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乘用车后悬架类型较多,主流车后悬架大量采用的是扭转梁悬架和E型四连杆悬架,但两种悬架形式在布置空间、价格、性能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区别。文章从结构、承载能力、性能等维度对主流车常见的两种后悬架结构——扭转梁悬架和E型四连杆悬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可知,扭转梁悬架仅在后备箱空间、轮胎磨损方面有优势,而E型四连杆悬架在承载能力、四驱空间、操纵稳定性、平顺性方面都具有优势。建议成本优先的A0、A级车采用经济型扭转梁悬架;操稳和舒适优先的A、B级车采用成本较高的E型四连杆悬架。该分析结论为汽车研发期间后悬架类型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用AMESim软件建立了1/4车体二自由度的主动悬架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设计了模糊控制的主动悬架.利用AMESim和MATLAB进行了联合仿真。并与基于传统数学模型的主动悬架的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者的车身加速度仿真曲线形状基本上是一致的,与被动悬架相比降低了垂直加速度,有效提高了乘车舒适性,控制策略是可行的。随着被控制对象的复杂化,动力学方程的建立越来越困难,这种联合仿真技术开创了一条效果很好而又不复杂的仿真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合理的底盘悬架结构件重量带宽平台化设计,能够在保证功能的基础上有效提升汽车平台化及通用化率,节约成本,提升开发效率。文章简要概述底盘悬架结构件重量带宽平台化设计方法,并通过案例阐述悬架结构件重量带宽平台化设计思路和方法,为重量带宽设计方法在汽车悬架及其他系统结构件设计提供了设计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区间分析的汽车平顺性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区间分析方法,建立了一种汽车悬架平顺性的不确定性优化模型。以悬架弹簧刚度和减振器阻尼为设计参数,车身加速度均方根值最小化为目标,悬架刚度和固有频率等为约束,并使用区间描述设计变量的制造和测量误差。利用公差指标和区间可能度,将该不确定性优化模型转化为确定性优化问题,并利用序列二次规划法和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在保证平顺性目标的前提下,使设计变量的对称公差最大化,以降低制造成本。最后,该方法被应用于两自由度1/4车身和7自由度整车车身悬架振动系统的平顺性优化。  相似文献   

5.
汽车的轻量化设计一直是各大主机厂追求的设计方向,尤其是近几年电动车的发展,市场对续航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整车重量与续航强相关,因此,轻量化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而轻量化设计的源头就是悬架的载荷设计。论文基于某多连杆后悬架结构,提出一种载荷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悬架的载荷分配及运动学特性和动力学特性(KC),通过试验设计(DOE)及最优化设计手段寻求硬点最佳分布,达到降低悬架载荷目的,从而为结构轻量化设计提供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缩短纯电动车前悬架设计的开发时间与减少开发成本,文章利用汽车设计理论对前悬架系统中悬架主要总成件进行设计,利用Adams软件对已设计的前悬架系统进行建模和动力学仿真,分析悬架性能是否符合要求。设计出悬架系统并装车试验,性能良好。,该方法可以减少样品试制的时间与成本。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轿车用被动悬架、半主动悬架、主动悬架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以及各自的优缺点与发展趋势。通过比较分析得出:被动悬架因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成本低、不耗能而得到广泛应用;主动悬架虽性能优越,但因元件价格昂贵,工作时能耗高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半主动悬架性能好于被动悬架,且成本比主动悬架低得多,是今后悬架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汽车悬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近似模型和遗传算法的高效全局优化设计方法.使用Kriging方法重构目标函数,建立了悬架运动学分析的近似模型;采用了CVT试验设计以确保参数空间中样本点分布的均匀性;在重构出的目标函数基础上采用遗传算法进行寻优.以双横臂式前独立悬架为例,以车轮接地点侧向最大滑移量为优化目标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采用该设计方法可缩短设计周期及降低设计成本.  相似文献   

9.
悬架是汽车中的一个重要总成,它把车架与车轮弹性地联系起来,关系到汽车的多种使用性能。从外表上看,轿车悬架仅是由一些连杆、套筒以及弹簧组成,但千万不要以为它很简单,相反轿车悬架是一个较难达到完美要求的总成,这是因为悬架既要满足汽车的舒适性要求,又要满足其操纵稳定性的要求,而这两方面又是互相对立的。比如,为了取得良好的舒适性,需要大大缓;中汽车的震动,这样弹簧就要设计得软些,但弹簧软了却容易使汽车  相似文献   

10.
董英娟 《重型汽车》2014,(1):33+36-33,36
前言 汽车悬架系统是汽车中弹性的连接车架(或车身)和车轴之间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是现代汽车最重要的总成之一.它把路面作用于车轮的支承力、牵引力、制动力和侧向反力等力及其所产生的力矩传递至车身上,缓和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的冲击,以保证汽车的正常行驶,提高乘车的舒适性.悬架系统直接影响汽车行驶的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因而,深入研究汽车悬架系统的性能,开发新型的悬架系统,是提高现代汽车行驶安全性能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
基于AI选型的汽车悬架系统参数化设计流程构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用于汽车悬架系统选型的多层前馈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它采用自适应调整的BP算法。选型推理的依据有:轴距、前轮距、后轮距、整备质量、驱动形式、最高车速、制动形式、发动机最大功率和发动机排量。推理结果为前、后悬架的具体型式。经测试,其与实际情况的吻合率,对前悬架达到了100%,对后悬架达到了70%。进而开发出典型悬架型式的三维参数化设计模板,并集成相关技术环节,构造出基于AI选型的悬架系统参数化设计的一般流程。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社会,汽车已经发展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代步工具,更快更舒适成为了今后汽车的研究方向,因此悬架系统成为了人们首要的研究目标。本设计以两座电动汽车后悬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种类型的悬架的优缺点进行对比,选取最适合两座电动汽车后悬架的悬架类型,采用非独立悬架以达到制造简便、方便维修且结构简单的目的。对后悬架的弹性元件和减震器进行计算,确定其弹性元件和减震器等零部件的具体数值并进行校核,确保计算所得的数据符合设计要求,并运用CATIA建模。  相似文献   

13.
针对麦弗逊悬架减振器侧向力问题,建立某车型的前麦弗逊悬架ADAMS参数化模型,通过优化螺旋弹簧实际作用力线达到优化减振器侧向力的目的。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设计,螺旋弹簧的实际作用力线可以达到100%消除麦弗逊悬架减振器侧向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汽车可控悬架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悬架是车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车辆的乘坐舒适性、操纵稳定性等性能有很大影响。因此,根据汽车行驶的路面、工况和载荷等情况来控制自身工作状态,使汽车的整体行驶性能达到最佳的可控悬架系统得到了关注和发展,文中对不同悬架系统的原理和发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基于ADAMS的双横臂悬架的仿真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缩短设计周期、提高产品质量并降低产品开发成本,文中利用ADAMS软件建立汽车双横臂独立悬架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研究了车轮定位参数随车轮跳动的变化规律,并据此对悬架定位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6.
空气悬架系统作为高档公路大客车的关键部件,已经在国外高档客车上普及,商用车上使用的比例也在迅速提升,其独特的变刚度、低振动频率、抗道路凹凸冲击等诸多优越性越来越受人们重视。目前国内没有一家企业能设计出成熟的产品,加快空气悬架的设计研发,尤其是电子控制空气悬架(ECAS)的研发是大势所趋,谁先掌握了汽车空气悬架的开发技术,谁先开发出配置空气悬架的成熟车型,谁就掌握了今后若干年内商用车市场的先机和主动。  相似文献   

17.
取代钢质螺旋弹簧的玻纤复合材料板簧已在业内有较多成功的应用。基于玻纤复合材料将弹簧和摆臂合为一体,将进一步增强悬架轻量化和集成化的优势,但引进玻纤摆臂柔性的悬架不能再按传统的方式理解,对此新型悬架的结构形式和设计方法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玻纤增强塑料复合材料板簧摆臂的设计,而后对匹配此玻纤摆臂的后桥悬架构型进行了研究,以优化关键性能为线索逐步分析不同的后悬架结构形式的性能优劣,从而得出可行的玻纤臂新型悬架方案,最后还对此悬架的预载设计与载荷校核等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以摩托车悬架为例,就悬架螺旋弹簧设计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阐述了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原则;并通过举例,验证了文中摩托车悬架螺旋弹簧特性设计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主要类型可控悬架的原理简介及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波 《汽车技术》2002,(5):14-17
悬架是车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车辆的乘坐舒适性,操纵稳定性等性能有很大影响,因此,一些能够根据汽车行驶的路面、工况和工荷等情况来控制自身工作状态,使汽车的整体行驶性能达到最佳的可控悬架系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发展,中对不同悬架系统的结构和原理进行了介绍,并对目前悬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在扭转梁式半独立后悬架系统开发时,需要设计师平衡各种利弊因素,通过优化方法来达到预先设定的性能.扭转梁的剪切中心、横梁截面、扭转刚度以及悬架运动特性的确定是这种类型悬架设计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