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干,对中国古代士人的影响至深至巨,其中儒家人格理想思想更是古代士人立身行事的准则.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完整而系统地提出士、君子、圣人三部曲的人格理想思想,并以"仁"贯穿其始终,确立了道德在人格理想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儒家乃至于整个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孔子还建构了圣王合一的圣人观,把人格的完善与人民的福祉、社会的进步和天下的太平联系起来,塑造了中国士人关注社群、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中国有没有逻辑"始终是逻辑学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有学者给以肯定的回答,有学者给以否定的回答.同样是以西方的逻辑作为普遍者,既可能导致中国古代无逻辑的虚无主义态度,也可能导致比附法在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中的泛滥.对"中国古代有没有逻辑"这个问题的回答,既应当注意到逻辑的普遍性也不能忽视逻辑的特殊性.忽视或取消逻辑的普遍性,会带来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事实存在的交流进行解释的困难;忽视逻辑的特殊性,则一方面可能导致中国古代没有逻辑的结论,另一方面可能导致比附法的研究模式.中国古代也有关于逻辑的理论,但其系统性及其表现形式并不与西方逻辑学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3.
黄山 《交通标准化》2007,(1):174-175
一、中国 中国公路零公里标志位于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正阳门南侧,用黄铜铸成,东西南北四个铜字,在铜字的内侧是以中国古代表征方向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中国古代四种神兽和篆字东西南北为主体图案,标志的中心有一车轮图案.标志中间的零点采用阿拉伯数字"0"作为原点,围绕零点配以"中国公路零公里点"中英文全称,准确传达了标志含义.标志外环使用64个标志点代表着传统文化中的64个方位,而标志中的放射线背景喻示着中国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截止到2003年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81万km(其中北京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4 359km),四条公路国道主干线基本贯通,实现了"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第一阶段建设目标--"两纵两横三个重要路段"的全部贯通.  相似文献   

4.
安放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地面的中国公路"零公里"标志,整体造型外方内圆,由青铜合金整体铸造而成.该标志以我国古代"四方神"为主创元素设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表征着东西南北方向.  相似文献   

5.
"和而不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重要内容,它的包容性品格鼓励差异性的存在,体现了"异"与"和"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中国古代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和基本规律.设计学视域下,重新解读孔子的文化观念,理解中国古代高度的哲学智慧,并从色彩学视角深入探讨"和合"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造船文化中有"保寿孔"习俗,即在龙骨上挖出小孔,其中放置铜钱或其它祈愿物品,用以祈求航行平安。而欧洲造船业自古罗马时期即有"桅下硬币"风俗,指在桅座上放置硬币等物以祈求幸运。本文对比了中西方古代造船业中放置祈愿物的类型、位置和演变情况,认为两者间的相似之处是因海上长期文化交流所致,保寿孔来源于中国内陆建筑中的"上梁钱"传统,并认为古代中国和欧洲均有在墓葬和建筑物中放置钱币或祈愿物的习惯,这是在海船上放置同类物品的文化基础,而相似的风俗也是促使这种造船文化传播并扩大影响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他对中国古代关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老子哲学中,美是老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并将其与作为最高实体的"道"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对人性自然本真状态的理想追求.老子的美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抽象的思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整体性、含蓄性、自然性和柔弱性,这对以后美学的发展及现代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历史文献为基础,介绍了中国古代水战中出现的部分船舶以及武器装备的隐形设计,以供更为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9.
南海交通史研究若干问题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古代中国人的海洋观念 <释名>云:"海,晦也,其水黑如晦也."古代中国人从陆地望海,觉得海很黑、很深、很有神秘感.人在黑夜里容易疑神疑鬼,白天则不会,晦暗之处容易产生神秘感.中国人最初对海的观念就是海上有仙.从<史记>开始,古书就记载海上有出产不死之药的仙山,名为蓬莱,蓬莱即是仙人居住的地方.魏晋时期,约有六篇有关海的赋,都提到海上有名山、仙人、异兽,所以中国人最早的海洋观念是与"求仙"有关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期欧洲汉学家赫师慎、佩初兹和葛式在国际权威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古代数学的文章.这些文章反映了他们对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认识,也反映了当时欧洲汉学界对中国古代数学成就普遍持有的两种对立态度,一是武断地怀疑某些中国古代数学成就源自域外,认为中国数学劣于西方数学;二是肯定中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并认为中西数学各有其长处和特色,应平等视之,这也是当时西方汉学界的代表态度.  相似文献   

11.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这一时1期统治者的统治策略不断发生变化,至汉武帝时,“忠孝”思想成为中央及地方各种社会活动的准绳,而后“孝”的发展进而滋生了一种陋俗—一薄养犀葬,在“孝”的思想的主宰和薄养厚葬之风气的双重影响下,墓葬艺术得到空前发展,为后世留下了辉煌的艺术财富…汉画像石。它虽然以尽孝为目的,然而却在无意中涵括了秦汉时期的艺术气象,通过画像石的形成和发展轨迹来探寻它与封建“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唐代婚恋传奇是唐代文士根据他们的情爱体验而创作出来的作品,唐代文士作为文本创造者和文本中心操纵着话语权利,他们在构筑两性关系模式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男权主义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来叙事,体现出男权价值和立场;另一方面浸润在唐代开放自由文化氛围中、作为时代精英的知识份子,唐代文士又超出时代观念,追求一种情色相兼、两情和谐的理想两性关系模式,体现出唐代文士对灵性和至情的强烈追求.  相似文献   

13.
通过品析唐代诗歌,阐述了唐代诗人有着浓厚的海洋情结,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唐代“海”字文章做得大而强,海水制盐、珍珠采集、季风航海、海外贸易等在唐诗中都有如实反映;另一方面,唐代诗人由海洋激发的诸多人生感悟,无论积极与消极,唐诗也作了真切的记录.唐代诗人对海洋情有所钟,这首先应归功于时代生活的推动,其次是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在2010年出版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中提出"文化唐"的概念。此概念与传统以朝代史划分文学史不同的是,以文学文化史作为贯穿文学史的核心。本文旨在阐明"文化唐"的概念,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学史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南通扎染工艺特色及产业化开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扎染,古称"绞缬"、"撮晕缬",是肇始于秦汉而鼎盛于唐的一种通过织物载体染出有花纹图案的技艺。文章通过对南通扎染的工艺特色及工艺流程的系统阐述,依据其工艺特色和属性,明确提出了扎染工艺开发的产业化之路。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的全球化语境下,对海外汉学的研究再度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虽然汉学在西方学界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但由于其研究方法的独特和理论视角的新颖,汉学研究一直颇受国内学界青睐。本文作者认为,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汉学深受西方学界风行已久的东方主义的影响,存在着对古代中国的种种幻象和对现代中国的误解甚至歪曲,但另一方面又应该承认,西方的汉学界并不乏具有真才实学的大家,他们的重要研究成果对国内学界也有着启示。再者,与东方主义所不同的是,汉学中也存在着"去政治性"和"去意识形态性"的倾向,它和国内学者的国学研究应该形成一种对话和互补的关系,特别是当我们在把中国文化的成果推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就更离不开与汉学家的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17.
唐传奇是文言小说的成熟阶段,题材甚多,而以婚恋传奇的成就最高.在婚恋传奇中,唐代文士构筑出一批符合他们爱情期待的理想女性:这些女性容貌出众、才华卓越,大胆跨越礼教的藩篱追求爱情,极富“名妓”的特征;同时又是恪守礼教规范,柔顺卑顺、相夫教子、持家理财的典型贤妻良母.这种融情人、知己、贤妻、良母为一体的理想女性形象,其实是唐代文人在特定文化氛围中对女性的期待和建构,也是唐代文士追求情理和谐统一的婚恋心理的曲折诉求.  相似文献   

18.
基于韩礼德和哈桑提出的语篇衔接理论,结合其他学者在语篇衔接与连贯上的研究成果,对隐性衔接这一语篇衔接手段作出界定,将隐性衔接划分为隐喻衔接与意象衔接两大类,并将其应用于唐诗语篇的分析之中。通过对唐诗语篇中隐性衔接的初步探讨,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欣赏唐诗这一特定语篇,并对诗歌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历法在宋朝对外交往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法在古代的政治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奉谁家正塑朋来就是表明政治态度的大是大非问题。处于多元交汇中的宋代,外交活动频仍,而历法在其中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就历法在宋与辽、夏、金、南唐、大理、交趾等的交往中所起的作用作了探讨,分析了在不同层次的政治交往中历法所扮演的不同角色;颁赐历法,是实行统治的象征;改易历法,意味着政权之间关系的变化;历法之争,实质上是皇权地位的正统之争。  相似文献   

20.
《续玄怪录》受当时经世致用、以教化为目的的文学思想影响,讲求寓意,有所寄托,甚至带有一定功利目的。但从中也折射出以李复言为代表的中晚唐文人所饱含的哀国哀民、伤时自悲的思想情绪,流露出晚唐文人的末世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