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步兴起和加深,各种有限经济资源在面对各国和地区不断膨胀的需求时,其稀缺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和突出。围绕着这些紧俏经济资源,代表各国和地区经济利益的政府迫于政治、经济的诸多压力,也纷纷出面参与争夺经济资源,展开体制与制度的激烈竞争,而税收竞争就是这些竞争的结果或工具之一。从这一角度来讲,国际税收竞争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步兴起和加深,各种有限经济资源在面对各国和地区不断膨胀的需求时,其稀缺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和突出。围绕着这些紧俏经济资源,代表各国和地区经济利益的政府迫于政治、经济的诸多压力,也纷纷出面参与争夺经济资源,展开体制与制度的激烈竞争,而税收竞争就是这些竞争的结果或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世界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深入到了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其中降低成本仍然是各国汽车生产企业孜孜以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世界汽车生产企业不仅从内部管理方面,而且从外部投资环境方面,对成本进行着全面的控制,目的是要在下个世纪建立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对一个国家的政府而言,特别是对一国中那些相对  相似文献   

4.
朱雯 《中国电动车》2007,(3):136-137
国有企业是世界各国经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国有企业在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能力,提供就业机会,推动技术进步等诸多方面具有其它经济成份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国有企业的效益低下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效益低下几乎成了国有企业的代名词。国有企业因其特殊的使命,与其它企业目标--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同,国有企业还要考虑到社会效益的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监管国有企业,使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优组合,是世界各国和经济界所长期关注的焦点。本文客观分析了西方六国国有企业的特点和监管体制,希望能对根据中国国情,制订适合中国特点的国有企业监管体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关于客车售后服务的几点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静 《商用汽车》2004,(11):32-33
中国是世界上客车第一大市场,国内已经有几家企业的销量名列世界前茅.在汽车这个大行业中,中国的客车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从全球经济来看,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以及车辆拥堵现象都是世界各国急于解决的问题,中国也不例外.从这些问题考虑,发展客车就成为一种必然.强大的市场支撑和比较优势的组合,中国的客车有能力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各客车生产企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章丽华 《经济导报》2010,(10):35-36
各国政府经济刺激计划将在2010年开始带动全球经济踉跄步入复苏,但这些经济刺激计划未来势必要退出历史舞台,贸易或许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复苏的下一个引擎。无论是从中、短期,还是长期来说,  相似文献   

7.
电动汽车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当代汽车产业竞争的焦点之一。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都联合制定各种计划,投入巨额资金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将电动汽车列为“十五”863计划重大科技专项,并于2001年底正式启动,经过5年的努力,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经过三轮技术研发,安排课题161个,不仅在电动汽车产品研发和工程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电动汽车示范运营方面,也开展了电动汽车技术性能、经济性能、政策法规、试验验证、市场化推广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方针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路成章  王文龙 《公路交通科技》2007,24(5):140-146,158
面对我国道路运输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出了加强行业管理的重要性,并对道路运输业的经济本质进行了理论分析。尽管世界各国的道路运输行业都不具备自然垄断的形态,但文章仍然在我国首次提出了道路运输业属公用事业范畴的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我国道路运输业管制与放开争议的解决思路。根据我国道路运输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提出了政府对道路运输行业的管理不仅不应消弱,相反应该大大加强的观点。对于竞争不完全的市场,政府的管制是至为必要的;仅强调开放运输市场只会增加竞争的无序和资源的浪费。文章认为今后相当时期对道路运输行业应实施适度管制的管理方针,而管制的重点在于运输市场的准入。  相似文献   

9.
吕宁 《东北汽车运输》2005,(1):48-48,F0003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当前,人才已成为取得和维系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世界各国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国家也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整体性开发。优秀的人才队伍是交通科技创新的关键,而人才培养就成为建立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的首要问题。目前,许多科研院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科研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断层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也必须增强培养高级科研人员的紧迫感,从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10.
张锐 《经济导报》2009,(39):30-31
为了击退肆虐嚣张的金融危机,全球各国政府在过去一年中不约而同地打出了刺激经济的政策“组合拳”,如今,在经济盘局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修复和好转的情况下,这些扩张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又将面临着退出的选择难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范围内机动车尾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日趋严重,保护环境、治理机动车排放污染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制订并实施严格的排放法规,已成为各国政府控制机动车排放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推动排放控制技术不断进步、发展的有效动力。在排放标准实施方面,由于受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各个国家根据其环境状况和机动车保有量等特点,制订和实施的机动车排放标准也不尽相同。目前,世界上执行的排放标准主要有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体系,而美国和欧洲的排放标准体系被世界各国广泛引用。  相似文献   

12.
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由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步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再由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到全球实体经济。世界经济一路急剧下滑,各国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拯救世界经济,但成效甚微,整个世界遭到百年一遇的经济大萧条。  相似文献   

13.
经济转型是资源型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技术创新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刺激需求结构、促进新兴产业发育、改变国际竞争格局、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等多重作用,是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关键。本文通过重点分析技术进步与创新和资源型经济转型之间的关系,重新梳理技术创新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制,从企业、产业、政府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提升资源型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以期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成全球金融海啸,让世界各国陷入经济萧条的恐慌之中,这是2008年的特征。2009年,经过各国政府不遗余力地采取刺激经济措施,才使得世界经济逐渐好转,但金融海啸余波不断。出口约占GDP35%的中国,在政府采取4万亿投资和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等诸多措施的推动下,实现GDP“保八”的目标已经不成悬念。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近年来,政府从政策、金融等方面不断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管控,再加上受到疫情的影响,导致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变得异常艰难,房地产经济的增长速度逐渐变缓.同时,行业内企业数量多、竞争激烈,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房地产行业的利润不断下降,资金成本逐渐...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政府都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来提升本国的综合竞争力。而资源型城市竞争力作为一国综合竞争力的一部分,对其所在区域经济活动产生一定的辐射效应。为了改善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高档豪华轿车市场的竞争即将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树泉 《汽车情报》2004,(32):30-35
从最近几年我国轿车市场的竞争趋势来看,呈现出由低端向高端逐步蔓延的趋势,而且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是由高到低逐步加强,档次越低的车型竞争越烈,获利能力越低。  相似文献   

18.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代汽车工业已经进入成熟期。在全球范围内,汽车生产能力已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为了进一步争夺世界市场,各大汽车公司试图从不断提高汽车安全性、降低能耗、改善乘坐舒适性和扩大功能范围等方面继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各国政府对尾气排放、安全及故障自诊断能力的要求日渐严格。由于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控  相似文献   

19.
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将会由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压力所驱使。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建立了越来越严厉的环保法规,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发展非矿物源燃料和降低排放的各种技术。同时,新世纪的竞争是能源和环保的竞争,汽车厂家将在这个主题下重新洗牌。  相似文献   

20.
正如之前在《产业经济报道》所登的文章中提到的,产品质量这一领域是任何一个想要在竞争呈白热化的市场上保持成功的品牌必需具备的。产品质量的经济利益从很大程度上讲是非常直观的(比如更低的保修成本.复工、报废等)。外部利益则涉及到提升品牌形象、增加品牌拥护和品牌忠诚度,这些是区分在市场中成功和失败的关键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