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货运量及公路营运载货汽车拥有量的持续增长,货运交通安全及货运行业安全管理问题面临巨大挑战.与此同时,货运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疲劳驾驶等现象突出.本文针对长途货运驾驶人心理特征、驾驶愤怒、职业健康、驾驶行为理论分析、企业安全管理展开了问卷调查及分析,并基于问卷数据分析了货运驾驶人心理特征对...  相似文献   

2.
阿季 《驾驶人心理》2006,(12):14-14
中科院心理所工程心理学实验室的孙向红教授研究指出,人的外部行为反应是内部心理过程的体现,驾驶行为尤其如此。疲劳对驾驶员的心理状态会产生很大影响。驾驶人疲劳驾驶后,心理状态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比如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视野逐渐变窄,漏看错看信息的情况增多,反应迟钝、判断迟缓、动作僵硬、节律失调、思维能力下降、头脑糊涂、忘记操作规范、精神不振、郁闷嗜睡、自我控制能力减退、容易激动、心情急躁或开快车等等。  相似文献   

3.
《汽车与安全》2014,(12):72-73
<正>有些私家车主、行人提起出租车就连连摇头,估计是在马路上吃过出租车的亏。其实,一些出租车的霸道行驶方式饱受诟病,由此招致的\"民怨\"早已是不绝于耳。对此,出租车司机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我们对话一名有过5年出租车驾驶经历的曾经的出租车司机,聊聊交通安全的一些事,看看他是如何看待交通违法行为的。  相似文献   

4.
肖瑜 《时代汽车》2025,(2):181-183
交通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驾驶人的个性特征对于交通行为的影响,以及不同的个性特征对于交通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本文以汽车驾驶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驾驶人个性特征对交通行为的影响,并从性格、态度、情感和意志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能够有效提高交通行为安全性的建议。汽车驾驶人是道路交通活动中最重要和最具风险性的一个群体,因此,加强对其个性特征和交通行为的研究,对于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共交通是城市道路交通运输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交车驾驶人存在的不良驾驶行为已经成为影响交通安全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由其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给个人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损失,探索更为安全的公共交通环境显得极为重要。以公交车驾驶人为对象,探究影响公交车驾驶人驾驶行为特征的个人心理因素和组织环境因素,及其对不良驾驶行为的内在影响机制。选用工作倦怠量表(MBI-GS)、组织认同感问卷(OIQ)及驾驶行为问卷(DBQ)对844名城市公交车驾驶人展开问卷调查研究,并使用回归分析和中介检验来探究工作倦怠和组织认同感对驾驶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32.8%的公交车驾驶人存在不良驾驶行为,错误驾驶行为显著高于违法驾驶行为。其中,在违法维度中,侵略性违法显著高于普通违法。②公交车驾驶人存在较高的组织认同感,组织认同感对不良驾驶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工作倦怠程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工作倦怠程度对不良驾驶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③公交车驾驶人的工作倦怠水平在组织认同感对不良驾驶行为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该结果厘清了公交车驾驶人的工作倦怠和组织认同感对不良驾驶行为的影响机制,为进一步探究不良驾驶行为的心理干预方法提供了思路,从而达到改善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安全环境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基于驾驶模拟器设计了城市道路信号和无信号交叉口场景下的模拟驾驶实验,研究网联信息的存在和内容对青年驾驶人工作负荷和操纵行为的影响。实验共包括被试26人,均为22~30岁的青年驾驶人。结果表明:对无信号交叉口(区分次干路直行车辆和主路对向左转车辆)或信号交叉口红灯时间即将结束时,网联信息可以显著降低青年驾驶人的工作负荷,有效降低心率增长值(信号交叉口:减少1.95 beats/min;无信号交叉口:分别减少2.96 beats/min和3.29 beats/min)。此外,网联信息还可以显著降低青年驾驶人的制动反应时间(信号交叉口:降低2.35 s;无信号交叉口:分别降低2.71 s和2.09 s),减少车辆速度标准差(信号交叉口:31.33%;无信号交叉口:分别减少47.40%和60.23%),提升了驾驶稳定性。在信号交叉口车辆行进方向的红灯时间即将结束时,相比于指示信息,车路网联指令信息可使制动反应时间减少3.47 s,车辆的速度标准差减少39.10%。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分心对交通冲突状态下驾驶人反应时间的影响,采用驾驶模拟器构建城市道路交通环境下2种典型冲突形态:侧向行人冲突和纵向追尾冲突,设计认知、视觉以及发短信(认知+视觉复合分心)3种分心任务,在不同行驶车速、跟车时距、前车减速度等紧迫度条件下,采集30名驾驶人应对交通冲突的制动反应时间,分别采用重复测量一般线性模型及线性混合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认知分心使驾驶人应对侧向行人冲突的制动反应时间增加0.09 s,但未观察到其对纵向追尾冲突反应时间的显著性影响;视觉分心与发短信都会延缓驾驶人应对侧向行人(分别增加0.31 s和0.27 s)以及纵向追尾冲突(分别增加0.47 s和0.38 s)的制动反应时间;此外,在纵向追尾冲突中,随着冲突紧迫度提高(前车减速度增大、车头时距减小以及自车速度增大),驾驶人制动反应时间显著减小。表明驾驶分心延长了驾驶人应对交通冲突的反应时间,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具体而言,认知分心主要延长驾驶人应对侧向冲突的反应时间,涉及视觉的分心同时延长驾驶人应对侧向及纵向冲突的反应时间;视觉分心对驾驶人反应时间的延长显著性高于认知分心,说明视觉分心对行车安全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8.
以驾驶模拟器为实验平台,分析使用手机对驾驶可靠度的影响.通过40名驾驶人参与模拟驾驶实验,统计比较不同通话方式下完成的不同驾驶任务,建立使用手机条件下的驾驶人可靠度模型.研究发现:频繁的多次通话后的可靠度将比长时通话的可靠度更低,频繁通话具有较高危险性;可靠度的极限值出现在驾驶人多重失误的情况下,使用手机同时完成双重任务的干扰性远比单一任务大.  相似文献   

9.
分析驾驶心理对交通安全造成的影响,并总结其中的主要因素.通过文献调研,综述了驾驶心理的主要过程和关键特征对交通安全的不同影响,并分析了驾驶心理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方式.驾驶心理已经成为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驾驶心理通过影响驾驶员的行为,间接地对交通安全产生影响,其中知觉、注意、态度、驾驶疲劳等是影响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了解驾驶人行为的心理机制,有助于找到改善交通安全的方法,研究发现通过改变驾驶人态度是1种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城市混合交通共享街道使用者微观行为特性及行人过街风险,采集了武汉市光谷步行街不同时段的视频数据,提取共享街道中车辆(包含小汽车、电动车和自行车)及行人的速度、位置及后侵占时间(PET)等信息,对高、低流量时段的各种类型车辆与行人的冲突率进行分析并对其行驶速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流量下的共享街道...  相似文献   

11.
对驾驶模拟技术在道路行车安全领域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驾驶模拟器进行了分类,并总结了国内外主要代表性科研型驾驶模拟器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典型驾驶模拟器的自由度、主要特征和应用领域。以“人-车-路-环境-事故”为主线,从不良驾驶行为特性分析、车辆主动安全技术研究、道路与交通设计、车辆驾驶环境以及道路行车事故研究5个方面,系统地梳理了驾驶模拟技术在国内外道路行车安全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应用展望。在不良驾驶行为特性分析方面,重点研究了运用驾驶行为特性开展分心驾驶行为和疲劳驾驶行为的识别;在车辆主动安全技术研究方面,综述了运用驾驶行为开展车辆底盘一体化控制技术、安全辅助驾驶控制技术和自动驾驶接管行为的评价研究;在道路与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道路几何和标志标线等的设计评价;在车辆驾驶环境方面,综述了不良气象、路侧景观和交通冲突等驾驶环境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在道路行车事故研究方面,总结了道路行车事故再现和事故影响因素分析等内容。此外,对驾驶模拟技术进行了应用展望,主要包括特殊人群的驾驶行为特性、智能网联汽车系统的测试及验证、混合交通流环境下的行车安全问题。对未来应对驾驶模拟器的有效性评价、不适性以及二次开发等问题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促进驾驶模拟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驾驶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会对驾驶人的驾驶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已经得到了较多认同,但是通过科学实验进行定量化实证分析的研究还较少.论文首先采用量表测量与仪器测试相结合的实验方法,以专业和非专业驾驶人为实验对象,利用气质类型量表测量驾驶人的气质类型;利用实验车在实际道路交通环境下行驶以获得跟驰车辆对前后车的行驶轨迹,并计算得到影响驾驶行为的关键参数.基于实验数据分析了驾驶经验和气质类型对驾驶人的行驶速度、加速度、跟驰距离、时间间隔等方面的影响.在跟驰时驾驶人的速度和加速度选择方面,专业驾驶人对速度和加速度的选择更加具有自主性,并且内向型性格驾驶人的行驶速度和加/减速幅度一般要小于外向型性格的驾驶人.在跟驰时驾驶人对空间和时间距离的选择方面,无论是跟驰距离还是时间间隔,气质类型对非专业驾驶人空间和时间距离选择的影响更加明显,并且各速度段内向型性格驾驶人选择的空间和时间距离一般大于外向型性格驾驶人;相同气质类型的非专业驾驶人选择的时间间隔都要大于专业驾驶人.经研究建立了驾驶人生理心理特性与驾驶行为特性之间的关系,为分析驾驶人行为特性与交通安全之间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夜间环境道路监控补光灯对青年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影响,考虑不同光照强度和是否存在行人横穿道路行为2个变量,通过UC-win/Road软件设计城市道路仿真场景,采用驾驶模拟器开展试验,并结合眼动仪、生理记录仪采集青年驾驶员的视觉、生理及驾驶操作3种特性指标。再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变量对青年驾驶员的3种特性的影响及其显著性水平。结果表明:①无论是否存在行人横穿道路行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青年驾驶员的注视时间、瞳孔面积变化率及脑电(α+θ)/β均减小,心率增长率、制动踏板深度比例及制动反应距离均增加,表明光照强度越大对青年驾驶员的视觉、生理、驾驶操作特性越不利;②在存在行人横穿道路行为时,光照强度对青年驾驶员的视觉、生理及驾驶操作特性的影响更加明显;③当光照强度小于50 lx时,脑电(α+θ)/β和驾驶操作指标变化较缓,而光照强度大于50 lx时,脑电(α+θ)/β指标下降显著,变化率大于10%,其数值低于3.70,表明青年驾驶员产生情绪波动,警觉性显著增大,制动踏板深度比例显著增大,其数值大于0.55,制动反应距离超过13.40 m,制动操作力度较大,操作稳定性降低,且避让行人的成功率显著降低,不利于夜间行车。因此,建议道路监控补光灯的光照强度宜小于50 lx。  相似文献   

14.
    
Dangerous driving behavior detection can be used in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s to identify dangerous patterns, such as Abrupt Double Lane Change (ALC), Retrograde Driving (RD), and Illegal U-Turn (IT), for traffic design, traffic management, and law enforce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 detection method of dangerous driving behavior based on video surveillance. First, a novel method named trajectory histogram is proposed. A set of trajectory histograms (e.g., control points histogram and velocity histogram) is constructed to represent vehicle motion. Then, a frequently used feature selection method named Minimum Redundancy and Maximum Relevance (mRMR) is introduced to evaluat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rajectory histograms for dangerous driving behavior detection. In addition, a hybrid algorithm,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Support Vector Machine (PSO_SVM), is then developed to identify dangerous driving behavior. To validate the performa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several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mRMR is better than other representative methods, namely Conditional Mutual Information Maximization (CMIM), Mutual Information Maximization (MIM), and ReliefF, for evaluating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rajectory histograms. Based on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rajectory histograms, the detection accuracy rate of dangerous driving behavior using PSO_SVM is superior to thos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classifiers—Naïve Bayesian Classifier (NBC), k-Nearest Neighbor (kNN), and C4.5 decision tree. In addition, we find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outperforms the two common approaches for dangerous driving behavior detection in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s. Therefore,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be widely applied to detect dangerous driving behavior in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s.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驾驶员违规种类的调查统计,分析了驾驶员违规后对其心理、生理的影响及关系,据此提出了预防建议和应采取的措施,为促进行车安全,减少交通事故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互通立交匝道的运行特性和驾驶风险,在重庆市南山立交和江南立交开展了超过30位被试者的小客车实车驾驶试验,通过Speedbox和Mobileye等车载高精度仪器采集了小客车在4条迂回式匝道上的连续运行数据,包括行驶速度、横向加速度、纵向加速度等,明确了迂回式匝道的车辆运行状态,然后运用表征横、纵向加速度关系的G-G图分析了匝道行驶过程中的驾驶风险,确定了立交匝道不同位置的危险等级及危险驾驶行为的高发路段。研究结果表明:①立交匝道上小客车的横向加速度与速度呈三角形分布,纵向加速度与速度呈椭圆形分布;②小半径曲线匝道上出现危险驾驶行为的比例要高于大半径曲线匝道;③通过统计不同断面的危险驾驶行为点占比,将匝道的危险断面分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3个等级;④男性驾驶员在立交匝道上的危险驾驶行为占比要高于女性驾驶员,冒险型驾驶员的危险驾驶行为占比要高于其他驾驶风格的驾驶员;⑤立交匝道的危险高发路段通常位于速度变化剧烈的路段,即入弯减速段和出弯加速段。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快速路合流区行车安全水平,实现合流区危险驾驶行为准确识别与交通事故预防,基于车辆轨迹数据提出了1种合流区驾驶人危险驾驶操作行为辨识方法。依托合流区交通航拍视频轨迹数据,运用风险度量法与四分位差法确定4类合流区驾驶人危险驾驶操作行为特征指标阈值。通过前期建立的合流区危险驾驶行为谱,计算驾驶人危险操作得分G,标记危险驾驶人,实现驾驶人分类。选用ROS、SMOTE、ADASYN数据均衡算法(data equalization,DE)对不平衡数据集中的危险驾驶人样本进行扩充,降低轨迹数据集的不平衡度。联合XGBoost、LGBM、AdaBoost集成学习分类算法(ensemble learning,EL)建立DE-EL模型,以车速、变速、横向操作、位置特征以及时间占比5类特征参数变量作为输入,对合流区驾驶人危险驾驶操作行为进行识别。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DE-EL识别模型输入特征参数进行优化,提升合流区危险驾驶操作行为识别模型的性能,最终从模型的精确率、召回率、F1值和AUC值确定最优合流区危险驾驶行为识别模型。研究表明:合流区驾驶人行车风险水平与横向操作关联度最高,与车辆速度关联度较低;不平衡的轨迹数据集通过单一的EL算法难以有效识别危险驾驶操作行为,DE算法可显著提升分类算法的性能;特征优化工程后,DE-EL识别模型的性能得到了提升,结果表明SMOTE-LGBM模型对合流区危险驾驶行为的识别效果最好,精确率为93.4%,召回率为92.1%,F1值为0.927,AUC值为0.933,模型可用于合流区危险驾驶行为识别、预警以及干预。  相似文献   

18.
行人交通违规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研究了行人违规交通行为的动因。通过调查问卷,探讨了态度、主观规范、认知行为控制对行人违规交通行为的影响,构建了最佳行人违规行为模式。研究表明,受访者认为违规行为是方便的、低危险的,40.2%的人有从事违规行为的意愿,说明我国目前民众对违规行为存在侥幸心理;在主观规范上,大部分的受访者认识到违规行为是不应该的,但同时有5成的受访者表示实际有需要行使违规交通行为,说明我国目前的行人交通设施存在着不完善与不合理的地方;在认知行为控制上,调查表明,虽然外界促使行人违规的诱惑较多,加强管理还是可以避免违规行为的。最后,提出了行人交通安全的改善措施,即提高行人的交通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常识,加强对行人交通安全的管理,以及从系统和网络的角度完善行人安全设施的设置和管理等。  相似文献   

19.
驾驶时间对营运驾驶员驾驶能力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斌  王猛  汪林  李宏海 《公路交通科技》2007,24(5):113-116,120
针对影响交通安全的疲劳驾驶问题,以公路客运行业的营运驾驶员为研究对象,应用人机工程学和试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按驾驶时间的不同设计了区组对比的试验方案,并用试验仪器现场采集了99个样本的试验数据,利用F检验和H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驾驶时间对驾驶员驾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驾驶时间在8~12 h之间,驾驶员的反应能力和注意能力会显著降低,而驾驶员的感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降低不明显;驾驶员的主观疲劳感受随驾驶时间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