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陆刚 《汽车情报》2004,(36):7-11
目前我国进口原油中有30%被汽车消耗,截至8月底,我国石油进口量达7600万吨,预计到年底将达到1.2~1.4亿吨,预计到2020石油需求量将达到4亿吨,而我国石油产量只有1.6~1.7亿吨左右。与此同时,到2003年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400万辆,  相似文献   

2.
刊中报     
《实用汽车技术》2006,(3):46-47
2005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超过3000万辆 "十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迅猛发展。 2004年,保有量由2003年1608,91万辆增加到 2404年的2693.91万辆。2005年,我国国产汽车销售量达到575万辆,全年进口15万辆,减去报废的汽车,预计将增净300多万辆,首次超过3000万辆,比"九五"末的2000年净增 1400多万辆。千人拥有汽车大约为24辆,但是  相似文献   

3.
《中华汽摩配》2005,(6):32-34
入世三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翻了一番,来自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4年底,我国对外进出口贸易总额突被185亿美元大关,对外贸易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货物贸易进口连续三年高速增长,2002年全球进口增建是4%,我国是21%;2003年全球是16%,我国是40%,当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三大进口国;今年全球不会超过15%,我国预计与2004年持平也将达40%左右。  相似文献   

4.
入世3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翻了一番,来自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对外进出口贸易总额突被185亿美元大关,对外贸易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货物贸易进口连续3年高速增长,2002年全球进口增速是4%,我国是21%;2003年全球是16%,我国是40%,当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三大进口国;2005年全球不会超过15%,我国预计与2004年持平也将达40%左右。除了货物贸易,  相似文献   

5.
如果要论2005年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是何事?众曰:非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甚至一度有超过每桶75美元的趋势莫属。油价节节攀升,市场供不应求,特别对与中国同为石油进口大国的印度,其原油炼制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世界五百强之一的印度石油公司(Indian Oil Corporation)2005年第一季度显示亏损,预计2006年一季度也难逃相同命运。印度斯坦公司(Hindustan Petroleum Corporation)  相似文献   

6.
2004年中国车市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我国汽车产业在经历了超高速发展期后,将转入快速发展期,预计2004年我国汽车产量将达500万辆以上,特别是轿车需求总量将达240~2 50万辆。展望2004年国内汽车市场,尽管将有50余款新型轿车投放市场,但降价仍将是汽车市场的主旋律;同时2004年又是进口汽车市场的“调整年”和我国汽车实施配额保护政策的最后一年,因此进口车市场变数增大,进口车对国产车的竞争压力开始加大……  相似文献   

7.
颜祥 《世界汽车》2002,(9):16-18
美国是全球性汽车大国,消耗的石油量与排放的温室气体量自然也首屈一指.因此,其燃料政策关系到国家安全、外贸赤字及全球气候.30年来美国为提高汽车的燃料效率经历了坎坷的发展道路,其间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直至当今,燃料效率问题仍是美国政府和社会面临的重大任务.而对于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我国来说,当今已经步入石油大量进口、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的局面.若干年后估计会面临类似美国的问题,前车之鉴堪为我师.  相似文献   

8.
久陵 《轿车情报》2005,(2):28-29
我国2004年进口石油1.2亿吨,比2003年的0.92亿吨又增加了30.8%。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已经达到了34%,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建立一个能源节约型的乘用车产业结构绝非易事,还需要从建立降低能源消耗的运作机制、新能源新技术的运用,以及针对性的立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我国一直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 银行信贷的大幅增加,带来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及公路运输的飞速发展, 也带来了重型商用车市场的井喷式增长。 数据表明, 1998年上半年我国重型车销售量为1万6 507辆, 2002年同期的销售量为14万2 707辆, 预计2003年上半年的销售量为18万2 55  相似文献   

10.
以详实数据阐述2014年1-9月我国进口汽车市场情况,1-9月我国整车(含底盘,下同)进口106.60万辆,同比增长26.0%,延续较快增长势头,去年同期为同比下降6.1%。预计2014年我国进口汽车增速会在10%-15%左右,全年国产汽车销量将达到240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8%左右。  相似文献   

11.
我国石油资源不足,已探明石油储量是33亿吨。2003年我国原油产量1.7亿吨,而消耗石油达2.7亿吨。2003年我国进口原油9000万吨,成品油2000万吨。2004年我国原油将至少进口1.2亿吨,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一进口大国。再加上最近石油价格飚升,已超过55美元/桶,我国必须寻找可再生能源来替代石油,而汽车上近期可应用的是生物燃料。德国已把生物燃料作为中期目标,成为传统燃料的替代燃料,我国也应大力发展生物燃料。  相似文献   

12.
在后石油时代,为了节省石油,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降低发动机的有害排放,针对我国自然条件和能源资源特色,发展代用燃料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而在国外,美国和欧洲正在加快车用替代燃料的进程,欧洲2001年11月制定的替代燃料方案要求到2005年,生物燃料占燃料市场的份额为2%到2010年达到575%,到2020年传统燃料的替代率要达到20%。  相似文献   

13.
李白 《汽车与配件》2003,(44):24-25
受外贸大幅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今年汽车产品进口在幅增加,1~8月汽车商品累计进口金额为106.64亿美元,同比增长83.06%。这不仅超过了WTO协议承诺的2003年92亿美元,而且进口量大于了91.76亿美元的出口金额。轿车前8个月累计进口68379辆,同比增长50.25%;客车累计进口30104比增长1.3%;越野车累计进口辆,累计进口48.09%;载货车累计进口6590辆,同比增长48.83%。  相似文献   

14.
据海关统计 ,2 0 0 3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及其关键件、零部件进口达到创记录的 67亿美元 ,同比增长 114 .5 % ,预计全年可以超过 10 0亿美元。据统计 ,上半年我国进口各类汽车整车 (含成套散件 ) 90 63 8辆 ,金额 2 4.66亿美元 ,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 73 .6%和 95 .9% ;进口汽车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一、燃料乙醇及纤维乙醇燃料2003年在原国家经贸委组织下,有关单位对乙醇汽油的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河南省及黑龙江省完成使用E10(在汽油中加入10%无水变性燃料乙醇)的试点工作,2005年开始在9个省市推广使用E10。当时一部分人士反对使用燃料乙醇的主要理由是,我国粮食并不多,乙醇价格高,国家补贴经济上不合算。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多,分析问题不全面,没有从战略的高度去考虑,产生了不符合国情及世界发展潮流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国家统计局发表的官方数字:2004年,中国的石油消费3亿吨,其中进口1.49亿吨,接近50%;预计2005年石油消费将达到3.54亿吨,进口1.78亿吨:预计到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的60%以上将依靠进口。  相似文献   

17.
醇基燃料是指以甲醇、乙醇为主要基料的、新型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是大气的污染,汽车排放废气已成为城市大气环境的一个主要污染源。开发和利用醇基燃料可以减少我国对进口能源的依赖,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时代汽车》2008,(12):36-36
海关总署10月27日发布消息称,自9月1日国家大幅度调高大排量汽车消费税以来,油耗高的大排量汽车.特别是40L以上排量汽车进13骤然下降.我国进口汽车结构开始向好的方向转变。据中国汽车进口贸易有限公司测算,提高大排量汽车消费税后.30升至4.0升乘用车的进口成本将增加13%左右.40升以上乘用车的进口成本将增加33%。据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我汽车进口呈爆发式增长,同比增长74.06%.从二季度开始出现大幅度回落.前3季度进口了31万辆.同比增长40.3%。预计四季度汽车进口增幅继续下降,全年增幅在30%左右。  相似文献   

19.
一、国产化刻不容缓罗马尼亚ARO系列吉普车是我国进口较早,数量较多,分布面较广的一种越野车。据统计,到1986年底,ARO车在国内的保有量已达25000多辆。根据中罗两国政府贸易协定精神,“七五”期间,我国每年都还将继续进口这种车,截止1990年,扣除部分待报废车辆,ARO车的保有量预计将达到40000多辆。因此,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继续抓紧做好ARO  相似文献   

20.
摩托车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本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更是迅猛异常。目前,摩托车正朝高档化、豪华化、电启动代替脚启动的方向发展。1994年我国的电启动摩托车产量为105万辆,还不包括进口和散件进口组装的电启动摩托车,预计2000年我国生产的电启动摩托车将占年总产量的80%左右,因而摩托车启动电机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