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共交通个体出行信息的提取对掌握公共交通出行的时空特征,改善居民通勤出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从公交刷卡数据、公交定位数据、轨道AFC数据等海量公共交通多源数据的关联匹配与处理方法入手,提出了公共交通出行链信息提取中,换乘关系判断、通勤行为判别及出行起讫点匹配的方法与规则,标定了出行链匹配阈值参数,建立了基于个体出行数据的公共交通通勤出行链提取模型.提取模型的准确度验证表明:出行链结构提取及通勤出行判别的成功率均达到100%,出行阶段起讫点匹配成功率为87.5%,准确性为97.1%,满足了公共交通出行特征提取的需求.该方法为公共交通通勤出行判别及基于个体的微观通勤出行时空特征的深入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结合传统抽样调查数据和交通大数据,研究多源数据融合驱动的居民出行特征分析方法.根据传统入户抽样调查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车辆拥有、人口,以及手机信令数据分析出行频次分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获取居民初步出行特征;基于手机信令、IC、AFC、GPS 等大数据,通过出行时间分布、OD分布和出行方式结构对居民的出行特征进行综合矫正分析;最后,以广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对比研究传统抽样调查和多元数据融合分析方法可知,传统抽样调查居民出行漏报率为30%,每天出行2次的比例相差39.5%,全方式非通勤出行比例、晚高峰公交和地铁出行比例分别相差7.4%、8.1%和12.6%.结果表明,多源数据融合驱动的居民出行特征分析方法,在总量上有效挖掘居民出行的沉默需求,在时空分布上起到了“削峰填谷”的作用,是一种研究居民出行特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结合传统抽样调查数据和交通大数据,研究多源数据融合驱动的居民出行特征分析方法.根据传统入户抽样调查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车辆拥有、人口,以及手机信令数据分析出行频次分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获取居民初步出行特征;基于手机信令、IC、AFC、GPS 等大数据,通过出行时间分布、OD分布和出行方式结构对居民的出行特征进行综合矫正分析;最后,以广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对比研究传统抽样调查和多元数据融合分析方法可知,传统抽样调查居民出行漏报率为30%,每天出行2次的比例相差39.5%,全方式非通勤出行比例、晚高峰公交和地铁出行比例分别相差7.4%、8.1%和12.6%.结果表明,多源数据融合驱动的居民出行特征分析方法,在总量上有效挖掘居民出行的沉默需求,在时空分布上起到了“削峰填谷”的作用,是一种研究居民出行特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5.
6.
7.
基于居民调查与爬取的数据,梳理上海市中心城公共交通为主体的通勤出行链,并分析其主要出行时空区间,从中提取以公共交通为主的4类典型通勤出行链,探究不同公交出行链服务的通勤出行距离分布、出行耗时差异及起讫点在中心城的圈层分布特征.而后采用公交小汽车行程时间比指标,对不同距离区间内典型公交出行链的服务效率及服务竞争力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8.
在公共交通供给研究中,长期以来对效率问题分析得较为深入,而对公平性问题研究较少.从不同收入、人口就业密度片区的公交供给水平出发,对广州市公共交通供给的公平和效率进行分析.通过建立三维坐标系,识别低收入、高密度、低公交可达性地区,作为下一步重点完善公交可达性的目标地区.研究结果表明,过去的公共交通建设成果较好地实现了效率...  相似文献   

9.
10.
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的出行信息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行信息是影响公共交通系统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出行信息传递能够提高系统服务水平及对出行者的吸引力.基于出行全过程和多模式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角度,建立了出行信息搜寻模型,并对出行者的出行信息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基于物元分析理论提出了出行信息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给出一个出行信息有效性评价实例,验证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智能公交系统(Advanced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s,APTS)数据具有海量、类型多样等大数据的典型特征,对其进行分析和挖掘可能获得丰富的公交出行特征和规律.构建基于APTS大数据的公交出行多维分析框架,在计算乘客出行时空信息(上车、下车和换乘)的基础上,建立包含4个维度(乘客、时间、空间和行为)的公交出行数据模型,系统提出基于5种联机分析处理方法的公交出行分析内容.应用APTS大数据对模型和方法进行了实验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便捷地分析不同维度、不同粒度的公交出行信息,不仅能够应用于公交乘客出行行为的研究,还能够为城市公交系统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基于出行行为的公交运营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行行为理论是交通规划和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过程中,认识到出行行为的心理因素在交通方式选择过程中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在论述出行行为的概念、特征、决策及对出行方式选择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公交运营存在的问题及对出行者出行行为的影响,进而提出基于出行行为的改善公交运营策略.  相似文献   

13.
可达性是评估交通便利程度的有效指标,城市公共交通良好的可达性能够吸引更多人选择这类方式出行.基于公交刷卡、发车时间间隔等多源数据,提出考虑线路和流量的车站等待时间计算方法;利用换乘时间阈值拼接出行数据,获取起讫车站出行时间,建立两阶段机会模型.以北京市为例,评估公交网络实际可达性.研究表明:车站服务可达性和网络可达性均呈现城市中心高、郊区低、沿地铁变化趋势明显的特征,线路越多的车站可达性越高;传统的定值设置方法会低估高可达性车站的可达性水平,考虑流量和线路的等待时间计算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定点检测器采集的路段行程时间样本中通常包含连续通行和非连续通行两部分,针对连续通行样本的识别,传统的固定阈值方法无法提供合理的结论.将行程时间样本时间序列化后,利用其差值的平稳随机性质,采用基于统计学的离群点检测的参数方法分离样本比传统方法更加科学有效.通过实证分析,非连续通行样本的占比是一种能够分离样本的指标.关联性分析的结论表明,该指标在4 分钟车程长度以内的路段中取值平稳,在4 分钟车程长度以上的路段中取值则受到道路等级、路段长度、交通运行状态、区位用地性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针对不同的交通流状态选取合适的干线协调控制策略,基于线圈、视频、微波获取的多 源实时交通数据,利用车队离散模型和卡尔曼滤波模型获取各转向流量,采用HCM(Highway Capacity Manual) 公式计算排队长度和延误,并根据干道交叉口排队长度界定干线交通流状态: 欠饱和、接近饱和、过饱和,从而选择相应的干线协调控制策略:在欠饱和状态下采用最大绿波 带法,在接近饱和状态下采用改进的多带宽协调模型,在过饱和状态下采用排队占比最小模型。 以青岛市香港中路为例,通过VISSIM 仿真软件对算法和策略进行仿真测试和评价,结果表明: 不同交通状态下的干线协调策略与原始控制方案相比,平均延误减少了19.4%,平均停车次数减 少了22.8%,平均排队长度减少了7.4%。  相似文献   

16.
“公交都市”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公共交通发展指引了方向并得到广泛认可。然而,对“公交都市”理念的误解和在实际行动中的偏离,使得最初的目标往往难以实现。首先分析公交出行分担率的作用和特征,指出建设“公交都市”不应过分看重公交出行分担率的短期提高,公共交通体系的建设应聚焦便捷和低碳目标。提出优质的公共交通体系应是由功能分层清晰、覆盖各层次服务水平要求的多种公共交通方式组合形成一体化体系。最后,以便捷低碳为纲要,从轨道交通系统、公共汽(电)车系统、辅助公交系统三方面探讨构筑优质公共交通体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多模式公交出行中,传统的路径规划方案已无法满足出行者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为提供基于出行者多种出行需求的个性化路径规划方案,通过IC卡刷卡数据模拟公交时刻表,建立基于模拟时刻表的多模式公交路网模型;采用动态阈值化法建立个性化出行需求评价值模型;设计深度优先搜索-遗传算法(depth first search-genetic algorithm,GA-DFS),并基于此组合算法提出初始种群产生策略和两点变异方法;最后,假设了3种不同出行需求的出行场景,将某市区的多模式公交路网数据应用于模型和求解算法中,并与使用较广的模拟退火-遗传算法(simulated annealing-genetic algorithm,GA-SA)进行对比分析. 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与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相比,平均迭代次数减少了42%,寻优能力提高了50%,并且可以提供基于乘客多种出行需求的路径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公交车辆信息采集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通信网络仿真技术对WSN的公交信息采集系统性能的评价方法.基于OPNET建立了一个公交信息采集和传输的模型,通过对不同的场景进行仿真得到了决定公交信息采集系统网络性能的参数,仿真结果验证了WSN实现连续采集传输数据的能力、预测了系统可靠性及数据准确性,实现了对基于WSN的公交信息采集系统网络整体性能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基于居民出行需求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影响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水平的因素,在充分考虑居民出行需求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客观性、完备性的原则,结合兰州市城市交通实际,建立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聚类分析法,构建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水平评价的层次结构,建立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对兰州市公共交通运营水平纵向进行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20.
突出强调出行本身具有的独立价值及其特性,创建出行剩余理论,以出行剩余价值最大化为准则揭示出行需求主体选择运输服务方式的机理.将出行价值特性总结为认知性、差异性、时效性,并将出行需求基于时效性分为3类,给出相应出行价值函数.将出行代价的特性总结为时效性、差异性、或然性,并建立出行全过程的成本函数.通过联立出行价值与出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