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动态特性及悬置系统振动控制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对汽车的NVH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论述了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中的橡胶悬置、液阻悬置、半主动悬置和主动悬置的静态、动态特性,探讨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设计方法及隔振设计的5个方面(建模;振动频率和解耦率的优化;动力总成的位移控制;低频大振幅激励下,动力总成的振动控制;隔离发动机的激励传递给车身或副车架),从而降低转向盘的振动和减少车内噪声。  相似文献   

2.
噪声振动测试是解决车辆噪声问题的首要环节,对城市客车车内噪声和车体振动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城市客车车内噪声振动分布情况、噪声振动频谱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客车噪声与发动机的振动有直接关系,噪声分布的主要频率为63 Hz~1 kHz.  相似文献   

3.
旋转轴系的挠曲振动是汽车动力总成的基本振动形式之一,对车内噪声振动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针对某客车高速行驶下车内产生振动异常问题,进行车内振动测试分析,并采取改进措施,取得较好效果,为解决同类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汽车动力总成隔振难点与被动悬置改进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发动机导致车内噪声的两种方式,即振动传递方式和辐射方式.基于发动机的激励特点和传递方式论述了发动机对整车振动噪声的影响规律及控制措施.基于动力总成隔振悬置需要满足的诸多冲突因素和约束条件,论述了汽车动力总成隔振设计难点,并阐述了被动式悬置改进技术.  相似文献   

5.
本文中对加速车内噪声的粗糙感进行了分析和改进。首先通过对加速车内噪声频谱特性的分析,确定了半阶次噪声是引起车内噪声粗糙感的主要原因。接着对可能的传递路径进行了排查,结果表明车内的半阶次噪声主要来自于动力总成的振动,并通过变速器悬置侧支架传递到车内。最后采用了降低动力总成悬置刚度和提高悬置支架动刚度的方案,有效减小了车内噪声的粗糙感,提高了整车加速噪声品质。  相似文献   

6.
刘鹏 《汽车科技》2005,(6):43-46
车内噪声中的结构噪声是由车身结构振动与车内空腔声场的耦合产生的,传统的振动模态分析方法在针对车内噪声控制时由于没有考虑这种耦合特性而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介绍结构—声场耦合模态分析方法的原理基础上,计算出了客车的结构、空腔和声固耦合的各阶模态频率和振型,据此分析了产生车内低频噪声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车身结构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7.
车内噪声中的结构噪声是由车身结构振动与车内空腔声场的耦合产生的。传统的振动模态分析方法在针对车内噪声控制时由于没有考虑这种耦合特性而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本文在介绍结构一声场耦合模态分析方法的原理基础上,计算出了客车的结构、空腔和声固耦合的各阶模态频率和振型,据此分析了产生车内低频噪声的原因,并提出的具体的车身结构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8.
正悬置系统作为车辆动力总成的重要部件系统,在保证车内振动和噪声有效可控的同时,也是车辆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微型车为原型,建立发动机悬置数学模型,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正常激励下,对可能影响车辆NVH性能的因素进行研究和优化。一、发动机悬置系统分类和结构组成1.橡胶悬置最初,动力总成不是经弹性元件,而是直接用螺栓刚性  相似文献   

9.
轿车车内噪声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系统阐述了控制某装备直列四缸发动机的国力的车内噪声的系统方法。首先通过试验分析确定发动机二阶振动是引起车内噪声的主要振源,识别出发动机固体振动向车内传递的传递途径,并且确定了对车内噪声有较大贡献的车身板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发动机、副车架悬置管的橡胶支承元件弹性特性的修改控制发动机振动向车内的传递;通过对车身顶棚结构板件的动力修改控制车身板件的振动。对改样整车的试验得到满意的降噪结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款乘用车小油门加速过程中车内噪声粗糙感明显的声品质问题,首先对噪声时域数据进行频谱特性分析,得到造成噪声粗糙感明显的原因是车内半阶次声压幅值调制。其次通过传递路径试验分析,确定车内半阶次激励源是发动机半阶次振动,主要传递路径是动力总成悬置。最后通过提高前围隔音量,优化悬置刚度及降低空调管隔振垫硬度,明显降低了车内噪声的半阶次特征,加速声品质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1.
神经网络技术在车内噪声预测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传学  孙惠春 《汽车工程》1998,20(6):347-349,373
本文根据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了单一工况下由发动机悬置点振动信号预测车内特定点低频噪声的神经网络模型,并针对驾驶员耳旁噪声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神经网络的单一工况车内噪声观测模型,可以频域内很好地预测出特定点的车内噪声。  相似文献   

12.
轿车车内噪声源识别的道路试验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某国产国力样车的车内噪声控制问题为例,阐述通过道路试验进行噪声源识别的方法,对实验方法确定、测试信号选择以及数据处理的程度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分析结果,该车车内噪声主要由于发动机的二阶振动引起,而且在传递途径上存在很强的共振,车身顶棚和前围板是主要的噪声辐射源,对该车的发动机悬置系统和车身顶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减振降噪措施,取得了最大降噪8dB(A)的良好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整车状态下副车架约束模态和油门全开道路行驶工况下的噪声振动测试和分析,确定了车内"嗡嗡"声的根源(发动机二阶激励引起副车架共振传递至车内)及其频段。在此基础上,采用在前副车架的悬置安装点附近安装一个动力吸振器的方案,在此之前为了确定吸振器的质量,讨论了等效质量的两种理论计算方法及阻尼比的设定,试验表明,吸振器的应用有效地衰减了副车架在该频段的振动,从而减小了对副车架垂向弯曲模态的激励,基本上消除了车内的噪声峰值,显著改善了加速工况下的车内噪声。  相似文献   

14.
柴油机结构振动和辐射噪声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多体动力学方法、有限元方法、声学边界元方法于一体,对某柴油机结构振动和结构辐射噪声特性系统地开展了数值预测和分析工作。通过模态试验数据修正了发动机各部件及组合结构有限元模型,确保了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由计算所得发动机结构表面的振动速度值和试验值变化趋势一致,在部分频率段吻合较好。基于表面振动速度法通过Matlab编程获得了各部件的声功率级及其排序,能够有效地指导低噪声设计工作。通过有限元和边界元方法分别对不同激励工况下发动机结构振动响应和声学响应进行了预测,通过分析可知,在低频段范围内活塞激励和燃烧激励相对阀系激励对整机辐射噪声的影响大,高频段辐射噪声主要集中在1 700Hz左右频段,其中,阀系激励对该频段范围内辐射噪声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汽车车内噪声的过程中,判断低频噪声的主要来源和降低车内低频噪声水平是一个难点。运用声传递向量(ATV)技术,以某轿车为例,建立车内声学空腔边界元模型,对车内低频噪声进行仿真;通过对声传递向量以及声压频响函数的计算,进一步对低频段的噪声贡献量分析,为判断低频噪声的主要来源提供了一种分析方法。选取车内驾驶员右耳畔声压响应的6个峰值点,采用幅值—相位图对场点声压进行模拟,对车身板件声学贡献量进行排序,发现防火墙和前挡风玻璃的结构振动对车内低频噪声的产生可能有重要影响,为进一步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改进设计后,车内低频噪声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抑制。  相似文献   

16.
汽车空调压缩机引起的车内噪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某汽车空调用斜盘式压缩机在怠速工况下运转时引起的车内噪声的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分为台架试验和整车试验两部分。通过试验,不仅了解了压缩机单机振动和噪声特性,而且对压缩机振动引起的车内噪声特性,以及影响车内噪声的机理也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初步结论。这些结论对于解决压缩机,乃至汽至汽车空调系统的减振降噪问题极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四驱传动系统在提升车辆超稳和爬坡性能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车内轰鸣声问题.文章对四驱传动系统导致的车内轰鸣声机理及其控制进行了系统性阐述和讨论,并利用客观测试分析了某款开发中四驱车型产生车内轰鸣声的原因:传动系扭转振动过大和传动轴弯曲模态频率过低.通过调试扭转减振器和传动轴内置动力吸振器方案,显著降低了车内2阶和4阶噪声...  相似文献   

18.
以一台四缸发动机为例,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分析了发动机的结构振动噪声。首先建立发动机总成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为发动机的结构修改提供依据。根据车用发动机的实际使用工况,在不同转速及爆发压力下对其进行动力学计算,得到发动机的表面振动速度级。通过改进发动机结构,使发动机的表面振动速度级降低了5.6dB(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