作用下,动挠度识别法能够有效控制不同位置节点动挠度误差持在7%的误差范围内,在移动荷载下的梁结构动挠度识别最大误差在2%以内,满足工程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5.
项长生  施昊  杨睿 《公路》2023,(3):143-150
针对服役中的中小型梁桥因环境和材料因素影响易发生损伤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模态应变能、频率和信息熵的桥梁损伤识别的方法。该方法首先提取出桥梁的模态参数,通过公式得出模态频率应变能熵,对梁进行单点和多点损伤定位分析。其次,利用混沌tent映射,优化麻雀搜索算法的权阈值,调整寻优能力,并且将麻雀搜索算法(SSA)和混沌优化过后的麻雀搜索算法(Tent—SSA)分别优化BP神经网络。最后,将熵值变化率作为输入数据放进神经网络中训练,输出简支梁桥的损伤程度,做出定量对比分析。使用有限元软件进行算例分析的结果表明,模态频率应变能熵能精确定位损伤的位置,对损伤的敏感度较强,解决了识别过程中的非线性问题;同时,优化过后的BP神经网络对损伤识别的准确率更高,预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简支梁桥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软件对其进行损伤模拟。获取了简支梁在2种工况下,不同损伤程度的,1—3阶应变模态曲线。应变模态曲线会在损伤处出现尖峰,而且损伤程度越大,尖峰越突出,这是应变模态曲线对损伤程度最直观的反映。本文中对尖峰突起程度进行定量描述,并最终得出判定损伤程度的定量表达式。  相似文献   

7.
该文运用动力识别指标——柔度法和模态应变法分别对某五跨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桥的损伤识别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法的识别效果,结果表明:对于连续组合箱梁结构,柔度差法比模态应变能法的识别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随着轻量化技术的发展,对载货车干燥器支架进行轻量化设计。针对轻量化方案试验开裂,采用模态应变能法识别薄弱位置,经改善设计,轻量化干燥器支架通过了整车可靠性试验。文章首次提出一种基于常规分析与模态应变能法相结合的轻量化支架分析方法,提高了产品可靠耐久性。  相似文献   

9.
以润扬大桥斜拉桥的扁平钢箱梁结构为分析对象,采用子结构方法将扁平钢箱梁结构的整体尺度动力特性和细节尺度构件损伤相互衔接实现多尺度损伤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模态曲率、模态应变能、模态柔度和斜拉索索力等4类结构损伤定位指标的抗噪声干扰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模态应变能和模态柔度对于扁平钢箱梁结构损伤定位具有较好的互补性,将其相结合对扁平钢箱梁主跨和边跨的损伤识别具有较好的抗噪声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小损伤识别是结构健康监测中重要且难以解决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基于固有频率和位移模态的l1正则化模型存在位移模态对小损伤不敏感和l1正则项不能准确地刻画结构损伤稀疏性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一种基于固有频率和应变模态加权lp(0p(01正则化模型,所提出模型的抗噪能力更强;并且在相同噪声水平下,所提出模型的损伤识别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1.
杭州湾跨海大桥监测系统中应变传感器的优化布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传感器优化布点问题是大桥监测系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针对在建的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之一———杭州湾跨海大桥,对健康与安全监测系统中应变传感器的优化布点问题进行了研究,该文主要通过基于结构应变模态得到的广义应变能密度对桥梁应变传感器布点进行分析,并且综合考虑实际测试的情况,结合恒载作用下结构的应变情况,得出大桥应变传感器的布点,实现结构状态信息的最优采集。  相似文献   

12.
解幸幸  薛河  苏清祖 《汽车工程》2005,27(5):619-622,630
以汽车点焊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合理建立点焊结构的有限元离散模型和力学模型,系统分析了点焊搭接剪切拉伸试样在不同载荷下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以及应力应变与结构、载荷间的对应关系,获得了理想的数值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3.
武雪原  夏勇  周青 《汽车技术》2006,50(Z1):19-22
在汽车碰撞模拟过程中,材料的应变率效应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和应用,要求更全面地认识材料应变率效应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情况。本文选择具有应变率效应的材料以及薄壁方形管件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分析验证了材料应变率效应的引入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冲击载荷下的方管典型区域的有效塑性应变及塑性应变率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4.
刘宏涛 《时代汽车》2022,(2):123-126
为避免车身刚度设计出现突变或不连续的情况,本文探究了均匀应变能密度法在车身结构刚度设计的应用.首先,对车身关键区域进行划分,分析不同加载工况下车身结构不同区域的应变能密度,并获取其承载系数;其次,根据承载系数的大小对重点关注区域进行刚度调整;最后,基于均匀应变能密度设计准则进行结构更改,调整刚度,使得整体结构刚度均匀连...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车辆-行人小腿碰撞模型,在考虑和不考虑泡沫应变率效应的条件下进行了车辆保险杠与行人小腿的碰撞模拟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通过对小腿加速度、弯曲角、剪切位移3个性能参数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泡沫应变率对行人小腿碰撞性能影响较大,因此在实际分析中必须考虑泡沫材料的应变率效应.  相似文献   

16.
点焊结构应力应变场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河 《汽车技术》2002,(10):33-35
采用ANSYS数值模拟软件,对点焊结构焊点附近的应力应变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点焊接头中应力和应变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焊核中心的应力比较小,高应力区主要存在于热影响区内,即点焊接头热影响区附近是易于产生破坏的主要区域,且应力发展趋势是从母材贴合面与焊核交界线向外扩展。模拟分析试样变形状况与试验室点焊结构剪切拉伸疲劳试样的变形形状基本吻合,说明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试验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朱虹  张巍  高俊启 《公路交通科技》2006,23(10):75-78,82
以单模光纤测量AFRP索的应变为例,对BOTDR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用于检测桥梁体外FRP拉索应力(应变)的可行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单根索的循环张拉试验表明,50次循环后BOTDR所得应变与位移计所得应变的相关系数仍迭0.998。体外预应力T形截面桥梁模型受弯试验中,BOTDR对体外四折线形预应力AFRP拉索应变的测量结果与应变计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基本在5%以内。研究表明,紧套单模光纤柔软纤细,粘贴工艺简单,能准确地测得被测索的应变。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动荷载作用下公路钢桥涂装层与基体间的协同变形和破坏机制,开发了钢结构涂装层试件的动荷载试验系统,研究了疲劳荷载作用下涂层的破坏模式、附着力、弹性厚度、应变等随循环加载次数的发展规律。结合涂层破坏模式和发展规律,构建了涂层疲劳累积损伤度的计算模型,提出了基于损伤度的涂层破坏分级方法,并结合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疲劳荷载将引起涂层的附着力下降、弹性厚度降低和应变松弛,进而导致涂层出现附着破坏、内聚破坏及其组合。涂层附着损伤度是涂层损伤的主要因素,且随加载次数持续增大,当加载次数较大时内聚损伤贡献突出。试验涂装体系在22万次应力循环后附着损伤度最大为0.34,内聚损伤度最大为0.27,总损伤度达0.61,属于严重损伤。提出的损伤度模型及破坏分级方法与试验规律吻合良好,可应用于公路钢桥涂装层受动荷载作用下的寿命预测。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电阻应变测量方法和DC—1电动谐振试验装置研究了轴颈空心对6100球铁曲轴弯曲静强度和疲劳极限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空心结构可使曲轴的弯曲静强度提高6%~15%,疲劳极限提高4%~8%,零件质量减轻4~5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