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广东省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需要,合理选择检测参数和车型,建立一个科学权威的车型参数数据库,同时开发了实用的车型参数数据库管理软件。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建立基于Web服务器端的ASP技术的车型数据库,介绍了数据库的功能及其实现方法,分析了数据库的可行性,该数据库可广泛应用于公路的车型识别、收费及管理系统中,具有较好的识别质量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某车型开发,在设计阶段通过CAE仿真分析了副仪表板头碰问题,提出了副仪表板结构优化方案,幷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以满足GB11552、ECE R21、FMVSS201安全性法规要求。  相似文献   

4.
混合车流微观仿真模型校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合理准确地模拟车辆间性能差异较大的混合车流,需要从微观层面来校正仿真模型. 针对不同车型和不同道路设施单元, 提出了一套基于混合车流特性的微观仿真模型校正方法,包括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模型参数的校正及校正效果评价等. 最后,借助微观仿真软件CORSIM对高速公路路段仿真模型进行实例验证. 结果显示,在所有车辆平均行程时间满足校正目标的情况下,分车型校正能够保证仿真车型合理表达实际车型的交通特性,证实了校正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结合某车型制动踏板支架的逆向设计,介绍了基于曲面特征的建模策略和方法,详细分析了扫掠面和旋转面的重构方法,以及逆向设计建模过程中特征曲线提取的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6.
利用specJVM98和Java Grande Forum Benchmark stilte Benchmark集合对SJVM、Intel ORP、Kaffe3种Java虚拟机进行系统测试。在对测试结果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比较了不同JVM实现对性能的影响和JVM中关键模块对JVM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提高JVM性能的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7.
创新性地考虑了多车型车辆路径问题中不同车型具有不同的边际费用和行驶费用的问题,并同时考虑车型与任务的相容性,对带时间窗约束的多车型多费用非满载车辆路径问题,以最小化总费用为目标建立了数学模型。由于该模型的NP-hard性质,基于高费用车型的边际费用和单位行驶费用比低费用车型的相应费用都要高以及低费用车型的边际费用远大于高费用车型的单位行驶费用的思想,对该模型设计了一个启发式算法。  相似文献   

8.
杨艳 《家用汽车》2013,(10):26-26
三菱Lancer家族全新成员——Lancer Fortis风迪思在成都车展尊崇上市,正式入主中国家轿市场。作为三菱“专为中国市场”开发的全球战略车型.三菱风迪思由三菱汽车全球设计团队与中国现地研发团队.基于中国家庭对“新时代家轿”需求而研发,彻底改变三菱将海外车型直接导入中国市场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家用汽车》2009,(12):26-26
作为普力马垂直换代车型,新一代普力马基于海马汽车自主开发的H1-A轿车平台,以Cross为设计思想,实现了轿车、MPV、SUV在产品形态、功能和用途的融合。延续了A级车型在动力总成、油耗、维修和养护费用方面的优势,更以2670mm的超长轴距,最大2055L的载物空间,最多7人乘坐超越同级别A级轿车,成为最实用和最全能的A级家轿。是一款全面进化的“全能家轿”。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上海车展上,全新一代哈弗H6正式上市,一共推出了六款车型,官方指导售价区间为11.88万-14.68万元。全新一代哈弗H6有1.3T和2.0T两种动力总成,全部搭载7速双离合变速器。这款变速器由长城开发和制造,长城也是自主品牌中为数不多能自主开发和生产的车企。发布会上,长城汽车副总裁萨缪尔·莊亲自讲解了新一代哈弗H6的产品亮点。作为哈弗家族战略级SUV车型,全新哈弗H6是基于全新平台打造,是集"全新动力、全新安全、全新设计、全新技术"为一体的"四新之车"。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ASCE提出的健康监测基准问题的结构模型,分析了基于固有频率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使用MATLAB软件模拟不同的结构损伤情况,根据得到的固有频率构造BP神经网络输入参数并进行相应的训练,通过神经网络对结构损伤分步分层次的进行诊断。通过数值分析结果说明这种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结果,也进一步说明神经网络技术是进行结构损伤识别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CFD技术的FSC赛车车身气动造型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赛车车身气动造型设计是赛车技术走向更高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按照FSC赛车设计规则,对赛车车身进行了概念设计和结构设计,并利用CFD技术建立了车身外流场分析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各种车身造型方案进行了对比优化分析,确定了车身空气动力学装置在不同比赛项目时的调教策略。结果表明最优设计方案符合气动原理,气动装置能够在不同比赛项目中达到不同的气动效果,提高了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分析国内外车体强度规范中的计算方法,以国内最新研制的某型轨道车车体为例,研究车体有限元模型生成方法和车体强度计算方法,并提出了一套关于车体强度评定的工程方法,为车体结构设计和强度分析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并根据计算结果对轨道车车体进行了结构优化,保证了轨道车最大轴重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基于CAN的客车车灯控制及其状态自动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客车车灯控制与状态检测方法给客车驾驶带来安全隐患.文中采用车载网络技术构建了基于CAN的客车车灯控制系统,确定了系统节点以及与CAN相关的系统参数.在新的车灯控制方式下,设计了基于CAN的客车车灯控制与状态自动检测硬件电路,并在程序设计中采用双字节判断法对车灯状态进行判断和指示.  相似文献   

15.
为改善高速列车运行舒适度和车下悬挂设备的振动水平,建立了车辆-设备系统垂向动力学模型,推导了车辆系统振动加速度频率响应函数;结合轨道不平顺激励谱函数计算了车下悬挂设备振动加速度均方根,联合人体舒适度加权滤波函数计算了车体振动参考点的垂向舒适度指标;引入目标级联分析(ATC)法逐层分解车辆-设备系统振动指标,构建了车辆-设备系统两层指标分解数学模型,采用指数罚函数策略协调两层振动指标之间的耦合问题;提出了以车辆运行舒适度和车下悬挂设备振动加速度为指标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建立了以车下设备悬挂刚度和阻尼为设计变量的优化模型;联合车下设备悬挂参数动力吸振器(DVA)设计法对比探讨了ATC法在复杂车辆系统参数优化设计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结果表明:与DVA设计法相比,ATC法优化后车辆中部舒适度在300 km·h-1工况下提高了8.5%,设备振动水平减小了约20%;在全速域区间,ATC法对车体中部的振动衰减是DVA设计法的2倍,且对设备的振动衰减比DVA设计法大4.5 dB;与优化前相比,ATC法优化后车辆中部舒适度指标最大提升了15%,设备振动加速度减小了0.18 m·s-2。由此可见,ATC法可以运用于复杂轨道车辆结构参数优化设计中,能有效改善车辆系统的振动水平,也可为车下设备悬挂参数优化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明线运行的高速列车气动性能,以头车气动阻力和尾车气动升力为优化目标,对高速列车头型进行了多目标自动优化设计.以某新型高速列车为原型,建立了包含转向架区域的高速列车参数化模型,提取了7个设计变量,分别控制鼻尖高度、端盖开闭机构顶端高度、驾驶室车窗高度、水平最大外轮廓线横向宽度、头型中部辅助控制线凹凸度、转向架区域横向宽度和隔墙倾角,并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模型.应用该模型计算作用在列车上的气动力,通过多目标遗传算法自动更新设计变量,实现了高速列车头型的自动优化设计.对优化目标与设计变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驾驶室车窗高度和转向架区域横向宽度对头车阻力影响最大,头型鼻尖高度和中部辅助控制线凹凸度对尾车升力影响最大;优化后得到6个Pareto最优头型,与优化前的头型相比,头车阻力最多减小3.15%,尾车升力最多减小17.05%.   相似文献   

17.
基于运行速度的路线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目前以设计速度为依据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将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同时加以考虑,在此基础上,根据在公路上汽车的行驶特性和公路线形设计的要求,提出基于运行速度的公路路线设计方法及设计流程,为公路几何设计指标选取和运行速度设计方法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某型动车组铝合金焊接车体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焊缝部位进行简化建模,焊缝与实际存在的差异在等效结构应力计算中进行修正;基于标准BS EN 12663—1:2010分析了车体承受的载荷,采用Box-Behnken正交矩阵设计确定了车体的9个疲劳载荷工况;对车体有限元模型施加多轴载荷,分析了车体侧墙上的4条长焊缝部位的应力分布,确定了6个应力因数计算的关注点;采用名义应力法和等效结构应力法计算车体侧墙焊缝的应力因数,对比分析了2种应力分析方法。分析结果表明:2种应力分析方法在循环次数为1.0×107的许用应力范围不同,名义应力为16.40 MPa,等效结构应力为26.61 MPa;6个关注点的名义应力范围均小于其等效结构应力范围,得到的车体焊缝6个关注点的名义应力和等效结构应力的应力因数分别为0.33、0.25、0.50、0.49、0.76、0.62和0.23、0.24、0.39、0.45、0.61、0.48;针对同一焊缝的关注点,名义应力法计算的应力因数大于采用等效结构应力法计算的应力因数;名义应力法存在很大的分散性,导致应力因数偏大,而等效结构应力法物理意义更明确,计算的应力因数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无中梁罐车牵枕结构的优化设计.利用强度安全系数的概念和归一化方法确定了一个综合的目标函数,能反映整车的强度安全,并将构件的体积变化考虑在内.采用响应面法建立了优化问题的参数模型,为提高算法的收敛性,提出加权最小二乘法以拟合响应面函数,并给出两种确定权值的方法和有效性检验准则.结果表明:在重量不增加的条件下,通过构件刚度匹配的调整可以提高整车的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20.
首先对轨道车辆的车体结构做了简要描述,介绍了车体模块化划分及参数化控制的方法和内容,研究导航式参数化设计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并展示了系统运行界面,最后提出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几点体会,对在企业推广应用该系统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