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家用汽车》2013,(12):17-17
日前从园家室内车内环境及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获悉,车内空气质量有标准无执行的尴尬即将终结.目前环保部门正准备对2012年3月起实施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行修订.预计2015年将出台乘用车内空气质量的强制标准。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共交通》2005,(1):47-47
国家环保总局日前透露,车内污染标准正在制定当中,将于2005年出台。  相似文献   

3.
声音     
《家用汽车》2012,(4):28-29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并非强制性标准,还没有法律约束力,不能从实质上对车内有害物质进行抑制。必须强化汽车行业车内空气质量标准,防止车内空气污染对消费者的危害。"近日,我国首部《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正式实施。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认为《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从一定程度上使消费者在车内污染方面的维权有了依据,但要防止车内空气污染对消费者的危害需要强制性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家用汽车》2008,(8):56-56
炎炎夏日,适时打开车窗通风换气固然重要,但大量灰尘也会趁机侵袭,还有尾气等各种有害气体及污染物更会附着在绒布座椅和顶棚上,久而久之,车内环境便会遭遇严重破坏。避免这种污染的最有效方法是定期在仪表台、车门饰板等塑胶部位用毛刷配合万能清洁剂清洁。当紧闭车窗打开空调时,应确保其设置在内循环模式,以防止外界灰尘侵入。  相似文献   

5.
《交通标准化》2009,(4):115-115
近日,由客车分标委组织起草、重庆市车辆检测研究院负责牵头制定的国家标准《客车车内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通过评审,估计将在今年内实施。据悉,该标准按城市客车和其他客车(包括长途客车和旅游客车等),对车内噪声分别作了限制性规定。根据客车发动机装载位置的不同,该标准规定,前置发动机的城市客车,驾驶室、乘客区噪声不高于86dB;  相似文献   

6.
基于Labveiw的低开发成本及强实用性的特点开发了一套车内噪声源识别系统,实现车内噪声信号的采集与存储、功率谱分析、混合噪声分离等功能,快速定位车内噪声源,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韩锐  关强  胡亚楠 《交通标准化》2007,(10):182-185
车内空气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每个司乘人员的健康与否,而我国北方温差巨大等环境条件更严重恶化了车内的空气品质.因此对北方汽车内空气污染物的特征进行分析,分阶段研究车内污染物的净化措施,对于有针时性地提出北方汽车内的净化措施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言车 《交通与运输》2010,26(6):67-67
<正>使用车内清洁剂时,务必谨慎,以免伤害车内饰件和污染车内环境。一是注意甄别清洁剂的不同用途。不同的清洁剂有不同的用途,对于清除污垢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清洁汽车不同材质的内饰部件时,要注意选用该物件最相称的  相似文献   

9.
汽车车内噪声分析及控制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当今汽车乘坐室内部噪声的主动控制及被动控制技术,对汽车车内噪声分析计算方法的发展及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的房价疯涨想必大家都有感触,可真细算起来,车内空间可比每平方米一万元的房子贵多了。  相似文献   

11.
第一招:通风除味法.专家指出,新车买来的半年内或是装饰后的一段时期,应养成适度开窗行驶的习惯,保持车内新鲜空气的循环对流.上车后要先开窗,别马上开空调.空调的过滤器和管道系统中不但会积存大量化学性污染物,螨虫、霉菌等生物性污染问题也会增加.所以,上车后应先开窗通风,空调开启3~5分钟以后再关闭车窗.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长时间驾驶车辆的情况下,中途也应该打开车窗通风换气.  相似文献   

12.
奇瑞的产品线稍显单一,特别缺少中高端车型。奇瑞A5弥补了这一缺憾。舒适的驾乘感受,宽敞的驾乘空间,温馨的车内氛囤,成就了奇瑞A5。  相似文献   

13.
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与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轨道车辆车体气密性评价指标体系, 并采用泄压时间或等效泄压孔面积表达车体气密性; 给出了车外瞬态压力向车内传递的规律, 得到了车内压力与进出车体空气流量理论关系式; 采用大刚度车体模型研究了车内压力与车体气密性、车外压力变化关系, 设计了带有泄压孔的大刚度车体模型, 得出车体泄压孔半径与泄压时间的关系式, 并将5种不同泄压时间的大刚度车体模型先后置于交变压力模拟试验台密闭室中进行试验, 分析了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当车体空气进出口体积流量恒定时, 车内压力随时间呈线性关系变化; 当车体空气进出口流量为关于时间的函数时, 车内压力为车体空气进出口流量关于时间的积分; 不同泄压孔径车体模型的试验和计算泄压时间误差绝对值不超过6.5%, 说明通过数值计算拟合的泄压时间和泄压孔半径关系式基本正确; 车体气密性与车内压力变化率基本呈幂函数关系变化; 车内压力变化率与车外压力幅值基本呈线性关系变化; 得到了大刚度车体模型车内空气压力变化率与车体气密性、车内外压力幅值关系式,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轨道车辆车体气密性指标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列车隧道压力激扰下换气风道阀门开度对车内压力及CO2浓度的影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理论,构建列车空调机组、换气风道阀门、管路系统及满载客室几何模型,计算了某型高速列车风道阀门在不同状态下的车内压力和CO2浓度。研究表明:当列车以350 km/h的速度通过隧道时,风道阀门开度小于80%的情况下车内压力峰峰值及1 s变化率最大值与开度近似呈2次函数关系,3 s变化率最大值与开度近似呈线性关系;风道阀门开度关小至60%时,车内压力1 s变化率降低41.81%,压力舒适度等级由良好提升至优秀,CO2浓度最大值上升15.38%,在允许范围内;风道阀门开度小于40%时,车内CO2浓度将急剧升高,在20%开度处达到临界水平。综合考虑阀门开度对车内压力及CO2浓度的影响可知,风道阀门开度在20%~60%为最佳。在隧道压力剧烈波动路段,将风道阀门彻底关断,车内压力1s变化率降低17.02%,压力舒适度等级由良好提升至优秀,CO2浓度最大值上升10.29%,但仍在允许范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软卧空调客车进行的车内噪声测试,并针对隧道、桥梁、坡道等不同工况下进行了1/3倍频程、FFT、声压级随时间变化等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降噪措施.为改进其车体结构,设计低噪声高速铁道车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鑫 《家用汽车》2006,(6):172-174
让你的车内环境如豪华车一般静谧汽车噪声不仅仅会让车主们心烦气躁,严重的还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据医学杂志报道:汽车噪声不但增加驾驶员和乘员的疲劳,而且影响汽车的行驶安全。另一方面,噪声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也有严重不良影响,会造成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导致胃病及胃溃疡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汽车内的空气净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汽车内空气品质的特点和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提出在车内单独设置至气净化器及加强车用空调系统中的通风净化功能两种空气净化方式,综合利用过滤、活性炭吸附、光触媒和负离子法等技术净化车内空气,并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源。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一维等熵流动理论推导了列车气密性静态泄漏状态方程, 考虑泄漏孔流量系数, 得到了压降泄漏时间和总泄漏时间计算公式; 数值模拟了列车气密性静态泄漏的动态过程, 并研究了长细比分别为1∶1、1∶4、1∶8和1∶16, 车内初始气压分别为6、5、4和3 kPa时, 泄漏孔长细比和车内初始气压对列车气密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在车内空气压力从3.0 kPa下降到0.8 kPa的过程中, 数值仿真和理论公式计算得到的压降时间分别为20.25、20.23 s, 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41%和1.51%;当泄漏孔长细比为1∶8和1∶16时, 列车车厢内空气压力下降时程曲线基本一致, 泄漏孔气流流量保持不变; 泄漏过程中泄漏孔的气流速度呈现中间大周围小的分布特征, 这是由泄漏孔壁面的黏滞作用引起的; 根据出口截面的中心速度和质量流率得到泄漏孔流量系数为0.71, 车内初始气压对相同指定压力下降时间的影响不足1%;若压降范围一致, 随着初始气压的增大, 压降时间减小, 压力从4 kPa下降到1 kPa的时间为24.18 s, 从5 kPa下降到2 kPa的时间为19.80 s; 数值仿真得到的压降泄漏时间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22%, 表明理论模型与数值仿真计算方法可以用于计算列车泄漏面积或气密性。   相似文献   

19.
1.预防车内空气污染招法 现在,家用轿车门窗的密封性能良好。夏季天气闷热,车内狭小的空间密不透风,很多司机喜欢在停驶的状态下,或者在通风不好的车库里开着汽车空调。由于汽车在停驶的状态下,车内外的空气难以进行对流,发动机长时间运转排出的一氧化碳便可能逐渐聚集在车内。  相似文献   

20.
针对未来5-10年城市公交车辆发展的方向,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现有公交车辆的驾乘环境进行人因工程分析,同时针对车内整体环境和几个重要的区域给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设计规范和原则,使公交车辆在设计之初就站在人-机-环整体的高度,将安全、舒适、人关怀等理念融入其中,达到更加人性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