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上海2035")于2017年12月15日获国务院批准,并于今年1月向社会发布。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上海2035"规划确定了通过区域协调与统筹来促进城市能级提升的高质量发展路径。2018年初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成立,加速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一、立足区域的都市圈交通一体化规划历程  相似文献   

2.
正上海近60年以来城市空间布局与城市交通互动发展的历程证明,城市交通的发展对城市空间布局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为了落实国家战略,突出区域协同,上海市将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形成"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的空  相似文献   

3.
正自2008年实现两规合一以来,上海市推进了规划底图要素的统一,完善了土地标准,进而在规划的技术标准体系包括综合交通方面进行了深化,其中系统综合、用地集约、功能高效是核心。 一、发展方式上体现公交优先 公交优先是解决交通用地资源集约高效的重要策略。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上海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上海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增速放缓,地面公交客运总量不断下降。上海市"公交都市"、"十三五"相关规划、"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均明确提出了发展中运量的要求。上海市发展中运量是常规公交系统转型升级,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补充和完善轨道交通网络,保障城市运营和社会交通运行稳定性,发展"绿色交通",城市形象更新的需要。根据特征分析、优缺点分析、适应性分析等,针对中心城提出了中运量建设模式和推荐制式,并对未来中运量的发展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交通结构是反映交通需求特点和交通资源配置的关键指标,是区分交通模式的决定性因素.合理的交通结构能提升城市交通系统效率,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面向2035年,首先,分析上海市客运交通系统中各因素的因果关系与反馈关系,构建城市客运交通结构演变系统动力学模型;其次,使用模型模拟既有发展模式下上海市2020—2035年的客运交通结构的演变,对比《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对2035年的规划目标发现,公交分担率未达到规划目标,公共交通在交通结构中占比不足;最后,借鉴香港与东京的交通发展模式,模拟轨道交通垄断型和公交主导型2种发展策略下上海市交通结构的演变,发现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相协调形成公共交通主导,轨道交通、公交并重的交通发展模式更适合上海市未来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S22公路定位为高速干线公路,位于上海市域北部,但在选线上存在南北比选线位。在全市骨干路网研究的基础上,综合交通功能与流量分析,对S22公路功能定位进行梳理,全面解析S22公路在南北线位上的功能差异,分析S22公路在南北比选线位的优劣性。研究结果表明:S22公路南向线位方案更加符合上海市域北部路网总体定位,起到改善路网布局、联动地区发展的作用,同时研究可为相关工程的稳定以及后续工程方案的推进提供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过去10年,上海经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解决了城市道路供应总量短缺的问题.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海制定新一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开始加速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一个龙头、四个中心";2010年世博会的承办,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这些,都给上海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注入了新的内涵、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正日前,广东东莞市专项规划委员会2017年首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东莞市城市共同配送发展规划》,为进一步优化市邮政业通行环境带来利好。《规划》提出,全市将构建三级城市配送体系,结合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一中心四组团六片区"空间结构,按照"分级分片、集约集聚"原则,构建"5大一级分拨中心、31个二  相似文献   

9.
在上海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着"实现中心城功能优化和有机疏散、沿区域性交通轴线培育城镇节点、促进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目标。在历次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郊区经历了"卫星城"——"新城"的建设历程。一、新城规划的背景近十年来,郊区新城规划受到广泛重视:2001年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11个郊区新城;"十五"期间,开展了"一城九镇"试点,  相似文献   

10.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要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为明确自行车友好城市的要求和标准,本文通过借鉴产品评价的方法,利用Kano模型,从自行车车辆性能、骑行环境、停车环境、交通管理4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得到了自行车友好城市建设中的必备需求、期望需求、魅力需求、无差异需求。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而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适应城市发展,要持续用力、不断深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细。"按照总书记在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期间是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五年,也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长兴岛作为上海的重点发展区域之一,集聚了规模化的修造船央企、承载着上海最重要的水源地——青草沙水库和正在建设的上海唯一的国家一级渔港。目前正按照总体规划,积极、有序地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3.
上海站北广场地区交通枢纽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前言 铁路上海站是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三主两辅"铁路布局中的主客站之一,汇集了各种交通方式.长期以来,上海站南、北广场交通状况极其不平衡,北广场地区的开发比较落后,交通问题较为严重.根据总体规划设想,上海重点将建设高速铁路,增加铁路对外通道,调整、增加站场设施,提高上海铁路的综合运输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上海2040"提出构建TOD社区,完善安全通达的骑行网络和舒适便捷的步行活动区域,营造完整街道。一、完整街道的目的城市道路网络之于城市,不仅是骨架,还起到脉络作用,形成城市的"肌理"。如今,从重视机动车通行到关注人的移动、交往、生活等全方位的需求,已是街道设计从功能到体验等多方面考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宜居城市与宜居交通 宜居城市概念宜居城市(livable city,或best places to live),一般通俗讲是指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国际上宜居城市在1980年代后成为热点,在我国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次提出"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6.
《城市交通》2011,(4):102-105
南通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本项目是江苏省内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同步编制的规划。在"两规"协调方面,对交通走廊与城市发展轴线、交通分区与城市功能分区、交通枢纽与城市中心体系的耦合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专题研究,并反馈给城市总体规划,实现了城市交通规划与总体规划编制的有效互动。在综合交通系统构建方面,从市域、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面展开:市域层面,以江海高效联  相似文献   

17.
读书     
正翡翠城市——面向中国智慧绿色发展的规划指南作者:卡尔索普事务所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高觅工程顾问公司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10月本书将城市的本质属性转化成简明的十项原则,引导城市在新常态中转型发展。这些原则从多个维度确立了新的方向,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基础设施等。涉及紧凑型和公  相似文献   

18.
国内瞭望     
<正>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于2016年完成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经国务院批准,旨在引领"十三五"中国城镇化总体规划建设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目前正在编制中,有望2016年完成。该规划将为中国推进省域空间规划、108个城市总体规划、乡村规划以及地下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等提供重要指引。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仇保兴指出,新常态下城乡规划必须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当前各地正在推进的海绵城市概念内涵仍在发展之中,创建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一水 《交通与运输》2010,26(3):33-35
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城市功能和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是重要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制定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之前提前实施了,这是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城市公共交通》2021,(9):102-104
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已步入市场驱动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十四五"期间,新能源汽车行业要以融合创新为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作为一家新能源科技型企业,银隆始终认为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驱动力,也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