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胶州湾作为一个半封闭的基岩海湾,湾内、外均发育了较为完整的沙脊-水道体系。胶州湾外从崂山头到大珠山咀沿线在晚更新世低海面时(-20m)由波浪向岸输沙形成了古滨面沙坝,在随后的全新世海侵过程中,古滨面沙坝受到潮流动力的强烈改造,形成了南沙、大竹等沙脊和竹岔水道等,而赤岛沙脊、沙子口连岸沙坝等则是古滨面沙坝近岸部分的残留沙体;胶州湾内的沙脊-水道格局受到全新世海侵前原始沟谷地形的控制,海侵后沟谷被淹没成为涨、落潮通道,而沙脊则是由海侵前胶州湾入湾河流的河口沙坝或者河口远端坝等堆积而成;现代胶州湾沙脊-水道体系的演变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3.
4.
5.
武桥水道水动力特性与潜洲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桥水道枯水期碍航与汉阳边滩的发育程度直接相关,而汉阳边滩的发育又与潜洲演变紧密相连.采用定床模型试验结合原观资料分析的方法,分析武桥水道河段水流运动特性、潜洲年内年际的演变规律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武汉河段周界条件和水流运动规律使得本河段汛期水流动力轴线顺直,潜洲至大桥间水流动力轴线居中靠左:而枯水期水流动力轴线弯曲,在潜洲头部和尾部形成斜向水流,水流动力轴线在潜洲尾部以下由左侧过渡到右侧.不同流量水流动力特性的变化直接决定了年内潜洲的冲淤变化规律:洪水期潜洲淤积,头部上延;尾部下挫;而枯水期冲刷,头部后退,尾部上提. 相似文献
6.
环流是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MMC)的固有属性,其存在让子模块电容电压波动幅度增大,并导致桥臂电流畸变且峰值增加,影响系统的运行特性。传统的基于二倍频负序旋转坐标变换的环流抑制策略控制环节繁琐且有一定局限性。本文分析了一种基于比例-谐振(PR)控制的环流抑制策略,该策略控制环节简洁、适用于任意相数的MMC系统。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平台上的仿真,证明了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介绍了BP网络数据标准化、隐层神经元选择、网络训练和有效性检验方法。以2003年胶州湾环境监测资料为基础,建立了多输入单输出的3层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采用8个水环境因子预测浮游植物生物量(Chla浓度)。检测集样本网络预测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8943,平均绝对误差为11.33%。为避免个别网络输入初值对输出的干扰,采取全局灵敏度的方法,分析了各水环境因子变化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相对影响。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对各水环境因子变化响应的敏感系数顺序为DOCODPO4-PSSTpHOilDINSiO3-Si。 相似文献
8.
9.
采用二维潮流和泥沙运动方程作为控制方程,对刘樟州浅段进行完全的数值模拟,对水文测验点的潮位、流场(流速、流向)、含沙量及地形进行验证。结果较好地模拟了此区域流场、含沙量的变化。为进一步优化工程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FVCOM的象山港海域潮汐潮流与温盐结构特征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FVCOM模型,建立了象山港海域的三维潮汐潮流和温盐数值模型,计算中考虑了潮流、风、太阳辐射和径流因素的影响。模拟结果与2009年的监测资料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可以模拟该海域的水流运动和温盐分布特征。通过对数值结果分析得到了该海域的同潮图、潮流椭圆图、潮流性质和温盐分布等。结果表明,象山港的潮汐属于非正规半日浅海潮;M2分潮流椭圆长轴从口门到湾顶逐渐减小,其走向与岸线的方向基本一致;狭湾内呈现往复流特征而口门外开阔海域呈旋转流特征。湾口和湾顶部有着显著的温度差和盐度差,海水温度由湾口向湾顶部逐渐增大,盐度分布则正好相反。狭湾内距离湾口不同位置的横向温度、盐度垂向分布结构特征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海洋工程水文测验站位的布设、先进仪器设备的采用、数据处理与分析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为掌握工程附近海域海洋水文状况及海洋水文要素变化规律,为评估海洋工程对附近海域环境的影响,为数学模型研究、物理模型研究及工程设计所需基础数据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2.
根据太平湾海域实测潮位资料,对该海域的潮汐性质、潮位特征值、理论最低潮面、平均海平面、设计高水位、设计低水位等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太平湾海区的潮汐属不正规半日混合潮性质,日潮不等现象明显;平均海平面在国家85基面下0.05 m,理论最低潮面在国家85基面下1.70 m;设计高水位1.62 m,设计低水位-1.36 m(国家85基面)。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介绍位于海滨滩涂软基地段的海滨大道北段二期工程现浇连续箱梁施工中,大型钢桁架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通过施工对该支撑体系设计进行验证,达到了预期效果,完成了工程所有现浇箱梁的施工,形成了软基地段现浇连续箱梁施工区别于传统支撑体系的新方法,为类似工程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4.
钦州湾近海区沉积特征及航道淤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钦州湾近海区的动力条件、沉积特征、泥沙来源及运移趋势,东航道开发的泥沙条件及其淤积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钦州外湾的泥沙来源有限、水体含沙量小、滩槽稳定、东航道轴线走向总体上与涨潮流向一致,航道开挖后不致出现大的泥沙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