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轨道几何动态检测数据和车载式线路检查仪(晃车仪)数据,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轨道几何特征与水平、垂直晃车相关性,并结合车辆动态响应利用迭代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算法建立轨道不平顺状态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一客运专线实测轨道几何数据和晃车仪数据进行数据训练和预测。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识别超出现有幅值评判标准对车辆运行有显著影响的轨道病害区段,有益于完善轨道几何不平顺评价体系及工务设备养护维修。  相似文献   

2.
金明 《中国铁路》2018,(3):54-58
从线路几何尺寸异常突变和乘坐舒适度的要求更高等方面出发,分析高速铁路轨道动态质量管理面临的新问题;从检测数据对比、添乘检查确认和实时监控方面论述线路变化监控分析。针对高速铁路行车舒适度管理,提出建立高速铁路轮轨一体化轨道动态管理机制、加强轮轨关系不良分析和岔区轮轨不良分析措施;针对线路病害,提出加强线路几何尺寸不良与道床病害整治、道岔及线路钢轨修理措施,以期为我国高速铁路线路动态质量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轨道检查车作为指导线路维修和确保行车安全的有效检测设备,应对其检测数据进行深度地分析和应用。介绍轨检车检测原理,以曲线养护为例,分析轨道几何测量、车体振动加速度测量和变化率等项目的检测数据,提出如何利用轨检车检查报告和有效利用轨检波形图加强曲线养护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轨道检查车(以下简称“轨检车”)是检查铁路轨道几何状态,查找轨道病害,评定线路动态质量,指导线路维修的动态检查设备,其作用是通过动态检查从轨检资料中(包括文字资料和波形图资料)了解和掌握线路局部不平顺(峰值管理)、线路区段整体不平顺(均值管理)的  相似文献   

5.
车载轨道动态监测单元网络监控系统设计及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车载轨道动态监测单元(晃车仪)网络监控系统利用各种网络设备和通道,将移动、分散的晃车仪检测数据集中管理、综合分析,分级分发处理结果.系统实现了对铁路线路状况的实时监控,为工务部门的线路维修维护工作提供了辅助决策信息.以上海铁路局晃车仪网络监控系统为实例,介绍系统的设计方案、特点和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6.
为了有效利用多种检测数据评判轨道单元的状态,提出利用 LVQ (学习矢量量化)神经网络建立轨道单元特征参数与轨道单元分级的关联模型,通过对 TQI (轨道质量指数)、轨道几何、加速度、晃车仪、添乘仪、人体感觉的超限扣分加权得到轨道单元的量化评分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特征参数的权系数。根据大量实测数据建立随机样本,利用聚类方法确定轨道单元状态的分级。以轨道单元的量化评分指标作为输入,以聚类得到的表征轨道单元分级的矢量量化数据作为输出,利用误差反向传播方法训练 LVQ 神经网络模型。利用新的评判方法对某线路的轨道单元状态进行评判,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有效,为轨道单元状态综合评判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轨道检查车(以下简称“轨检车”)是检查铁路轨道几何状态,查找轨道病害,评定线路动态质量,指导线路维修的动态检查设备,其作用是通过动态检查从轨检资料中(包括文字资料和波形图资料)了解和掌握线路局部不平顺(峰值管理)、线路区段整体不平顺(均值管理)的动态质量,对线路养护维修工作进行指导,对工务部门的工作质量进行有效评价,从而实现轨道的科学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本工程位于通辽市开鲁县境内,属于内蒙古集通公司集通线扩能改造工程平安地至哲里木标段,采用顶进法施工。涵洞为框架结构,位于曲线地段,曲线为双线,半径R=2 000 m,左右两线线间距为4.27 m,左右两股轨道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垂直下穿正在运营的铁路线,施工难度、既有线安全风险极大。针对线路加固、开挖顶进、监控量测等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采取连续钢梁和简支钢梁组合方式对线路进行加固、短进尺、三位一体配置的轨道检查仪进行检测等多种技术,保证了施工及铁路运营安全,可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既有线顶进框架桥,当桥上影响范围内有道岔时,通常采用纵挑横抬梁法防护线路。以焦作市文昌路既有7+16+7 m框架桥两侧各增加1-7 m框架为例进行分析设计,利用有限元软件建模分析加固体系中的纵梁、横梁,确定纵梁、横梁的型号,明确了在影响加固道岔区的诸多控制因素中,道岔区轨道竖向位移为主要控制因素。另外,简单介绍了该工程线路防护及顶进施工步骤。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某城市轨道交通轻轨线路的轨道几何状态及其加速度响应的动态检测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桥上轨道高低不平顺受桥梁竖向挠曲影响的规律,提出了困难无夹直线反向曲线地段的限速参考值,并对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上轨道几何状态的实车动态验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为适应高速铁路时代的线路精检细修,需配备与之相匹配的检测技术与设备。目前,就轨道几何状态检测而言,动态检查主要依靠综合检测车、Ⅴ型轨道检查车,静态检测沿用量取相对偏差值的方法,量值精度难以与线路"速密重"要求匹配。如何适应高速铁路和既有提速线路的"养检修"问题,创新轨道全几何参数精密检测技术及装备,研制出基于三维精密控制网的智能轨道检测系统。  相似文献   

12.
既有线提速至200km/h后,在重载与高速的双重运输强度作用下,轨道结构要有足够的强度与刚度,轨道几何状态要保持高度平顺和均衡良好,为此提出了既有线提速至200km/h的轨道养修对策。在既有线提速200km/h工程改造中,要准确掌握提速改线段施工质量,跟踪监测其路基工后沉降和道床压密沉降,并发挥大型养路机械作业优势,加速薄弱地段的轨道稳定。合理设置提速至200km/h的轨道修程,形成轨道养修工作良性循环,严格执行轨道不平顺管理值新标准,深入研究轨道逆相位复合不平顺控制,建立严密的轨道检测体系,有效实施对轨道状态的动静态全面监控。  相似文献   

13.
轨道检查车能够实现对轨道状态的动态监控,文章结合轨检车超限等级的定义,分析了异常波形对检查结果的影响。掌握轨道检查车检测结果的评判方法,对于正确分析轨道检查车的检测结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优化重载铁路养护维修资源配置,本文对现有的重载铁路轨道几何状态数据、结构状态数据进行分析,选取评价指标,确定指标扣分标准,将线路质量等级划分为四级,建立了重载铁路线路质量等级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初始权重,采用摄动法对几何状态指标的初始权重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轨道质量指数和几何状态超限两个指标对线路等级划分的影响较大,轨道质量指数和轨道质量指数变化率权重之比宜为5∶3,几何状态超限与动态偏差权重之比宜为10∶7。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开展线路维修管理,需对线路质量进行状态评价和分级。在分析现有线路质量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融合线路几何状态检查、结构状态检查的多源检测数据,建立了涵盖轨道几何状态和结构状态的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质量评价指标及相关计算公式,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变权模型确定了各个参数的初始权重,并在沪宁高速铁路上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线路质量评价指标能够准确评价线路质量,反映线路的薄弱环节,并可依据评价结果分析线路薄弱环节的病害,指导线路精确维修作业。  相似文献   

16.
轨道平顺性是影响列车运行安全性和舒适度的重要前提。无砟轨道通过高精度的施工测量,确保线路的准确和几何形态的稳定,满足轨道高平顺性和强稳定性的要求。有砟轨道铺设比较简便,没有相对精密的测量,而运用无砟轨道的高精度施工测量方法又不利于施工成本的控制。在南方无砟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的基础上,通过新的设计和新的测量方法,完成有砟轨道几何状态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在既有线铁路立交桥涵施工中,顶进施工具备结构性能优良、安全可靠、工期短、对既有线影响小等优点。该工艺在既有线铁路立交桥涵施工中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但是如何更好的解决桥涵顶进施工过程中高程和方向控制仍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难题。从箱涵顶进过程中箱体的受力入手,对影响顶进施工高程和方向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解决的相应措施。以实际工程为例,借鉴成功的施工经验,结合理论知识,为今后既有线铁路立交桥涵顶进施工中高程和方向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提速200 km/h线路路桥过渡段轨道几何状态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胶济线为例,利用GJ-5型轨检车波形图的对比测量功能,对提速200 km/h线路路桥过渡段轨道几何尺寸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对线路维修进行指导,同时认为该方法,还可对道岔、曲线等任意地点的轨道几何状态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轨道适应几何参数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数学分析方法,论述从轨道测量数据到轨道适应几何参数的数学原理及计算方法,提出了轨道适应几何参数计算的数学模型方程式。试验验证和分析对比表明,该计算方法可行,计算结果精确。该算法对既有线,特别是运行时间长且变形严重的铁路线路维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GJ-5型轨检车软件的自主研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美国ImageMap公司轨检车用于检测国内各提速干线的线路状态 ,为了适应我国轨道维修管理制度 ,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 ,研究开发了超限编辑器、报表生成、超限数据分发和几何波形数据分发等车上数据处理软件 ,目前已经在GJ 5型轨检车上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