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主要介绍了一种针对25%偏置碰的前纵梁加强结构。在满足汽车结构强度的前提下,通过在前纵梁处新增零件,对25%偏置碰的传递形式进行优化,优化了力的传递路径同时为解决了25%偏置碰过程中乘员舱侵入量过大问题提供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
某车型在64 km/h正面40%偏置碰撞试验中,出现踏板和转向管柱的侵入量超标问题。其原因是:更换动力后,前机舱变形空间减小,车体纵梁变形模式不合理,及前围板附近位置的强度较低。为此,该文提出了优化方案:调整纵梁的材料及修改纵梁内加强板的结构,来提高纵梁总成整体结构强度,增加加强件,来提高前围的总体强度。运用Hyperworks及LS-DYNA软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改善了纵梁的变形模式,前围板侵入量减小了42 mm;乘员的伤害也得到改善,整体得分提高1分。因此,该优化方案合理,车身结构的加强对乘员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上车体特别是乘员舱区域,是平台化模块化开发的薄弱环节,经验较少。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乘员舱区域的关键零部件设计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ESSA平台架构对后续车型开发的实际影响,在实际解决了一系列乘员舱区域系列化布置问题后,总结出了乘员舱区域模块化设计的一般开发流程、关键硬点及主要影响因素。这为平台下系列车型后续开发的连续性,零部件布置的通用性及车型演变过程中乘员舱区域的带宽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这也是平台化模块化在乘员舱区域开展的有益的探索,为上车体的模块化布置提供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汽车在偏置碰撞中的安全性能,文章通过加强前横梁、前围纵梁、A柱内板及A柱加强板的结构;优化前围中骨架、门槛及地板纵梁等材料,并增强各件之间的连接,结合CAE偏置碰撞的安全分析,对车身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减小乘员舱的变形和对乘员舱的入侵量,为车内乘员提供了更加安全舒适的环境,最终达到提高车身安全的目的,使汽车在偏置碰撞中的安全性能得到很大改善,对乘员起到更好地保护。  相似文献   

5.
以CIASI保险指数的正面25%偏置碰撞、侧面碰撞和车顶抗压为例,对如何提高乘员舱耐撞性强度和车身轻量化进行研究。将有限元整车碰撞模型解耦成乘员舱简易模型,对乘员舱简易模型主要结构件进行DOE试验设计并构建Kriging近似代理模型,基于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对乘员舱强度和车身质量进行多目标确定性和可靠性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乘员舱强度提高10.18%,并且相比初始设计减重10.0%,为对应保险指数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某轿车为实例,结合整车侧面碰撞试验,就乘员舱设计中白车身、车门、内饰、座椅等具体结构作了一些分析,指出合理地设计乘员舱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侧面碰撞事故中对乘员的伤害,针对国家侧面碰撞法规以及 C-NCAP 的要求,分析和探讨了提高轿车侧碰被动安全性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承载式车身骨架结构特点及车身骨架设计的模块化,为城市客车全承载车身设计提供一种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联合发布"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测评规程",其中小偏置碰撞尤为引人关注,如何提高车辆小偏置碰撞工况的等级评定降低保费是主机厂当前的首要任务。通过对小偏置碰撞工况的评分原则进行详细介绍和解析,并以试验结果为依据,研究得出车体结构对小偏置碰撞整体等级评定起决定作用,驾驶员在此工况下下肢受伤残风险最高。为研究应对小偏置碰撞的车体结构,以某款SUV车型仿真结果为基础,详细介绍小偏置碰撞工况下车体变形特点,同时结合理论分析,提出三类优化方案,并对其进行优缺点说明,这三类优化方案为车身设计提供导向作用。针对该车型选择第二类优化方案,车体结构等级评定由"较差"提升为"优秀"。  相似文献   

9.
1车身的总体结构轿车车身一般是由车身本体、内外装饰和车身附件等组成。根据车身受力情况可分为承载式和非承载式。CA7220AE轿车的车身属于承载式,其承载能力主要靠车体骨架来完成,与其它同类车体结构相比,有以下特点:a.车身造型性能好。尽量减少外部凸出物和不平度,风阻小,是世界上空气阻力系数达到0.3的高水准轿车。b.车身防腐性能高。钣金制件采用双面镀锌钢板、严格的油漆前处理、PVC(聚氯乙烯)喷涂以及车身骨架的空腔内注蜡等一整套完整的保护措施,可以使轿车不会因腐蚀而损坏。c.车身采用轻量化设计。从材料着眼,车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某车型偏置碰中主驾小腿生存空间不足的问题,对前围侵入量的3个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优化,提出了提高机舱的吸能能力,提高前围的抗变形能力和乘员舱强度的优化思路,通过对B柱加速度曲线、前围侵入量、门框压缩量3个指标进行评估,得出了最佳的优化方案。同时针对乘客安全气囊保护效果较差的问题,对其支撑性、保护范围以及与乘客接触时刻进行优化,搭配减小安全带限力值,来改善乘客胸部压缩量。通过仿真和实车验证,优化效果显著,为后续项目的整车正面碰撞性能提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