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预测地下线的环境振动影响是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依据北京市DB11/T 838—2011《地铁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中的振动预测模型,并对地下线工程条件和预测点的情况进行简化和假设,预测距离为0~60 m、线路埋深为10~20 m、取不同类型建筑物预测点的环境振动值,根据GB 10070—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中的"居民、文教区"和"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所执行的环境振动标准值,分析各预测点的超标情况。结果表明:线路的埋深越深,线路与建筑物的水平距离越远,建筑物的等级越高,则环境振动预测值越低,建筑物受到的环境振动影响越小。因此建议:根据振动影响范围和达标距离,做好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用地规划,合理确定振动控制距离;当地下线穿越中心城区时,应根据环境振动影响预测结果和超标情况,确定合理的减振措施等级。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地下线环境振动影响预测和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了地铁运营时产生的环境振动随敏感点与线路的距离、列车运行速度等变化情况,并根据环境振动影响范围提出了满足环境振动标准的控制距离。  相似文献   

3.
随着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引发的振动噪声问题日益显 著。以南京地铁某线敏感点的振动噪声投诉为研究对象,对地下线振动噪声的整治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投诉敏 感点对应区段的轨行区状态及敏感点小区的住户进行调研;然后对敏感点的环境振动、室内振动及二次结构噪声 进行测试分析;根据调研的超标情况,制定初步的整治措施;建立针对敏感点的车辆—轨道—隧道—土体—建筑 物的空间耦合理论仿真分析模型,理论仿真分析论证采用整治措施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开展振动噪声的整治工 作,并对整治效果进行测试评估;通过大量的测试数据及入户回访,从定量和定性角度验证整治措施实施后的有 效性。希望本研究对于今后城市轨道交通振动噪声问题的科学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拟修建的长春轨道交通7号线,下穿某精密仪器厂区(最小水平距离50 m,区间覆土为16.5 m),运营车辆对邻近内部压力机等精密仪器场区产生振动影响。通过测试分析长春轨道交通1、2号线相似断面的振动传播规律,预测了长春轨道交通7号线对沿线精密仪器场区的振动影响。结果表明:地质条件一致情况下,不同埋深条件下,行车振动加速度影响随着埋深增加而逐渐降低;敏感目标处的振动响应满足标准限值。  相似文献   

5.
城际铁路引入城市中心区,为减轻对城市规划的分割,缓解对城市集中居住区产生的环境影响,城区段铁路地下化成为发展趋势。铁路沿线居民住宅、学校、科研院所等环境敏感点较集中,准确评估振动环境影响,并科学提出有效的振动缓解措施,是城际铁路地下线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重点问题。通过对都市圈城际铁路地下线振动影响特征、评价体系、执行标准、振动源强和振动防护措施等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时速160 km城际铁路地下线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中的预测方法和评价标准开展工作是可行的;经与实测值验证,环境振动预测值较实测值偏大2.5~6.2 dB;城际铁路振动源强宜通过实测方式获得,且需详细论证与类比工程的可类比性;宜优先采取振源控制,并系统考虑综合措施降低振动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域快线已成为城轨交通的发展新趋势。国内外尚无设计时速160 km的城轨交通,相应的轨道减振设计研究几乎为空白。针对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八及二十二号线工程特点,明晰了环境振动评价范围、评价指标以及控制标准;为选取合理的振动源强,对武广客运专线金沙洲隧道进行了振动实测;计算了沿线建筑物建议振动控制距离以及不同埋深隧道的地面Z振级;通过分析隔离式减振垫浮置板的应用情况和减振效果,建议其作为市域快线轨道减振措施;为应对工程可能出现的环境振动严重超标的恶劣工况,提出了一种重型钢弹簧浮置板初步方案。研究成果可为后续类似的工程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以广深港(广州—深圳—香港)高速铁路光明城高架段以及武广(武汉—广州)高速铁路金沙洲隧道段为工程背景,开展高速铁路振源及环境振动现场测试,研究其振源特点和环境振动衰减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高速列车诱发高架曲线段振源振动强度明显高于直线段,桥面Z振级远高于隧道壁Z振级;高架段断面环境振动Z振级高于隧道段断面最大达33 dB;环境振动Z振级随距轨道中心线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小,但距离15 m以后,高架段和隧道段衰减规律略有不同;环境振动主频集中在20~80 Hz,随着距轨道中心线距离增加,环境振动高频成分衰减速度大于低频成分;对于隧道而言,其埋深越大,环境振动主频越低。研究成果对高速铁路、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潘鹏  刘文武 《铁道勘察》2022,(2):78-81,102
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既有高架线沿线噪声较大等问题,结合工程实例,从轨道专业角度出发,在不影响既有设备和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在曲线地段增设宽频型约束阻尼钢轨并分析其降噪效果.测试结果表明,距离线路中心7.5 m处,列车通过时段噪声平均降低3 dB(A);距离线路中心30 m处,列车通过时段噪声平均降低3.1 dB(A),基本...  相似文献   

9.
为了从理论上研究地铁弓网电弧对机场仪表着陆系统的影响。基于电波传播理论并结合GB/T 24338相关要求,选取国内地铁线路,在地铁满载全级牵引工况下,分别对地下线路和地上线路的电磁辐射进行测试。地下区段选取绝缘锚段关节为测试点进行地下屏蔽效能测试;地上区段选取分段绝缘器、绝缘锚段关节、非绝缘锚段关节等几个发生电弧较为频繁的位置,获得标准10m测量方法处的电磁辐射特性,并结合GB/T 6364相关保护率要求,对电弧辐射进行电磁兼容影响分析,给出了保护距离与弓网辐射强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地下区段的电弧辐射不会对机场导航设施造成影响;地上区段绝缘锚段关节处的电磁干扰最大,在航向信标处峰值检波数据达到68.47dBμV/m;当地铁线路与跑道下滑线的距离大于63.96m时,该地铁线路电弧辐射不会对机场仪表着陆系统造成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地铁线路和机场选址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靳凯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1,24(5):199-201,207
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会对周边的埋地金属管线造成腐蚀和破坏.介绍了轨道交通杂散电流的危害、评判标准及常规的防护措施,从防护间距、加强绝缘、主动防护等方面提出了特殊区段的加强防护措施,并设计了一种新型轨道交通沿线金属管线的杂散电流防护装置.  相似文献   

11.
基于脉冲激励的地铁运营引起邻近建筑物内振动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振动系统传递特性,提出一种新的环境振动预测方法——实测脉冲传递函数预测方法。通过脉冲试验测得振源与邻近建筑物内测点的振动加速度,计算得到振动系统的振动响应传递函数;将实测的地铁运营振源的振动加速度代入传递函数公式,实现对建筑物内测点的振动加速度时程、频谱、1/3倍频程和z振级的预测。应用该方法预测隧道中心楼内测点振动加速度结果表明:隧道结构与隧道中心楼内测点振动加速度传递函数峰值频段为30~50Hz,隧道中心楼内振动加速度峰值频段为40~60Hz;土层和隧道中心楼基础结构对60Hz以上频段的振动具有很强的衰减作用,楼房基础结构有效地隔断了70Hz以上的高频振动。该方法可用于预测地铁运营引起的建筑物内振动。  相似文献   

12.
针对城市轨道车辆车体振动的问题,建立了含被动式吸振器的车轨垂向振动模型,指出了传统二自由度被动式吸振器应用在轨道车辆上的局限性,提出了适用于城市轨道车辆车体被动式吸振器减振设计方法,利用Sperling平稳性指标验证了被动式吸振器在不同速度和载客量工况下的减振效果,探讨了被动式吸振器的安装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传统被动...  相似文献   

13.
为确保地铁双线盾构隧道长距离平行下穿既有建筑物的安全,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模型,获得施工过程中地铁盾构隧道所引起的该建筑结构的变形规律及影响范围,并提出针对性的监测方案。结果表明:(1)根据理论计算及实际监测,盾构隧道施工对既有建筑结构的影响范围为隧道上方及两侧20 m横向范围,因此应对该范围内的建筑结构进行重点监测;(2)为降低由于盾构施工造成的地层损失,及时对区间下穿既有建筑段下方隧道拱部管片外侧地层进行二次注浆加固很有必要,通过监测可知,该建筑结构最大绝对沉降值约为9.5 mm,最大差异性沉降值为10.5 mm,均满足评估单位给出的安全指标;(3)采用自动化监测手段,实时掌握建筑物的变形数据,通过调整盾构推力、土仓压力、掘进速度等掘进施工参数,最大程度降低对既有建筑结构的扰动。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不同减振扣件对地铁隧道-地表环境振动的减振效果特性有所差异,列车运行引起的隧道和地表的振动在时域和频域上有较大区别,目前对减振扣件减振效果评价多采用不同断面进行对比分析,但其结果会受到隧道断面周围结构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普通扣件和减振扣件下列车运行引起的隧道结构及地表振动进行现场实测分析,并建立车辆-轨道-隧道-大地耦合动力分析数值模型,研究减振扣件对隧道结构-地表的减振效果。研究结论:(1)减振扣件能有效控制道床和隧道壁上的振动响应,当采用减振扣件后,道床上峰值变小且峰值出现频段向低频偏移,隧道壁上减振扣件在卓越频率范围内出现振动放大现象;(2)地面测点的振动加速度峰值和Z振级随距离振源的位置增加呈现出减小的趋势,但是在15~30 m范围内出现增大的现象,说明在该区域范围内出现振动放大的现象,但放大区间有所不同,应根据具体工程选择合适的扣件;(3)地面同一测点振动加速度峰值和Z振级呈现出W形的变化趋势,因此在进行地面振动控制时应充分考虑控制点所处位置,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控制措施;(4)本研究成果可为轨道交通中隧道和地表振动控制措施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评估软土地区地铁环境振动对精密仪器的影响,基于环境振动分析预测有限元仿真模型,模拟实际工况下距线路不同距离上的不同楼层内地板的振动响应.模拟计算分析表明,距隧道中心线20 m、50 m、100 m 3种工况中,距隧道中心线20 m、50 m的建筑物内振动超过精密仪器对环境振动的要求限值,距隧道中心线100 m的建筑物...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车-线-隧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输入实际的列车、轨道、隧道承力结构参数,获得地铁列车运行时的隧道承力结构动态激励。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有限单元法和无限边界元法,建立了隧道-土体-建筑动力耦合模型,分析隧道周围土体及沿线建筑物的受振特性,探析地铁列车振动对环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地铁列车运行引起周围环境的二次振动为低频振动,且主要为竖向振动和横向振动;列车通过时,地面竖向振动最大值出现在距离隧道中心线10 m处,竖向振动加速度除了在距离隧道中心线45 m点出现反弹外,其他各点的振动加速度幅值基本上都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较高频率的振动成分幅值衰减较快。  相似文献   

17.
隧道掘进爆破对地表敏感建筑物的振动影响监测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控制隧道掘进爆破对地表敏感建筑设施产生的振动危害,对爆破产生的地震效应进行监测与控制是必要的。结合人山子隧道的控制爆破设计,首先通过理论计算,初步分析隧道爆破对地表敏感建筑设施振动速度的影响,再结合爆破时地表质点振动速度的实时监测与分析,提出控制爆破振动危害的措施,以确保地表敏感设施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地铁列车阻塞工况下温度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刚  梁习锋  刘堂红 《铁道学报》2011,33(8):103-109
城市人口的激增使得交通压力倍增,地铁成为大型都市必备的交通运输工具,地铁运行过程中的异常工况也日益被人们关注.本文和用CFD技术,建立模拟地铁隧道区间发生阻塞工况时空调列车周边热环境(照明、辅助设备、人员散热等)的物理模型,对圆形、矩形及马蹄形3种不同截面形状的隧道阻塞工况进行数值求解.结果表明:通风使得隧道内的温度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