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通标准化》2005,(12):162-163
交通部海事局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船检机构、海事部门、航运企业及中国船级社进一步加强沿海航行船舶安全管理.提高船舶安全航行的技术条件,改善沿海通航秩序,部分沿海航行船舶必须于2006年4月30日之前配备船载自动识别系统(AIS)。  相似文献   

2.
为更好地分析船舶海上航行风险指标因素对航行安全的影响,采用模糊综合评估法对船舶航行风险进行评估.从构成船舶海上航行风险指标体系的众多因素入手,在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对船舶航行风险影响大小不一的基础上,对风险体系内指标因素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确认导致船舶海上航行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次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基于模糊评价模型的综合评估法,可获得全面和可靠的体系指标因素数据及信息,为海事局监督部门、船公司、船舶制定应急策略和安全航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在VHF频道上能够提供船舶的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预测准确的相遇点,自动识别航道的船只,及时接收其他船转航向、船向及航速的资料,并通过数据链作短信息传输,为船舶的航行安全和航行管理提供一种新型的十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通过挖掘海量AIS数据, 提出了一种新的航道水深信息获取方法, 即构建船舶安全航行水深参考图; 采用数据预处理的方法对历史与在线的AIS数据进行清洗和修补, 生成船舶运动轨迹; 选定船舶航行区域的时间与经纬度, 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对船舶航行过程中的吃水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得到不同安全航行区域的船舶分类, 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并补齐AIS数据中缺失的船舶最大吃水信息; 分割船舶历史轨迹, 当子轨迹的时间间隔在10~20min时, 采用Spline插值方法对船舶轨迹中的丢失数据进行插值; 采用凸包构建同类船舶的安全航行水深区域图, 将不同吃水类型船舶的安全航行水深区域图合并, 得到船舶安全航行水深合并图; 将不同吃水类型的船舶安全航行水深合并图与航道图叠加, 得到船舶安全航行水深参考图。试验结果表明: 当聚类算法参数设置为4时, 聚类后得到4类船舶, 对应的船舶最大吃水范围分别为0.1~4.8、4.8~6.6、6.6~10.0、10.0~13.0m, 对应的至少可通航船舶吃水分别为1.8、2.4、3.3、5.0m, 说明船舶最大吃水与至少可通航船舶吃水呈正相关关系; 构建的船舶安全航行水深参考图在电子航道图中覆盖了86%的航道, 并与航道图的深水部分重合率为80%, 因此, 构建的船舶安全航行水深参考图能反映航道水深的真实情况, 满足不同类别船舶的导航需求。  相似文献   

5.
构成船舶航行安全的评价指标不仅因素众多,而且绝大部分因素具有模糊性,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船舶航行安全进行评价,从船舶航行安全指标体系内部出发,结合外部环境,分析各因素之间存在的联系,确定主次因素,为航运公司、海事部门和航道部门提供可靠、详实的信息和数据,以防止或减少船舶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以海上搜救模拟器为平台,获取船舶航行过程中真实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信息,对同一目标船舶相邻两次动态AIS信息之间的航位进行推算,使目标船舶平滑、动态地显示在模拟器中的电子海图与显示系统(ECDIS)、模拟雷达和三维视景上。  相似文献   

7.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船舶航行安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成船舶航行安全的评价指标不仅因素众多,而且绝大部分因素具有模糊性,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船舶航行安全进行评价,从船舶航行安全指标体系内部出发,结合外部环境,分析各因素之间存在的联系,确定主次因素,为航运公司、海事部门和航道部门提供可靠、详实的信息和数据,以防止或减少船舶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船舶在桥区安全航行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由于桥梁的架设限制了船舶的航行,致使船舶在桥区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为提高船舶在桥区航行的安全可靠性,从对船舶在桥区造成事故的各因素着手,重点讨论桥孔宽度对船舶安全航行的影响。运用概率统计及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桥孔宽度与船舶安全航行的关系。并对桥区船舶安全航行可靠性进行概率评估。以确保船舶在桥区航行的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简要说明规范化安全评估(FSA,Formal Safety Assessment,也译为综合安全评估)的目的、方法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船舶航行安全的需要,结合中远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上海远洋运输公司和上海港引航管理站船舶安全航行与引航FSA应用研究的具体情况和结果,论述了FSA在船舶航行安全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并就进一步做好FSA在船舶航行安全中的应用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和设想。  相似文献   

10.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已广泛应用于船舶航运,但在水利滩涂圈围工程中引进与应用该系统尚属首次。上海横沙东滩圈围(七期)工程引进了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作为安全管理技术人员,须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各项技术及管理措施。根据中国海事局的相关规范标准,该工程监理从过程管理的角度,制定了施工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监理流程及措施,较大提升了船舶航行安全的管控水平和船舶航行安全控制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1.
货油舱温度检测、报警与控制是油轮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保证.着眼于在航油轮的管理现代化,并有效地提高油轮航行的安全性,实现货油舱温度信息显示、报警及自动化控制,文章设计了一款基于PLC技术的全数字油轮货油舱温度检测、报警及控制系统。该系统融于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不仅可以避免操作失误或操作不当,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海上事故和人命财产损失,而且可以提高船舶控制管理水平和效率,进而提高船舶营运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船舶密度不断增大,如何在引航中应用雷达与AIS助航设备做到安全航行、降低安全事故迫在眉睫.通过对雷达与AIS在引航中应用及所遇案例的分析探讨,提出思考及建议.引航员应综合应用雷达与AIS,获得全面可靠的信息并做相应分析和判断,从而做到航行安全.  相似文献   

13.
汪先义 《江苏交通》2003,(11):48-48
为进一步加强苏南运河通航秩序管理,规范船舶航行、停泊、作业行为,保障航道畅通和船舶安全航行,提高航道通过能力,展示文明样板航道形象,江苏省交通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南运河通航秩序管理通告》。  相似文献   

14.
加强水上交通管理 确保船舶安全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水上交通安全行业管理的意义、职能、职责和工作手段。就如何搞好水上交通行业管理 ,确保船舶安全生产 ,从加强宏观管理、促进水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执法人员管理、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及为船舶安全航行服务应采取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5.
低等级船舶(五等船员)持证船员知识更新培训,是保障船舶安全航行的措施之一,也是海事机关船员管理的一项工作内容,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强制性。通过实践证明,做好船员知识更新培训,有助于提高船员的法制观念、安全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高船员的政治思想素质,操作技能素质。通过学习行之有效的航行经验,探讨解决航行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吸取事故教训,把审验教育的过程成为广大船员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达到控制和减少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水上交通事故,为水运企业和个体私营业主提高经济效益和安全管理水平服务。就做好低等级船舶持证船员知识更新培训,谈一点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船舶航行的安全性,文章以人为因素为主,结合船舶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船舶航行安全的因素作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建议,以期引起船舶所有人、船舶公司和广大船员对船舶航行安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分布式WebChart的船舶导航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目前WebChart信息传输与交互的效率,分析了WebChart作为船舶导航系统需要解决的海图数据网络传输、实时获取本地导航设备数据、客户端之间信息交互等问题,提出并构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WebChart的船舶导航系统。该系统采用数字签名和Java本机接口方法解决了WebChart对本地资源的访问,实现了通过客户端串口对本地传感器信息的读取,并且系统采用了分布式体系结构,船舶用户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海图数据,而且可以在海图平台上相互可见和交互,从而使船舶用户能够方便地通过网络实时、准确地分析和了解其周围的动静态航行环境,获取全面的导航服务。  相似文献   

18.
航行于洪泽湖上的沉船事故时有发生,为了船舶航行安全,分析洪泽湖风浪特点及产生沉船事故的原因;提出船舶过湖时遇险的对策、自救措施以及船舶航行时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保障海上船舶航行安全,采用构建船舶航行安全影响因素鱼骨图,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环境条件、交通调查中船舶行为基本要素进行量化分析.运用交通模型研究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下的船舶安全航行方法的特点,对基于海上船舶密度、航迹分布、交通流、交通量和船速分布、船舶到达规律、交通容量、船舶行为、船舶管理等基本要素,进行数学方法的定量...  相似文献   

20.
文中对黑龙江水系桥区船舶航行安全问题进行了综述,在分析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桥区船舶航行安全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