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点分析客流在站厅及站台的分布情况,在不改变原有设备设施布局情况下进行客流组织优化。以青岛地铁北九水站为例,利用Anylogic仿真软件建模,统计客流分布情况,分析客流拥堵点,通过优化客流走行路径,降低客流密度、提高客流流量速率,为实际车站客运组织提供参考方案。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方案可使车站客流密度分布均匀,乘客在站停留时间变短。  相似文献   

2.
滕海生 《交通科技与经济》2012,14(2):111-114,119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形态关系到城市交通网络布局的合理性、线路设施配置的科学性和线网服务的有效性,对整个城市的发展、功能布局、土地利用及城市形态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在不考虑线路走向、线网规模、车站设置等因素的情况下,仅从线网几何形态方面在网络化运营状态下分析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特征,并以天津市地铁与日本东京地铁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为加强南京地铁的安全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运营服务质量和确保运营服务安全,南京地铁决定在一号线全线16个车站的33侧站台(其中安德门站设置3侧站台)上加装站台门。  相似文献   

4.
为使地铁车站在运营开通后能够较好地完成运输乘客的工作,发挥地铁大运量的优势,车站必须预先做好客运组织的研究工作,指导车站的客运组织工作。所谓地铁车站客运组织,主要是指经过对车站设备、设施和空间以及车站周边环境的分析,制定符合地铁车站实际情况的乘客进站、乘车、下车、出站的疏导、指引方案,以及根据方案进行车站行车、票务和人员组织工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车站客流构成、车站容纳能力、设施设备通行能力的研究,对现有客运组织难点进行分析,在优化车站客运组织措施基础上,对车站现有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和新增,同时对优化改造的可行性进行对比分析和效果评估,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车站运营效率的目的。主要采取对现有闸机的改造以及增加闸机数量的手段,增加闸机通过能力,以适应车站近远期客流需求,减少车站进出站闸机处的拥堵程度,提升乘客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6.
通过建立符合客观实际的多层次、多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地铁车站设施设备运营安全进行评价,并选取某条即将开通的地铁线路上的一个车站作为实例,进一步研究,从而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7.
地铁车站运营具有开放、动态的特征,车站内外多方干扰因素都会影响其正常运营,自身存在较大的脆弱性。本文综合等级全息建模理论和现代因果连锁理论,将地铁车站运营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划分为人员、设备、环境、管理、应急和结构六大类因素。并建立了基于暴露性、易感性、适应性三种内部属性的地铁车站运营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实现客观赋权,然后由解靠近或远离理想解的程度来度量脆弱性优劣,最终确定车站运营脆弱性综合评分。案例分析证明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在地铁车站设计中,客流是众多车站部位规模和能力核算的重要参数。本文从地铁运营管理和功能疏散的角度,深化研究,提出超高峰客流量、最高聚集人数、紧急疏散人数三个参数指标.为地铁车站设计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大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通过都市区域铁路的建设拉大城市框架成为迫切需要。由于市域铁路的客流组成、运营模式与地铁及传统国铁有所不同,在市域铁路车站的设计中参考现行国铁与地铁相关技术标准并不完全适用。准确地掌握设施的通过能力是更合理、科学地确定车站规模,保障车站安全、有序运行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对地铁车站火灾风险评价的量化分析可以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提供安全保障,文章对地铁火灾报警系统、水消防系统、气体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通风空调设备及应急疏散设备进行风险评价,提出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SOM)的地铁车站火灾风险评价模型,根据评价结果,得出地铁车站火灾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11.
《轨道交通》2006,(2):14-14
地铁一号线上海火车站站至上海南站站12座地下车站屏蔽门加装工程从去年启动。据上海地铁运营公司介绍,首座试点安装车站徐家汇站已经完成施工,80扇屏蔽门在调试完成后于3月中旬正式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地铁客流不断增加,地铁车站相关设施也日益暴露出与之不相适应的各种问题。本文主要以北京地铁1号线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车站与车站关键设施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对客流实际通过能力及客流分布规律进行调研,通过现场调查等手段得到大量车站设施实际通行能力的一手数据,并与地铁设计规范相比较,发现当前客流量下部分地铁车站设施存在运力不足等问题。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拟合归纳出北京地铁1号线站台集散区和上行楼梯处客流速度与密度理论关系曲线,回归出得到相应数学模型。最后,文章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为提升车站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阐述车站运营负荷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给出了车站运营负荷的计算和评估方法,并以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为例,对其车站运营负荷进行计算和评估。根据运营负荷评估的结果,对运营负荷较大的车站进行客流流线优化:首先,确定了一些主要的客流流线优化指标;其次,针对客流流线优化指标提出客流流线优化的方法,主要包括通行效率优化方法和设施布局优化方法,并利用灰色定权聚类模型对各客流流线优化方案进行评价,从而得出最佳客流流线方案;最后,以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运营负荷最高的世纪大道站为例,运用以上客流流线优化方法对其客流流线的各项指标进行优化,并利用灰色定权聚类模型进行评价,得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4.
经过"十一五"的高速发展,上海地铁5年间新建成投运的线路6条、新增运营线路长度306公里,新增车站201座,目前上海地铁运营线路已达到11条、路网运营线路总长度达425公里,建成车站282座,运营规模位居世界各大城市的前列,网络化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5.
《轨道交通》2014,(12):17-17
上海地铁目前在运线路14条,有331个车站,579列车辆配置数,总运营线路达538公里。对网络化设施设备进行维护,确保全时段优化运营是上海地铁的首要任务,并且所有的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维修活动都只能在晚上11点至凌晨3点间进行,因此缜密的时间和计划安排对上海地铁来说非常重要。在对市场中的供应商进行了严格地比较后,上海地铁选择了IFS,因为IFS应用系统具备完善的功能,能够满足复杂的维护和车辆信息管理(VIM)功能,并全面支持他们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开展客流特征研究对科学合理地设计轨道交通系统、优化运营组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沙地铁2号线的地铁刷卡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其开通初期三年的运营客流进行分析,着重分析断面不均衡系数、车站进出站高峰系数与车站周边土地利用性质的相关性,线路客运量高峰系数与该线功能定位的关系,以及乘降量和换乘量的客流特征。针对上述结论对设计和运营提出建议,可为轨道交通的设计、建设、运营提供参考,也可为大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结果的合理性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相关设施设备也暴露了严重的集散能力瓶颈问题。为了研究以设施疏散能力为基础的静态瓶颈识别方法,改善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组织方案内容,结合通行能力的理论计算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逆向搜索筛选出车站客流瓶颈的方法:通过模拟乘客在车站的走行路径,结合各设备及通道等部位的通行能力,运用逆推的方法来找到车站疏散体系的瓶颈节点。最后,根据广州地铁三号线市桥站的车站空间结构和设施最大通行能力,进行了算法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车站的客流瓶颈与实际观测的可能拥堵点相吻合,验证了方法的可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作为公共交通服务的重要设施,是展现城市公共服务品质和人文关怀的重要窗口。然而,早期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普遍存在换乘不便、公共空间连续性差且品质低、轨道交通附属设施与城市风貌不协调等问题。梳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更新的四种类型,对比美国纽约、日本东京最新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改造案例,总结现阶段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一体化改造的特征与重点。以深圳宝安中心站公共空间一体化改造项目为例,从宏观到微观尺度系统阐述站外环境改善、站内功能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周边地块立体衔接等内容,为以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为主体、推动自下而上的车站公共空间一体化改造提供实施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内行人交通特性的文献综述,结合在广州地铁车站采集的数据,统计性别、年龄、负重、结伴、使用手机及高跟鞋六个因素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通道内行人交通微观特征参数的影响,并从乘客属性、心理特征、行为特征、设施环境、其他行人影响等方面分析统计结果的产生原因。该研究结论能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车站内行人客流组织、设施布局优化及设施评价提供依据,有助于完善行人流的理论研究,为微观仿真提供基础参数。  相似文献   

20.
在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的背景下,为充分发挥换乘车站作用,最大程度实现旅客出行无缝衔接,研究区域轨道交通换乘车站行车因素对乘客换乘的影响。在分析换乘系统设备设施布置和流线组织冲突基础上,提出车站换乘工作组织的评价指标,并以成都市犀浦站为实际案例,使用AnyLogic仿真软件对犀浦站内城际铁路与地铁的同站台换乘系统进行仿真。通过对不同行车因素情境下乘客换乘过程及评价指标的仿真实验分析,找出换乘环节中的瓶颈环节,提出适应行车因素和乘客换乘需求的犀浦站同站台换乘优化方案。所提出的考虑行车因素的行车客运一体化车站仿真模型及分析方法能够为区域轨道交通体系下车站的换乘组织、行车作业和客运作业提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