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分析柴油机结构设计和数字化协同设计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虚拟装配过程中的骨架传递设计信息的数字化柴油机协同设计方法,该方法是以INTRALINK协同平台为设计基础,以三维模型为数字化研究对象.并以某柴油机设计为应用背景,进行了数字化协同设计技术的实际验证.  相似文献   

2.
围绕CRH3动车组转向架虚拟装配动画制作,综合考虑转向架结构和编组特点,将三维建模、三维动画制作、多媒体影音技术结合,起来设计出一套转向架虚拟装配动画的制作方案.利用Pro/E建立零件三维装配模型,模型导入3ds Max进行装配动画制作,利用Premiere完成动画的后期制作.很好地提升了复杂产品虚拟装配动画制作过程中建模与动画制作的灵活性,提高了相似模型动画制作的重用性,降低了动画制作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铁路机车车辆产品设计方式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Web的铁路机车车辆产品远程设计技术.首先构建出基于Web的远程设计系统的功能框架,并提出相关算法,解决设计专家间的冲突,使CAE与设计过程紧密集成.最后通过基于VRML的虚拟产品装配过程的实现,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面向虚拟样机的车辆转向架设计自动化及属性获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样机数字化模型和性能虚拟试验是铁路机车车辆虚拟样机工程的核心。围绕铁路机车车辆虚拟样机的产品模型,在开放式的CAD平台上,采用模块化和组件的技术思想,以机车车辆关键部件转向架为对象,研究机车车辆产品三维参数化设计的自动化方法。由模型数据基于Parasolid的数据交换,将模型无缝转到CAX-A的CAD系统,并获取零部件的属性数据。在CAD设计软件SolidWorks系统中,用户通过客户应用程序对组件对象模型及其属性进行操作;在自己开发的应用软件中实现诸如选择、创建实体、零件调入等功能。运用这些功能,可以方便地操纵CAD软件内部的几何实体,进行参数控制,从而实现零件和装配的自动化设计。  相似文献   

5.
虚拟装配技术是提升轨道车辆大尺寸部件装配精度并进行尺寸控制的有效方法。文章针对某地铁车辆司机室,利用高精度三维扫描仪获取骨架与头罩两个子装配体装配面的三维形貌图,采用最佳拟合对齐、平面对齐和手动对齐三种方法进行虚拟装配,得出装配间隙和垂直面差。结果显示,在设置10 mm偏置(粘胶厚度)情况下,采用最佳拟合对齐法的装配间隙分布在4.906~17.156 mm,垂直面差分布在4.807~6.374 mm。而采用平面对齐法时,部分区域装配间隙为负值,这表明装配存在干涉。通过手动对齐法对子装配体进行平移或旋转后,又可避免装配干涉,且装配间隙分布在4.654~16.519 mm,与最佳拟合对齐法基本一致,证明了不同对齐方法虚拟装配结果的自洽性。对该司机室骨架和头罩进行实物装配,装配间隙偏差较大的区域与虚拟装配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虚拟装配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Pro/E环境下紧固件的快速装配方法。阐述了装配特征定义、装配模式定义、标准件参数的自动匹配等关键技术。利用Pro/TOOLKIT进行了二次开发,减轻了设计人员的装配设计工作量,提高了装配设计的效率。开发的快捷菜单在时速200~250km/h的长编组卧铺车的设计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7.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力机车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虚拟现实的技术特征,分析了虚拟现实系统的构成,并结合虚拟技术对设计所起的作用,提出了电力机车的虚拟设计,最后阐述了机车虚拟设计平台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以Pro/Engineer软件为平台,探讨了城市轨道车辆空调三维参数化设计及装配思路。提出了空调机组零件采用设计变量、用户定义特征库(UDF)、零件族表与骨架模型相结合的三维参数化设计方法,实现了零部件的三维参数化建模;建立了合理的装配概念,实现了零部件的自动装配、优化设计、装配干涉分析及结构分析等,为实现轨道车辆空产品的三维参数化设计提供了先进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
利用I-DEAS和3ds MAX软件对某型号动车组转向架构架进行三维实体建模、虚拟装配动画演示,应用有限元方法对转向架的构架结构及载荷性能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其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以某动车转向架为研究对象,基于Unity3D引擎开发平台,创建三维虚拟交互环境,运用数据库技术对系统数据存储与管理,使用NGUI插件中iTween类方法实现转向架虚拟拆卸与装配,设计开发动车转向架虚拟拆装培训系统。该系统具有真实的培训场景及操作说明、不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交互性强、培训效果明显等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学培训的不足,对于降低教学成本、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时分模块的容量有限,大型网络业务多且复杂,如果时隙分配不合理造成时分不够用,会出现业务中断,需要重新进行时隙分配,加大了工作难度。因此,在进行配置时,必须合理分配时隙,尽可能少占用时分容量。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列车运行时间偏离的地铁列车运行图缓冲时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地铁系统的特点,分析追踪列车间隔时间与列车区间运行时间和停站时间的关系。在非晚点情况下,根据列车区间运行时间和停站时间与图定时间的偏离,建立描述列车运行图缓冲时间与干扰概率、随机干扰变量之间关系的概率模型。采用适当的分布函数对随机干扰变量进行分布拟合,计算不同干扰水平下的缓冲时间。以某条地铁线路为例,将其1 d的实际列车区间运行时间和停站时间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给出的模型和计算方法,计算得到不同干扰水平下的最小缓冲时间,用于确定地铁列车运行图合理的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13.
由于列车运行速度不断提高,列车的安全问题变得尤为重要。时间同步技术的引入可以帮助铁路各系统通过对时间的监测定位到故障的发生点和各事件的启动顺序。针对铁路系统内部信息传输量大、状态改变快等特点,只有各系统之间实现时间同步,并满足一定的时钟同步精度,从而才能提高系统的联动能力。为了提高铁路系统的时间同步精度,提出精准时间同步协议(PTP)在铁路时间同步网中的应用,并在OPNET仿真中搭建铁路时间同步网网络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应用PTP协议的铁路时间同步网时间同步精度可达到微妙级。结果表明:应用PTP协议对铁路时间同步网建设和时间同步精度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介绍列车定位的基本原理,之后参考IEEE1474标准,建立通用的安全制动模型,将列车制动过程划分为ATP反应时间A、牵引取消时间B、紧急制动启动时间C、紧急制动生效时间D4个阶段;最后,利用能量守恒公式,并参考工程中A,B,C3个阶段一般时间和加速度取值,给出任意时刻ATP限速值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5.
乘客候车时间是乘客时间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服务水平。相比行车正点率,乘客候车时间能够更好地作为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服务水平和自身运行状况的最主要考核指标。本文在已知站间客流分布和列车到站时刻基础上,提出乘客候车时间的计算方法,并分析了乘客候车时间指标的应用。该研究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乘客候车时间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地铁火灾时疏散时间的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详细分析了地铁火灾特点、乘客疏散特征、疏散路径、疏散安全区、计算疏散时间的前提条件、疏散时间的构成等诸多因素对安全疏散的影响,指出在地铁各个出口(车门或屏蔽门口、站台至站厅的楼扶梯口、检票口、地面出入口)等处存在滞留现象,提出根据疏散群体的行动时间和滞留时间计算全体疏散人员总的疏散时间的思路,并给出了疏散时间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7.
系统通过在局域网内设置的时间服务器,接收GPS全球定位系统的标准时间,并通过局域网,以TCP/IP协议将标准时间发送到各个联入网络的工作站,同步校对各工作站,从而为工作站上应用的各种铁路运输管理软件,提供一个精确标准的时间基准,解决各工作站时间不准确、不同步的问题.而且该系统的时间和分局调度所的时间是完全同步的;同时该系统还能驱动LED大屏和LCD液晶显示器对外进行时间显示,方便工作人员查看时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停站时间大规模的现场数据采集,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停站时间的构成及各组成环节的用时。详细论述了各组成环节的用时及机理。根据乘客上下车用时的统计与影响因素分析,推荐了其取值范围。总结出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停站时间计算式,并应用案例对某站列车的停站时间进行计算。得到的计算式不仅便于地铁工程设计和计算,也便于运营人员合理安排列车停站时间。  相似文献   

19.
以装配型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开放式方程构建交货期约束条件下,装配制造企业供应链时变批量优化模型。模型考虑整个供应链中各节点的能力约束、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各环节的时间约束和零件装配的数量比值约束。结合混合整数优化和SQP算法求解该优化模型。最后通过对两供应商单制造商两客户点的算例说明装配型制造企业整体供应链优化决策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轨道交通弱电系统高精度时间同步问题,基于网络时间同步协议,提出了轨道交通网络化时间同步的机制,并给出时间同步的构架。在此基础上,对轨道交通系统中时间同步的关键问题如同步精度和周期、安全等进行论述,提出了轨道交通时间同步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