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以南京地铁新街口站换乘系统为例,分析了新街口换乘系统客流现状,针对南京地铁新街口“逆时针”换乘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换乘改善设计方案;并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对改善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分析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换乘的优越性及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社会效益,阐述公共自行车作为轨道交通换乘对象的必要性,论证公共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换乘在大城市实施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TOPSIS法的公共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换乘的租赁点选址方法,对解决公共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换乘问题有一定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迅速发展,换乘功能越来越受到关注,其核心问题围绕如何形成一个车站的最佳换乘形式,在换乘形式基础上解决换乘便捷性与舒适度。以北京地铁8#线与北京地铁2#线换乘节点前门站为例,在运营功能、市政功能等功能复杂交织的前提下,换乘方式采取了长通道换乘的形式,在该换乘形式的基础上来讨论如何通过设计的手段来消除长通道对乘客心理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及残疾人群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特殊群体乘客需要在城市中无障碍出行。轨道交通作为城市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无障碍出行方面举足轻重。根据当前轨道交通车站设施情况,以北京轨道交通昌平线昌平站为例,设计车站无障碍通行路线,根据现场实际提出盲道改造实例,根据新的国家标准更新车站无障碍提示标识内容,最后对车站无障碍服务流程及作业要点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轨道交通线网多站连续换乘下的客流组织,将连续换乘站客流分为本线同源客流和邻线同源客流,通过Pearson 相关系数判断连续换乘站的相关性,将相关性高的连续换乘站组团,作为大客流情况下客流线控、网控的研究对象以制订相应的方案。最后以广州市轨道交通网络为例,对满足条件的各组团本线、邻线同源客流相关系数进行计算,当同源客流相关系数 大于0.6即具有高相关性时,可制订客流线控、网控方案;以地铁3号线体育西路—珠江新城组 团试点制订线控、网控方案,得出两种方案下各关联站点的限流值,并提出线控、网控方案的启动时机。结果表明,采用线控、网控方案可以有效提高连续换乘站的客流控制效果和客流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轨道交通线网多站连续换乘下的客流组织,将连续换乘站客流分为本线同源客流和邻线同源客流,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判断连续换乘站的相关性,将相关性高的连续换乘站组团,作为大客流情况下客流线控、网控的研究对象以制订相应的方案。最后以广州市轨道交通网络为例,对满足条件的各组团本线、邻线同源客流相关系数进行计算,当同源客流相关系数大于0.6即具有高相关性时,可制订客流线控、网控方案;以地铁3号线体育西路—珠江新城组团试点制订线控、网控方案,得出两种方案下各关联站点的限流值,并提出线控、网控方案的启动时机。结果表明,采用线控、网控方案可以有效提高连续换乘站的客流控制效果和客流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7.
以西安地铁通化门站为例,结合换乘要素分析,进行交通换乘系统设计;提出按照基于"换乘主导站点"的思路进行地铁与常规公交的换乘设计;对换乘引导标志系统的设置要点进行了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8.
依据换乘站点的规模与客流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将市域铁路与城市地铁共站换乘方式分为单点、两点和多点三种类型.重点对各共站换乘方式的方向梯度、时间梯度、可达性梯度、费用梯度等进行抽象分析,构建共站节点需求双对数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并引用实例对模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的发挥公共交通作用,作者研究了公共自行车与轨道交通协调换乘问题。针对公共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换乘效率低下的现状,分析了选择公共自行车换乘轨道交通的影响因素,依据出行者需求从方便快捷、安全、舒适、费用四个方面构建了换乘效率的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在B+R换乘过程中,方便快捷的重要性最大。此外,对评价体系的若干指标进行了权重验算,通过计算模型的一致性检验,表明构建的层次结构模型与所建立的指标间的判断矩阵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市商业区客流调查,总结商业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交通特性;结合商业区用地布局特征,从换乘时间、换乘空间、换乘量、换乘舒适性、换乘安全性5个方面,创造性引入混合流修正系数、乘客留剩量、路径重叠系数等参数,建立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协调度测算模型。采取层次分析法确定5个指标的权重值,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西安小寨商业区换乘跟随调查数据,进行协调度实证计算。论文的研究成果为商业区交通换乘优化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和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1.
城市轨道交通多线换乘站具有换乘量大、换乘路径多样化、换乘客流分布不均、站台拥堵等特点,合理的换乘组织方式对车站的安全运营尤为重要。本文在总结国内三线换乘站换乘组织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地铁太平园三线换乘站布局,从换乘通道设置和客流流线角度出发,分析该站日常及早晚高峰换乘客运组织现状;结合车站各方向的换乘客流数据,利用anylogic软件对早晚高峰换乘现状进行仿真分析,查找高峰期换乘客运组织的不足,提出分时调整1号换乘通道的换乘方向、站厅引导换乘乘客适当绕行等优化措施,并借助Anylogic软件进行高峰期客流仿真,证明优化措施能较好地缓解高峰期3号线站台的客流拥堵,车站整体拥堵情况得到减轻。实施调整后的车站客运组织措施证明,本文所提优化措施具备一定的可行性,结合乘客不同时期的出行心理特征、不同方向的换乘客流占比、换乘通道的客观条件等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通道的换乘方向,并配合列车开门方式,可较好地进行换乘站客运组织优化,为未来多线换乘站的换乘客运组织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2.
在全暗挖十字换乘地铁车站交叉节点施工方案设计上,有多种方案可以选择。以长春地铁1号线解放大路站交叉节点施工方案比选为例,从沉降量大小、关键节点应力分布和土体塑性区变化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得出了从衬砌端破马头门施工连接段的最优方案。可以为今后换乘车站及其关键节点施工技术提供技术和经验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运用层次分析法论证选择自行车作为轨道交通换乘对象的必要性,研究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换乘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TOPSIS法的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换乘站点选址方法,对于解决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换乘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运用层次分析法论证选择自行车作为轨道交通换乘对象的必要性,研究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换乘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TOPSIS法的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换乘站点选址方法,对于解决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换乘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俊  陈阳  肖蓉 《城市交通》2006,4(5):45-49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完成之后,为更好地指导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开发和相关的规划编制,对站点周边地区的用地规划进行研究十分必要.结合南京的实际,对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分类、分级,对轨道交通自身用地、附属设施用地以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用地提出了控制标准,并对轨道交通站点临近地区的用地控制和功能配置提出了要求,为类似城市的相关规划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现状各地铁站点的公共自行车的设置没有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导致部分站点的公共自行车供应不足,部分站点的公共自行车供大干求,造成资源浪费.选择了二元logit模型对各地铁站点的公共自行车需求进行预测,通过现场调查发现,二元logit模型对各地铁站点的公共自行车需求预测情况与现状各地铁站点公共自行车的供需不平衡状态基本一致.因此,各地铁站点相应的公共自行车的停车桩数设置可采用二元logit模型进行调整设置.  相似文献   

17.
将旅客由铁路枢纽换乘常规公交的过程分为站内组织、站外引导、客流疏散三个步骤。并将铁路枢纽与常规公交的布局衔接方式进行归类,从运能衔接与时间衔接两方面对两者的换乘衔接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线路运能利用率""线路上客不均衡系数"及"线路到发可靠度"三个指标,对铁路枢纽与常规公交的运能与时间衔接特性进行评价研究,并建立运能匹配与时间衔接的换乘衔接优化模型。以哈站北广场为例,分析其在建成初期常规公交换乘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从客流引导组织、线路运能优化与公交车辆调度等方面提出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促进北京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发挥轨道交通车站地区的综合效益,对现状站点地区在规划建设中存在的轨道交通与土地不协调问题进行剖析,借鉴TOD理论及日本、香港相关实践案例的经验,从规划设计的层面,对北京市地铁9号线花乡站地区规划设计实践进行了探讨。提出轨道交通站点地区整体规划设计的思路,并从优化调整周边土地利用、创造为人行服务的交通环境、综合利用地下空间、塑造高品质的站区景观环境4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盛来芳  宋彦 《城市交通》2012,(2):33-39,74
纽约地铁历经100多年的建设和运营,其高峰时段的过度拥挤和财务亏损一直是困扰纽约市政府和居民的难题.结合纽约城市扩张中土地利用形态的演化,重新梳理纽约地铁的建设和运营历程,并从票制、客运量、运营组织模式以及土地利用四个角度分析纽约地铁的运营绩效特征.通过考虑规模效应和“峰值效应”,发现纽约城市扩张过程中土地利用形态的演...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交通拥堵、交通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轨道交通具有站点距离长,难以实现门到门服务的缺点。自行车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在我国城镇居民的中短距离出行中占据重要地位。"B+R"模式能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和自行车各自的优势,有效地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保障自行车停车空间是建立合理的自行车换乘系统,促进自行车与轨道交通的有效衔接的关键。以南京市地铁一号线为例,通过交通量、自行车停车、周转率等方面调研,分析轨道交通站点自行车停车的主要问题与诉求,提出轨道交通站点自行车停车空间优化改造的发展原则及实施策略,并以龙眠大道站自行车停车区更新改造作为示范,为打造安全、便捷、舒适、高效的自行车停车空间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