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海上运输业的发展,海上石油运输在石油运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蓬勃发展的海上运输导致了船舶溢油事故频发,严重危害了生态环境和经济。本文在研究风险评估原理和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评估方法的特点。采用Oilmap模型对溢油事故进行建模,推导溢油事故发生概率。研究溢油风险评价原则,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溢油风险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船舶溢油事故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进行船舶溢油风险评估和预测,防止船舶溢油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船舶溢油事故的发生与船舶因素、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密切相关。因此,进行船舶溢油事故风险评估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占比和概率。本文采用灰色理论技术建立船舶溢油风险评估模型,结合海域实测数据进行模型的修正,实现了海域内船舶溢油风险的评估和预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远洋船舶压载水净化和水上溢油应急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三——"水上溢油事故应急处理技术"的研究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和突破的关键技术,首次系统全面地建立了溢油源快速准确鉴别体系和船舶溢油事故污染损害评估技术。在构建完整溢油应急体系、履行国际公约和实施国内法规、提升溢油应急管理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4.
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中国沿海溢油事故频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由于评估方法和索赔机制的不健全,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赔偿。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在司法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溢油损害评估方法,主要有美国的自然资源损害评估技术和生境等价分析技术、中国的渔业损害评估和“塔斯曼海”轮溢油索赔案中的生态损害评估方法,分析了中国在索赔机制与评估方法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最后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中国应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建立船舶油污保险和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积极探索新的溢油损害评估模型与方法,并制定适用于中国不同海域的国家标准与规范。  相似文献   

5.
为科学合理评估区域船舶溢油污染风险,在溢油风险评估方法中引入网格化管理技术。本文基于网格化管理技术,分别在区域网格划分方法和溢油污染风险计算方法上开展研究,提出了基于网格化管理的区域性溢油风险评估方法。并以浙江海事局管辖海域为例,在综合考虑溢油事故概率、溢油规模、环境资源敏感性的基础上,得到辖区每个网格的溢油污染风险大小,进而确定辖区溢油高风险区。最后,根据目前我国海事管理现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海洋石油251环保作业船安装的溢油监测雷达系统开展溢油监测实验,结果表明溢油雷达系统在监测范围内,可以有效地搜索到溢油,并能估算溢油的面积及准确定位油膜。  相似文献   

7.
船舶溢油是最严重的海洋污染之一,对船舶溢油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预测和评估,揭示其发生的复杂规律,采取相应的预防及应急措施,使船舶溢油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热点。本文对船舶溢油的几种预测方法进行了实用性和局限性的讨论,从中得出灰色系统理论较适用于溢油数据记载不完备及新建港口的溢油预测,可作为制定有效的船舶溢油事故应急措施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就国内外对溢油等级的划定作一概述,并简要介绍了国内对溢油事故的威胁程度和溢油事故等级确定的相关研究工作,提出内河水域船舶事故威胁程度和溢油事故等级确定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琼州海峡船舶流量大,通航环境复杂,海洋资源丰富,生态保护区多。基于近几年发生的事故统计,分析琼州海峡潜在的溢油风险,并对琼州海峡目前的溢油应急能力现状进行评估总结,最后就如何提高琼州海峡溢油应急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有效应对琼州海峡油污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船舶溢油事故已成为导致海洋污染重要的因素之一,采用科学方法对船舶溢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将船舶溢油风险分为操作性溢油风险与事故性溢油风险两类,通过分析历史数据与借助专家经 验识别风险因素,构建了船舶溢油风险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和条件概率表CPT,并利用HUGIN软件进行了概率推理和风险因素灵敏度分析,定量评估了船舶溢油风险,找出了影响最突出的风险因素.将贝叶斯网络模型应用于我国沿海港口水域,得出两类船舶溢油风险概率分别为0.013 8和0.000 3,指出了加燃油、装卸油品、人员疏忽和船舶密度等风险因素对船舶溢油风险影响最突出.  相似文献   

11.
溢油事故船舶先期处置决策偏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有效的应急反应是控制船舶溢油事故危害和降低损失的关键。事故船作为溢油事故的第一发现方,对溢油的先期应急处置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此有必要探索事故船的溢油先期处置决策机理和影响因素。以个体决策偏好理论中经典的随机效用理论为依托,建立了行为反应模式,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实现了事故船舶溢油先期处置决策偏好模型的拟合、参数估计和选择偏好估计。结果显示:溢油水域的风力、浪高、雾况和可能的溢油量,船上应急设备配备和船员应急经验等会影响事故船舶有关溢油先期处置的决策偏好。  相似文献   

12.
随着石油水上运输量的增加,海上不断发生船舶溢油事故.据统计,1976~1999年,中国沿海共发生大小船舶溢油事故2353起,平均每3.5d发生在一起.其中,溢油量在的50t以上的重大溢油事故53起,总溢油量29754t,海上溢油是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船舶溢油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海上石油运输量不断增加,油轮船队不断增多,可以预料,今后海上发生突发性的各种溢油事故会有增加。当然,发生溢油污染海洋的事故,不会随着油轮增多、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等因素成正比例增加,但发生溢油污染海洋事故的机率必会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钱缘  黄志球  陈伟建 《水运管理》2011,33(4):22-23,27
为完善深圳海域溢油事故应急处置体系,增强海事部门应急处置能力,分析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事故溢油应急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客观评估深圳海域溢油风险及应急体系能力,认为深圳海域溢油污染风险较高,溢油应急体系缺乏人才和设备,难以满足深圳高溢油污染风险的应对要求,并提出完善深圳海域溢油应急体系建议:推动建立区域应急联运机制,实现协同发展;建立清污协会会员制,整合应急资源;建立应急设备库,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为及时掌握船舶海上碰撞等事故导致的溢油事故、溢油分布范围,及时调度船舶救助,运用空间地理信息平台设计溢油规避风险系统。利用溢油扩散预估模型对溢油扩散海域面进行预估和分析,实现对船舶溢油空间分布实时分析,然后运用溢油避险模型模拟溢油事故扩散海域面积并计算,搜取事故中心海域附近各船舶信息并显示在信息系统。模拟结果证明,该研究分析系统可搜取事故影响海域及其附近的船舶及溢油事故油膜扩散空间信息分布评判,并实现溢油事故扩散情形空间平台实时、全方位可监视可预警。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海上溢油事故发生后及时掌握溢油分布并调度船舶,利用空间信息平台开发船舶溢油避险系统。系统首先采用溢油预测模型对溢油范围进行分析预测,实现事故溢油信息的空间布局分析,然后采用船舶避险模型对溢油事故影响范围进行计算,提取事故影响海域内的船舶信息,最终在空间信息平台下集成显示。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实现对事故海域溢油信息的空间布局分析及事故海域船舶目标的提取,并在空间信息平台下事故海域范围内溢油扩散结果的可视化。  相似文献   

17.
港口码头合理配备应急资源和规范应急能力建设对提高我国水上溢油事故风险应急处置能力、保护我国水域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最新发布或修订的《水上溢油事故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和《港口码头水上污染事故应急防备能力要求》等标准、规范,以盘锦港码头水上溢油事故为例,按照三级应急防备的设计思路,对港口码头水上溢油事故应急能力建设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实现对港口码头水上溢油环境风险应急能力建设的科学有效评估,可供港口码头的应急能力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8.
周乐 《水运管理》2012,34(6):25-26,32
介绍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溢油事故和大连7.16海上溢油事故概况,结合两起重大海上溢油事故分析上海港目前面临的溢油污染形势,并就加强上海港溢油应急能力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降低溢油事故对近岸水域造成的影响,采用科学方法识别溢油事故发生后系统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和演化态势,并通过风险排序找出船舶溢油事故应急处置的重点。分析船舶溢油事故发生后人、机、环境、管理系统中影响溢油事故态势发展的关键因素,识别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采用改进的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法,考虑风险指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将模糊集与TOPSIS法相结合,建立船舶溢油事故态势演化风险排序模型。实例验证排序模型的实用性,为提高溢油应急处置效率,降低溢油事故后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内河范围广,内河溢油事故发生泄漏的风险不断加大,一旦发生重大溢油事故必然对水质和生态环境带来重大灾难。本文针对绕阳河流域的溢油拦截回收问题,根据绕阳河的特殊环境,选取了浮桥围控溢油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为其他溢油回收方案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