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基于混沌特征参数的车辆悬架系统隔振性能辨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混沌特征参数如关联维数D2和Kolmogorov熵的基本理论.采用汽车制动-悬架隔振效率试验台获取了BJ212越野吉普车前、后悬架的振动曲线,对其计算了系统参数如一阶固有频率和阻尼比.绘制了试验车辆悬架系统振动信号的自功率谱密度图形,求得了其一阶固有频率处的带中功率.给出了计算混沌特征参数的MATLAB程序流程图,并计算了关联维数D2和Kolmogorov熵,从而获得了车辆悬架系统隔振性能与混沌特征参数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混沌特征参数如关联维D2和最大Lyapunov指数的基本理论。采用汽车制动-悬架隔振效率试验台快速获取B J2020S越野吉普车和HONDA LEGEND 3.0轿车前、后悬架的振动信号,据此计算一阶固有频率、阻尼比、一阶固有频率处的带中功率以及关联维D2和最大Lyapunov指数,从而获得了汽车悬架隔振性能与混沌特征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了汽车悬架隔振性能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3.
车辆能量回馈式主动悬架μ综合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车辆能量回馈式主动悬架系统的稳定性、减振性及能量回馈性能, 建立了含参数摄动的1/4车体能量回馈式主动悬架模型并进行动力学分析, 基于μ综合方法设计了该系统的鲁棒控制器. 为验证其控制效果, 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了仿真. 结果表明, 在参数摄动和路面不平顺输入的干扰下, 基于μ综合控制的车辆能量回馈式主动悬架鲁棒稳定, 闭环系统的结构奇异值峰值为0.580 9, 在给定频段内能更好地抑制车体振动,在固有频率下车体垂直振动加速度增益降低了9 dB.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Lyapunov指数稳健算法.仿真结果表明稳健算法在刻画混沌"对初始条件敏感"这一特征时具有良好的性能.将该方法用于计算实测振动信号的Lyapunov指数,得到该指数大于零.综合分析信号的频谱特征、关联维数值后,有效地判断了所设计的非线性隔振系统处于混沌状态.  相似文献   

5.
为了阐明子系统参数对双层隔振系统隔振特性的影响, 建立了针对带子系统的双层隔振系统的三自由度动力学模型; 推导了一、二级主系统与子系统振幅比的解析式; 分析了3种振幅比随子系统质量比、固有频率比和阻尼比的变化规律; 给出了子系统充当双层隔振系统吸振器时最优参数的解析解和数值精确解; 以中国首批内燃动车动力包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散热器子系统的刚度、阻尼和质量对动力包双层隔振系统隔振性能以及柴油发电机组和散热器本身振动烈度的影响规律; 得到了最优散热器隔振器刚度的动力包双层隔振系统样机, 并进行了振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散热器隔振器刚度大于拐点处刚度1.5倍会严重恶化子系统的振动情况, 其阻尼损耗系数取0.24左右能有效抑制双层隔振系统力传递率和振动烈度比的峰值, 取较大的散热器质量能有效提高双层隔振系统的隔振性能, 减小机组和散热器本身的振动烈度; 经过设计后, 停机工况下二级隔振器最大动反力减小50%, 常规工况下二级隔振器的实测最大动反力为296N, 优于同类水平, 常规工况下机组与散热器实测振动烈度最大值分别为15.45、4.97mm·s-1, 水平优秀。可见, 取较大的子系统质量和阻尼, 并将其视为双层隔振系统的吸振器进行优化设计, 可使双层隔振系统在柴油机启停机工况和常规工况下都具备较优的动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包含扭转梁式悬架系统的整车8自由度平顺性模型和车辆瞬态侧倾模型,运用MATLAB/Simu-link仿真分析了扭转梁式悬架系统对平顺性和车辆瞬态侧倾的影响,并进行平顺性随机输入行驶试验和稳态回转试验验证。研究表明:在积分白噪声仿真路面,扭转梁式悬架系统对垂向和纵向振动几乎没有影响,但对侧倾振动动态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如固有频率、峰值时间、最大超调量等;揭示了扭转梁式悬架的扭转刚度、纵臂长度与车身侧倾角、车身侧倾固有频率、瞬态侧倾特性等之间的关系,为平顺性和操稳性协同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应用达朗贝尔原理推导了1/4车辆模型和桥梁的振动平衡方程;采用三角级数法生成各级桥面不平度序列;用数值方法分析了桥面平整度、车速及车辆参数对桥梁冲击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桥面不平度对桥梁冲击系数影响很大;冲击系数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发生波动;合理的车辆参数可以减小对桥梁的冲击作用;车辆固有频率同样是影响冲击系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对比了车辆在8种不同附着系数的路面上采取紧急制动时转向轮的定位参数的变化情况,从悬架性能的角度分析了车辆运行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9.
对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驾驶员座椅悬架的动态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系统的振动固有频率、阻尼比、位移传递率以及响应加速度均方根值均与等效簧载质量(即驾驶员体重)有关;试验过程中座椅悬架在低频小振幅激振时出现“锁止”现象,其位移传递率的峰值频率随激振幅值的增加而减小,在位移激振幅值较小时。试验测得的位移传递率的峰值频率大于理论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0.
汽车半主动空气悬架的神经网络控制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提高汽车半主动悬架的控制效果,以空气弹簧压力为控制对象,应用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方法,进行了不同路面激励下的半主动空气悬架的车身垂直加速度、悬架动挠度和车轮动载荷的计算机仿真和实验研究,并与被动悬架系统的相应参数进行了对比。发现在白噪声路面和较低频率的正弦路面激励下,半主动空气悬架采用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能够明显降低车身垂直加速度、车轮动载荷和悬架动挠度,降低范围为16%~85%,提高了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改善了车辆的行驶安全性与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11.
车辆年平均行驶里程(AVKT)是交通和环保领域研究工作的基础,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车辆种类、区域交通运输能力和车辆的技术状况等。由于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难以得到AVKT的真实值, AVKT只能根据其他信息估测获得。在分析AVKT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利用小样本数据计算AVKT的算法。该算法根据车辆种类、上牌日期、累积里程和保有量等数据建立计算公式,提出了由累积里程计算里程分布这一关键过程的计算方法。研究表明,车辆的种类分布、车龄分布、里程分布和累积里程决定了AVKT的多少。该算法综合多种影响因素,适合多种分类标准,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并通过实例应用证明该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有关分车道行驶的方案,对不同车辆行驶速度特征进行的研究,以及对不分车道行驶和分车道行驶两种情况下的车辆运行状况进行的有效仿真,可为当前公交优先通行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山西省多条主干公路桥梁进行车辆荷载调查,总结出山西省车辆荷载的分布特点,为桥梁可靠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大型客货车辆安全技术标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我国大型客货车辆安全标准现状及其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剖析在汽车生产管理、机动车查验、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等标准执行层面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对我国大型客货车辆安全技术标准研究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基于非线性轮胎侧偏特性的四轮车辆数值模型,考虑了轮胎垂直载荷的侧向转移,用该模型计算了车辆转向角阶跃输入下的侧向速度和横摆角速度响应,计算结果表明车辆质心纵向位置对车辆侧向响应特性具有较大的影响,而车辆转动惯量和轮间距对车辆侧向响应特性几乎没有影响.车辆响应特性随车辆质心纵向位置约呈指数关系变化,车辆质心越向前移,横摆角速度的响应也越快但超调量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冲击系数的不确定性,采用移动跑车试验方法得到桥梁最不利荷载位置处的动、静挠度值,结合新欣南大桥汽车冲击系数,对其进行相应的理论分析比较,得到以下结论:随着车速的增加,汽车冲击系数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在一定车速下取得最大值。而各国相关规范中冲击系数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差距很大,实测冲击系数随着车速的变化会有一定的差别,各国规范并没有反映出其变化规律,因此需要依据大量的移动荷载试验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7.
将蓝牙通讯技术引进车辆的定位,研究了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的GPS/DR/MM/BB组合车辆导航监控系统;设计了基于DSP的车载导航计算机,实现了USB通讯及大容量数据存储,在导航定位功能基础上实现了"黑匣子"的多种功能.研究实现的原理样机进行了大量的跑车实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车辆组合导航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目前影响垦区车辆二级维护质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技术维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种公交车辆管理模型,可以在考虑环境因素以及资金、技术等限制条件下做出车辆购买、淘汰的决策.在满足污染物排放限定条件下达到成本投入最小.通过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20.
基于MPC555的HEV控制系统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基于Motorola 32位单片机MPC555平台的整车控制系统快速开发方法,该方法利用MATLAB、SIMULINK、State-flow、RealTime Workshop(RTW)自动代码生成等开发工具,有效缩短了整车控制系统的开发周期,并在混合动力试验样车上进行了实车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