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强 《科技交流》2010,(3):33-35
本文针对深厚湿陷性黄土层地基处理常用的方法,分别介绍了其适用条件和优缺点.在此基础上,针对深厚湿陷性黄土层地基治理,提出应综合应用地基处理措施、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对于铁路工程,在设置完善的防排水系统的前提下,采取比较经济的措施对地基表层进行处理,可有效降低产生湿陷变形的可能性,从而使设计更趋安全、经济和合理.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分析实际环境条件下黄土的浸水条件与机理,确定各种自然及人工环境下最不利的饱和湿陷土层厚度,根据环境对黄土浸水程度的影响差异对场地浸水湿陷环境进行分级.研究结论:黄土场地的实际湿陷厚度由多种因素决定,最主要受浸水条件的控制,具体浸水环境条件下的实际湿陷厚度,由降水、地表水入渗、地下水位升高三部分构成.经验和计算表明,在自然状况下大部分地带浸水厚度明显小于可湿陷土层厚度,以浸水湿陷厚度代替可湿陷土层厚度为依据采取工程措施可以较显著节省工程量及费用.  相似文献   

3.
许鹏程 《铁道勘察》2007,33(1):36-38
胶济客运专线青州取直段的第四系冲积成因湿陷性黄土质粉质黏土具有分布不连续,且在地表一定深度范围内承载力低,湿陷差异性大等特点;只有采用综合勘察手段,查明黄土质粉质黏土的空间分布范围及其湿陷特性,才能提供合理、有效的工程处理措施对策,防止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提出了灰土挤密桩加固、强夯加固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4.
张显明 《科技交流》2000,30(3):142-145
本将主要从黄土的微结构方面阐述其湿陷性产生的机理,进而分析影响黄土湿陷性的主要因素,最后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讨论如何根据黄土湿陷的内在结构因素和外在诱发因素来制定相应的工程处理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吴军 《铁道勘察》2011,37(5):55-57
从湿陷系数和湿陷速率两个评价指标入手,通过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初始水含量、压力、时间三个因素对甘肃地区湿陷性黄土湿陷性特征的影响规律,并对此作了分析总结。最后给出了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路基施工时的防排水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室内湿陷试验判定的黄土自重湿陷性与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的问题,本文以西安黄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黄土的自重湿陷系数试验与回弹试验,结果显示卸荷回弹变形与自重湿陷变形间存在紧密联系。通过扫描电镜试验、压汞试验等分析了不同压力下回弹变形与黄土微结构间的关系。应力较小时回弹变形较大,浸水附加变形(湿陷变形)以弹性为主并在卸荷后完全恢复,土体结构保持稳定;应力较大时回弹变形极小,浸水附加变形在卸荷后无法恢复,土体结构明显破损,黄土发生湿陷。在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判定黄土自重湿陷下限深度的方法。黄土自重湿陷系数试验后,若土样卸荷回弹稳定高度大于浸水前固结稳定高度,则黄土不具自重湿陷性,反之则具有自重湿陷性,具有自重湿陷性的最大土层深度即自重湿陷下限深度。经工程实例验证,本文方法的判定结果与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湿陷性为黄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其产生机理极其复杂,产生原因多种多样,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方法:基于现有文献对黄土的湿陷原因与机理的认识,以甘肃黄土地区高等级公路黄土分区项目为例,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对甘肃陇西陇东地区黄土的59组样本的9个常规试验的物理力学指标数据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黄土湿陷机理内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黄土的湿陷性指标与其它物理力学指标存在相关性,同时,揭示出产生湿陷的黄土必须有湿陷空间及一定量遇水强度降低的联接,黄土的疏松性、多孔性正是其反映,特别是支架孔隙是导致黄土湿陷的最主要原因,而非饱和黄土是产生湿陷的前提,粘粒含量及粘土的水-胶联结在产生湿陷过程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商榷。此外,本方法解决了常规单因子分析因指标交叉而分析失真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以新建川口至大河家公路为研究对象,对古鄯服务区的湿陷性黄土进行了现场试坑浸水试验和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场地黄土土体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与室内试验计算值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湿陷性土层分布不连续;自重湿陷系数与含水率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负相关性,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且土体含水率19.5%的黄土场地不具有自重湿陷性;自重湿陷系数与孔隙比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正相关性,随着孔隙比的增大而增大;该地区黄土发生湿陷的起始孔隙比为0.98。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雷电侵入牵引变电所二次系统的主要途径,结合牵引变电所的特点,给出了牵引变电所二次系统几种具体的防雷措施。为保证牵引变电所的正常运行,一次系统需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综合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刘晓东 《科技交流》2003,33(4):110-113
通安驿牵引变电所自建成后,连续不断地发生地基下陷,墙体开裂,变压器倾斜等病害,经过调查分析,其原因为场地属Ⅲ级自重湿陷性场地,由于场地排水不畅,成为雨水和生活用水积聚地,而产生湿陷下沉。现己危及正常生产运作,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变电所进行综合治理,彻底消除其隐患。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室内试验计算法与现场试坑浸水试验所得到的黄土自重湿陷量存在较大差异,故提出依据变形模量计算黄土自重湿陷量的方法,并用实际工程对该算法进行验证。用变形模量计算黄土自重湿陷量为333. 6 mm,野外试坑浸水试验的实测值为380. 5 mm,两者接近。从工程的角度而言误差较小,说明该计算方法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自重湿陷底界深度是计算中的重要参数,其测试比较困难,论文对其研究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湿陷性黄土隧道围岩浸水后工程力学性质劣化导致的衬砌结构病害问题,考虑黄土围岩浸水湿陷过程中隧道围岩压力增大及围岩约束软化的特点,提出围岩浸水湿陷前后围岩压力及基床系数的变化取值计算方法,建立基于荷载-结构模型的黄土隧道围岩浸水湿陷衬砌结构力学响应分析方法。以曾开展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的黄土隧道为对象,对隧道围岩浸水湿陷引起的衬砌结构内力变化及承载安全状态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围岩浸水湿陷会引起衬砌结构内力显著增大和分布形式变化,特别是仰拱中部和墙脚端部弯矩值增大2.5~3倍,相应部位截面承载安全系数可降低至1以下,发生拉裂破坏,衬砌结构设计中应予以加强。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相吻合,验证了该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可为湿陷性黄土隧道衬砌结构冗余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西韩城际铁路沿线黄土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选取代表性场地开展现场试坑浸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场地实测最大自重湿陷量为46 mm,仅为室内压缩试验计算值的0.23倍;湿陷土层厚度15 m,除Q;黄土全部具有湿陷性外,Q;上部黄土亦具有湿陷性;地表水自然入渗深度超过50 m,浸润角约为40°,浸润范围约为浸水试坑直径的1.7倍。对现场实测值和室内计算值差异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在黄土结构未完全破坏之前,发生过湿陷的土体在特定条件下还有可能再次湿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梅子隧道出口滑坡体的地形、地貌、地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影响滑体稳定的主要原因,采取以注浆固结为主,排、档、护为辅的措施。对滑体进行处理,保证隧道施工安全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鹰厦线K565 795~K565 850滑坡病害地段的地形、地貌、地质等情况的综合分析,找出病害产生的原因,采取“挡”、“排”、“护”相结合的措施,对病害进行整治。  相似文献   

16.
陈晓广 《铁道建筑》2023,(1):137-142
湿陷性黄土地层桩基中性点不易准确把握,会导致部分工程实测负摩阻力高于规范参考值。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基于现场浸水试验,提出一种依据湿陷性土层厚度确定桩基负摩阻力分布新方法——相对位移法,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浸水试验场地累计沉降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减小,深度为0~15 m时土体湿陷较为充分,15 m处接近饱和自重应力界限,15 m以下土层湿陷不充分,土中竖向应力增长幅度较小,22 m以下土层基本不发生湿陷;经验参数法与相对位移法计算得到的桩基承载力分别为2 926.5、3 251.6 kN,相对位移法得到的桩基承载力更能反映桩基承实际载能力,用于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设计能兼顾安全性与经济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我国在黄土地区修建了大量的隧道工程,对隧道地基的湿陷性评价和处理没有专业规范,仅参考《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的有关内容执行,在隧道内仰拱未封闭条件下进行地基处理,速度慢,难度大,风险高。结合郑西、宝兰客专科研项目,提出黄土隧道的湿陷条件与建筑工程不同,隧道工程基底力学模型也不同于建筑工程,不能套用建筑规范,需研究适用于隧道工程的湿陷性系列技术。研究结论:(1)新黄土发生湿陷的内因是其特殊的"峰窝状"结构,诱发因素及必要条件为外部荷载和水;(2)隧道开挖对其地基为减载作用,建筑工程结构对地基为加载作用;(3)隧道工程地基的湿陷变形从隧道底部起算(建筑工程从地面起算),隧道两侧及顶部土层的湿陷量不计入;(4)隧道地基湿陷量计算值为隧底各黄土层湿陷量的累计值,相应湿陷性等级划分为三级;(5)一般条件下,隧道洞门及洞口段地基需进行湿陷性处理;(6)相应研究主要成果已纳入《铁路黄土隧道技术规范》(Q/CR 9511—2014),并应用于宝兰客专等线的铁路隧道建设。  相似文献   

18.
刘自健 《铁道建筑技术》2011,(5):116-118,124
介绍了盐渍土的膨胀性、溶陷性、腐蚀性等基本工程特性,分析了盐渍土对铁路工程的影响,并阐述了应对盐渍土地质危害的施工技术措施和施工中要点,以对盐渍土地区铁路站场路基危害进行彻底治理,确保铁路工程质量和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干扰的三要素及干扰对微机保护装置可能造成的危害,微机保护中硬件、软件方面的抗干扰措施和程序出格的自恢复电路,要提高微机保护装置的可靠性,就要从干扰三要素的分析着手,综合运用各种抗干扰措施,消除或降低干扰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及湿陷机理进行分析,并结合西安地铁的工程实际,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加以评判,提出适用于地铁工程的地基处理措施以及施工注意事项,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